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正>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造化了万物,而且还造化了人这样有智慧的高级动物。人诞生于大自然中,当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就要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因而人要研究人,就必定要研究大自然,只有从大自然处着手才能研究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当然也包括人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周易》就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研究自然与人的杰出著作。《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下第二章中说得更明确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 标签: 对立统一规律 周易 变化规律 自然规律 我国古代 六十四卦
  • 简介:宋代的理学讨论与宗法重建有密切的关系,而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宗庙。主要的理学家都曾经讨论过宗法和庙制的问题。张载率先打破了《礼记》中的庙数等差,主张大夫、均可祭到高祖,程颐甚至主张祭到始祖。朱子的思想则经过了几次变化,他明确指出,大夫、祭到始祖的做法是悖礼的,而祭及高祖虽为礼经所无,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比较合乎礼意的做法。朱子按照这一思想在《家礼》中规划的祠堂制度,成为宋元明清宗法制度中一直沿用的宗庙制度。

  • 标签: 庙制 宗法 祭祀 理学
  • 简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三难”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三难”更是如此。尽管研易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三易”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三难”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三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 标签: 《易经》 不易 简易 变易 翻译
  • 简介:<正>孔子的“民可使由不可使知”(《论语·泰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一语,因不同的句读而有不同的解释,成为古今一大疑案。概括起来,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杨伯峻:《论语译注》)。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顺从,却

  • 标签: 孔子 论语 误读 句读 解释 杨伯峻
  • 简介:儒家经典的外文译介,一直是汉学的热点之一。罗明坚的西班牙文“四书”作为已知最早的“四书”西方文字译本,不仅在文本翻译角度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其作为欧洲人对儒家经典的首次尝试,还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罗明坚西班牙文“四书”的深入分析,着重揭示译者在概念西方语境中如何解释儒家核心问题上的创造性及其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如何进一步彰显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特色,以此来重塑罗明坚译本及其本人在中学西传史上的应有价值,并确定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初遇时的契合点。

  • 标签: “四书”西文译本 罗明坚 耶稣会士
  • 简介:《仪礼·丧服·大功章》有一段关于“始封君不臣诸父昆弟”的传文,与经文有关大夫降服的记述似有不合之处。自魏晋至清代,多位学者曾作出讨论,其间涉及诸侯、大夫降服原则的理解、门内门外亲亲尊尊关系的安顿。本文依据历代礼家的注释与讨论,尝试分析其间的礼制与礼义纠结,并给出一定解答。

  • 标签: 始封之君 诸侯 大夫 降服
  • 简介:“浩然气”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如何理解“浩然气”也一直是孟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孟子。公孙丑上》在“浩然气”的一段文字前,又提到“夫志,气帅也;气,体充也”,所以学者往往用“体充”气来理解“浩然气”,或未对二者做出明确区别。上个世纪70年代出土的汉代马王堆帛书《五行》篇,其说文提到仁气、义气、礼气,肯定有德气的存在。随着《五行》经文部分再次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使学者认识到《五行》的经文与说文可能并不形成于同一时期,说文应完成于孟子后学之手,反映了孟子后学对孟子思想的发展。说文的“德气”说,对我们理解孟子的“浩然气”有重要帮助。

  • 标签: “浩然之气” 孟子思想 气论 思孟 《五行》 郭店一号楚墓
  • 简介:构建合理的夫妻侵权救济制度,需要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共同努力,要明确夫妻侵权的概念及构成要件,合理界定夫妻侵权行为的范围,规定适用于夫妻侵权的特殊诉讼时效,建立以损害赔偿为主,非财产责任与民事制裁方法并用的方法。

  • 标签: 夫妻侵权 民事救济 实体法 程序法 概念 构成要件
  • 简介:《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论《诗》,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诗》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诗》学。

  • 标签: 子思学派 《诗》学 引《诗》体例
  • 简介:<正>理学以成圣(达到理想人格)为内在的价值目标,这一思维路向决定了其关注点首先指向内在的心性。正如康德通过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以回答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一样,理学将心性的辨析作为解决内圣境何以可能的楔入点。也许正是这一逻辑思路,使理学常常被视为心性之学。当然,对心性问题的看法及心性关系的定位,王阳明与程朱一系的理学又存在重要分歧。如果说,程朱着力于提升性体,那末,王阳明则更多地以心体为关注点,而这种差异又蕴含着对主体意识、道德本体、成圣过程等等的不同理解。

