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契约文书是应用文体之一,使用固定套语句式是其语言表达上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五世纪以来,以契约文书为代表的民间文书有丰富的套语句式,合理利用它们,不仅能有效考释生僻词义,揭示历史语音现象,同时也能有效地释读疑难俗字,进行文字校勘。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利用套语句式进行语言文字研究及文献整理的价值,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契约文书 套语句式 比较 语言文字研究
  • 简介:通过比较冬笋坝墓葬所出巴蜀文字印与汉文印,分析两类形制、款式、字数相同的印章,可知巴蜀文字印实系模仿汉文印而制作。巴蜀文字体系中相当一部分文字的作用应重在表音,而并不在表意,这与巴蜀文字数量尚少的事实互为因果。而巴蜀文字的来源之一则是对汉字的借用,其发生时代当在东周以前。

  • 标签: 巴蜀文字 巴蜀图语 巴蜀印章 文字释读
  • 简介:古东夷族文字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北辛文化的刻划符号开始,经过大汶口文化的图像文字、龙山文化文字,到岳石文化的甲骨文字.我国商代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当来自古东夷族.

  • 标签: 东夷族 甲骨文字 大汶口文化 岳石文化 龙山文化 史前
  • 简介:从现有考古材料看,早期巴蜀文化到晚期巴蜀文化之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引起巴蜀文化早、晚期之间发生剧烈变化的动因并非来自巴蜀文化内部,而主要是来自外部。大量考古材料可以证明,引起晚期巴蜀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外来因素主要是越文化,而不是楚文化。晚期巴蜀文化受越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1.晚期巴蜀墓葬与湖南湘江流域的越墓均为狭长形竖穴土坑墓,巴蜀文化的船棺葬也是由越文化传人的;

  • 标签: 巴蜀文字 教研研究 古越族 楚文字 字形分类
  • 简介:近年考古工作中,出土不少巴蜀铜印,除部分是汉字印外,大多数是未经释读的巴蜀文字。有些学者对于巴蜀文字的图象化、符号化的表现,认为不应视之为文字;孙华先生称之为“巴蜀符号”,四川学者则称“巴蜀图语”。李学勤先生对此有很好的论述,刻在印章上的如不视为文字,就难以解释了。高文先生等大力搜罗,汇编成《巴蜀铜印》一书问世(高文、高成刚《巴蜀铜印》,上海书店出版社,

  • 标签: 巴蜀文字 考古工作 出土 学者 李学勤 印章
  • 简介:1.新文字文化圈的诞生和西夏文字遗产十一世纪之初北宋年间,在汉字文化圈的西北隅曾诞生了一个新型的文字文化圈,这就是西夏文字文化圈。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已在1032年创造了体现本国文化象征的国字,于1036年颁布推行。创造国字可谓显示了这一新兴王国朝气蓬勃的宏伟壮举。

  • 标签: 西夏文字 文化圈 李元昊 王国 北宋 西北
  • 简介:<正>随着文物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古老的西夏文物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日益为学者们所注目。西夏文的释通揭开了西夏王国的神秘面纱。继“敦煌学”、“藏学”之后,国际上又兴起了“西夏学”。由于汉文史籍对西夏王国记载的简略,中外许多从事西夏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得不把视野转向西夏文字及其文物。西夏文字文物极其浩繁驳杂,现仅就其发见、类别及价值,择要述列如次:一当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驰入西夏王国都城时,这个王国覆灭了。它的文字却仍然流传了近三个世纪,到明代末期,再也无人通晓这繁难的文字。随着历史的演进,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到本世纪初,这种久已湮没的文

  • 标签: 西夏文字 西夏文物 民族特色 西夏学研究 研究概述 敦煌学
  • 简介:<正>殷商时代,琢刻或书写在玉石器上的文字,为数不多,主要出土于安阳殷墟,其次为传世器,个别的出土于甘肃省。由于资料比较分散,查找不易,而某些铭辞,对研究殷代的礼制、方国关系等问题有一定意义,故辑录于此,并就器物的年代、占有者身份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志们。据我们蒐集到的不完全资料,商代玉石文大约有20多件(未计玉璋残片),其中约23件为刻文;2件为毛笔书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两类。

