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自然语言中的模因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本文认为,语言模因信息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前者称为模因的基因型,后者则为模因的表现型.文章接着分析了语言模因对翻译研究、文化研究以及语言教学的影响,最后用实例说明模因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意义,并指出语言模因将有助于促进语言的进化和发展.
简介:摘要模因论是近十年来语用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热点。学者们介绍、评论和运用模因论的文章及专著相继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模因论对国内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文章回顾模因论在中国近十年的翻译研究,归纳我国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简介:摘要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简介:摘要互动合作,是现今为止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杀手锏,是进行赛课、公开课评比的一个必备要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使得“互动合作”变味了,变得更形式化了。前人对“互动合作”失真的原因探究了太多.在本文中,笔者重点探究在实际操作中“互动合作”的时间把控问题。
简介:本文试图澄清文本被给予时间意识的基本方式.在柏格森和胡塞尔时间哲学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描绘时间意识的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根据柏格森的观点,对象在时间中的原初给予并非一些同质的、数学性的“点”在一个同质中介中的单纯并列,而是一些不同质的感知的整体,柏格森将这种整体称为“延续”.进一步讲,根据胡塞尔的观点,不同符号乃是在时间意识中被联结的:他把这种原初的时间意识描绘为一个由前瞻和后顾所组成的场域,而解释行为则主要是一种前瞻.本文的第二部分将着重描述这种作为前瞻的解释行为的诸种特质,包括以一种消极综合的方式作为其引导的过去经验,它在不同文本层面上的具体面貌,以及其“期待”落空的诸种可能.
简介:本文对罗兰·巴尔特的著作《小说的准备》进行了讨论,该书是他1978-1980年间任教于法兰西学院时两门课程的讲义集.这两门课程为作者在这部最后的文集中提出的小说的新视角勾勒出了大致的轮廓,这种视角和以往的文学批评,以及传统文本分析的视角都不同.传统的文本分析将小说视为既定的、已经写成的文本:从这一视角而言,小说是已成的“事实”;它也由此被置放在历史或结构的框架下加以检视和分类,并且被认为是旨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构成文本的能指的真正所指”?与此不同的是,巴尔特的看法为文本的新关系打开了可能:文本的核心问题不再是“作者”,而是书写欲望的主体.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依据新疆大学70万字的维汉中介语语料库,着重检索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时间副词关于“还”的掌握和使用偏误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产生这类偏误的原因,以期能对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学过程中关于时间副词的教学提供些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