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一天上年,门诊上来了一位忧郁、腼腆不愿透露姓名的小伙子,他向我叙述了他的经历——“我住在县城里的一个热闹地区,小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就发现异性的差异,对性有一种朦胧意识,而且那时有几个比我长几岁的男孩就常带着几个小男孩一起做性游戏,我便是其中一个。可是,我十分厌恶同性,喜欢和异性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当时由于小,穿的都是开裆裤,所以时常看见小女孩的外生殖器。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念头,想去触摸那地方,也真这样做了,觉得很舒服。后来让父母发现了,被狠狠的揍了一顿,从此不敢再动手,只是继续与女孩做对比显示游戏,我教小女孩站着尿尿,可是她们不行,尿一腿,我才明白女孩为什么蹲着小便……”不知不觉,我上了初中,随着青春发育的成熟,我也长大长高了,第二性征明显突出。可是,由于我生性胆小,夜间不敢外出上厕所,就在外边先咳嗽一两声。奇怪的是上完男厕所,对女厕所有没有人也不放心,还要伸头探望一下,如果女厕所没有人就进去溜一圈。如果遇到女厕所有人,我就偷看几眼(当然是向下边看)这样持续一年多。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简介:本文为庆贺陈立教授诞辰90周年而作,归纳分析了他在不同时期有关因素分析性质的一些研究与论述:(1)因素分析理论的实质;(2)因素组成随年龄而变化;(3)因素结构具有阶层性;(4)因素分析的局限性及其相应对策。作者认为,这些论述是陈立教授对他的业师首创的因素分析理论的系统总结和独特发展;学习与运用这些思想,有助于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正确使用因素分析方法,发挥它在科研中的导向作用。陈立教授早年受业于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他在运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长期实践中,以辨证发展的观点,揭示了因素分析理论的实质;在批评“分类僵化”错误中,发现了因素组成随年龄而变化的规律,论证了因素的阶层组织的合理性,指出了因素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