  • 标签: 王阳明 主体意识 心体 心与理 道德实践 心即理
  • 简介:在朱谦的学术世界里,《文化哲学》的地位是他前期最后的学问顶点。(马列主义非受容时期1918~1949)①正如他所说的一样,哪怕只能活一天,也要为文化研究尽力,从这一点可见一斑。终其一生,他都带着谨慎在为文化研究执着地追求。他最大的宗旨在《文化哲学·序》里面有着如下的阐述,即:“通过文化的本质及对它的类型的说明,可以对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生活,从根本上进行研究。”再者,从文化的地理分布上分析,也可揭示中外文化关系和本国文化的新动向。渴望摸索对于未来世界的文化建设。最切合实际以及最急迫的意图是倡导“南方文化运动”②。他在《文化哲学》中提到文化理论,成为他此后一系列的文化巨著的理论基础。因此,如果对他的《文化哲学》没有很深的理解的话,就无法正确理解他的与文化有关著作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南方文化运动”。

  • 标签: 《文化哲学》 朱谦之 抗日战争时期 文化研究 文化运动 马列主义
  • 简介:因果学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华严宗的因果说则别具特色。本文在简要梳理佛教思想史上的各种因果学说的基础上,指出了华严宗因果学说的思想史背景和所面对的义理问题。与一般常见的华严因地果地说的研究不同,本文指出华严因果说的核心在于“六义说”,并剖析了“六义”的内涵与意义。法藏等人运用“六义说”对此前的各种因果理论进行扬弃,奠定了华严学法界缘起、重重无尽说的哲学理论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剖析“六义”是解读华严义学的一把钥匙。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华严学与唯识学因果学说的异同,间接回应了近代《起信论》论争中涉及因果问题的讨论。

  • 标签: 华严 因果 六义 起信论 唯识
  • 简介:<正>自1978年张政烺先生考证西周铜器上的数字为筮数以来,《周易》筮法的原貌又变为热辩课题。据传统看法,《系辞》中《大衍章》所叙述筮法当为“周易”原有筮法。“大衍”谓:大衍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抽而后卦。……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

  • 标签: 周易 左传 筮法 大衍之数 卦辞 分而为二
  • 简介:“义利辨”是内在于孔子思想中的根本话题之一,它所关涉的乃是人在“依于仁”而行道的过程中如何衡估与裁断“利”的问题。具体说来,由孔子所开启的“义利辨”是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

  • 标签: 孔子
  • 简介:《周易》人格理论剖析翁银陶《周易》是一部古老的筮书,然而它更是一部系统的人格理论著作,因为该书在向问卦者历示吉凶祸福的同时,还告诫他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解决问题等方面应取何种人枯,应遵循何种行为方式,《周易》的这个性质,《周易大传·系辞下》曾以...

  • 标签: 《周易》 人格理论 卦爻辞 道德型 努力奋斗 行为方式
  • 简介:<正>道家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它源远流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无比重要的影响,郭沫若先生说:“道家思想直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关系如

  • 标签: 道家学派 道家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 老子思想 思维方式
  • 简介:泰山阴齐币论朱活《史记·货殖列传》:"……泰山阳则鲁,泰山阴则齐。"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琅邪,北被于北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圣,建国本,桓公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 标签: 齐国 货币文化 《管子》 泰山 《史记·货殖列传》 春秋时期
  • 简介:墨子的兼爱说被孟子攻击为“无父”。此后,儒家学者大多照着孟子说,既未能作出深入分析,也未能消除对兼爱无父说的疑惑。兼爱说所内涵的普遍人性理念和天地入一体的思想实际上已被宋代理学家融摄。出于严儒墨辨的学派意识,朱熹重整兼爱无父说,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兼爱说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对兼爱说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 标签: 朱熹 孟子 墨子 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