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绿色锻炼"思想为基础,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户外自然环境,探讨不同锻炼情境中的中等强度自行车锻炼对大学生心境、主观用力感量表(RPE)和身体自尊的影响及其差异。30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单一运动组、运动音乐组、虚拟环境运动组,每组10名大学生,男女各5名,然后完成40min的中等强度的踩踏功率自行车任务。运动前后分别评估心境状态和身体自尊,运动10min后每隔5min评估RPE。结果:(1)心境,组别的主效应显著,测量的主效应显著,组别和测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运动结束后虚拟环境运动组心境的紧张、疲劳、慌乱水平显著低于运动组,精力水平显著高于运动组;(2)身体自尊,组别、测量的主效应均不显著,组别和测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运动后虚拟环境运动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价值显著高于运动组;(3)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3组大学生的RPE均显著增加,但虚拟环境运动组大学生的RPE显著低于单一运动组,同一时间点虚拟环境运动组大学生的RPE显著低于单一运动组。结论:中等强度的运动对心理有改善作用,虚拟锻炼环境对心境有更好的调节效果,是一种良好的锻炼方式,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为绿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了实证支持。
简介:从以下几方面详细介绍一项为期3年(2009—2011)的中德合作科研课题——“健康行为和健康资源的身体活动:阶段、决定因素和效益”。(1)阐述“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4步骤(FIT)模型”的理论建构。(2)以FIT模型为基础,检验中文版和德文版“成年人身体活动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水平。(3)以中德成年人为研究被试,考查FIT模型的效度。研究结果表明:FIT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中德两国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模型的阶段算法效度、诊断功能及服务干预的功能均得到初步验证,为未来进行基于FIT模型的阶段匹配干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简介:以430名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问卷调查其目标定向和自主性动机,通过聚类方法将目标定向分为高任务/高自我、高任务/低自我、低任务/低自我和低任务/高自我4种组合。通过调查了解青少年课外活动选择情况,考察不同目标定向组合和不同自主性动机水平的学生选择课外体育活动的差异。结果显示:(1)高任务/高自我、高任务/低自我的青少年平均每天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最长,其次是低任务/高自我,而低任务/低目标的花费的时间最少。无论是何种目标定向的青少年在一般身体活动和教育娱乐两种活动类型中平均每天花费的时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体育活动和一般身体活动中,倾向于内部动机的青少年要比倾向于外部动机的青少年花费的时间更长。但在教育和娱乐活动类型中,不同动机倾向性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费时间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培养学生的高任务定向为主的目标定向和给予更多自主性动机支持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更趋向于参与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