  • 标签: 玉石文 玉石器 出土 殷墟文化 甲骨卜辞 殷商时代
  • 简介:“半两”钱始行于战国之秦。自秦惠文王二年(—336)“初行钱”,经历秦朝、至汉武帝元狩四年(—119)铸“五铢”(其间武帝初年曾短期行“三铢”钱),前后跨越三个朝代,流通二百余年。从秦始皇时(—221)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种统一的法定货币,对以后的币制有着深远影响。其轻重、厚薄、大小有很多变化,但其文则始终为“半两”二字。尽管版别极多,笔意各殊,却因字数既少,笔划亦稀,一般研究者只据秦始皇统一文字,李斯创小篆为界,

  • 标签: 秦始皇 钱文 五铢 汉武帝 秦朝 李斯
  • 简介:博物馆是收藏、陈列人类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存的场所,具有实物性、直观和可信的特点,能给参观者以丰富的感知和诸多的思考,而这些都是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来实现和表达的。展览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按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它是一个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也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还是博物馆为观众服务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 标签: 陈列展览 文字标准 撰写 博物馆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 简介:<正>项楚同志对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以下简称《通释》)的若干语词条目,进行了考释(项楚;《敦煌变文字义析疑》,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下文简称《析疑》)。其中有些条目的注释,似还有可商榷之处,现就管见,略加叙述。(走歷)(走赤)《通释》404页,《变文字义待质录》写道:“《百鸟名》:‘涛河鸟,脚(走歷)(走赤),寻常傍水觅鱼喫’。(页852。指见《敦煌变文集》一书页数,下同)甲卷作‘曆剌’?

  • 标签: 敦煌变文 古籍出版 景德传灯录 变文字义 析疑 讲经文
  • 简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规定以泰国文字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这一政策的推行决定了此后汉字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奠定了秦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因此秦文字的研究一直是文字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出土古文字材料中的秦文字为重点,对近年来的秦文字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就今后的秦文字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出土文献 秦文字 研究回顾
  • 简介:文字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数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精神纽带,以其强烈的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正式建成开馆,为我国文字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 标签: 中国文字 文明传承 中华文明 博物馆 中华民族 凝聚力
  • 简介:本文是关于战国楚文字材料的二则札记,对大府镐铭的第二句作了新的释读,把楚简中一般读为“冢”的字改读为“豬”。

  • 标签: 大府镐 楚简 字词 考释
  • 简介:1977年1月至1980年7月,四川青川县城郊发掘了72座战国墓葬,出土陶器400多种,铜器58件,漆器177件,木牍2件,及竹木器等。其中2件木牍及一些漆器上有文字及符号。据四川省博物馆等《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

  • 标签: 青川县 战国墓葬 漆器文字符号 历史文化
  • 简介:2006年7—10月,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辉县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发掘,发现了一批商代和战国的陶器文字或刻画符号,为认识辉县地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 标签: 孙村遗址 商代 战国时期 陶器文字 刻画符号
  • 简介:字书为各时代文字整理的代表著作,其在历朝历代中所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关系到彼时文字的规范、学术的齐一。甚至是思想的统整。而字书之兴起,目的既然有很大的成分是在一统当代用字,那么对于标准字形的确立与大量异体字的整理便成了字书编纂的主要工作。但从历来字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字书在整理文字时对异体字所作的正、古、俗、通、讹……等属性归类时有着很大的出入,同时也多未针对这些分类作具体的界定,其意涵模糊不清。使得后世在看待这些字书时,常对其文字属性的分类无所适从,甚至无法理解。敦煌写卷S.388载有字样书《正名要录》,此书约完成于贞观年间,较诸《干禄字书》要早上数十年。其书体例颇与其它唐代字样书不同,又全然没有任何序跋说解,在文字属性归类上有其特异之处。今以之为对象针对其文字属性的归类方式及意涵上进行探索,试图还原作者之编纂意旨,一方面为唐代字样书的发展下一脚注,另一方面也希望此一议题的探讨有助于当今文字的整理与规范。

  • 标签: 正名要录 文字属性 字类
  • 简介:人民币纸币.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至今已发行了五套,它经历了从战争时期到和平年代,从依赖外援到独立设计印制,从国内发行到国际流通的过程。人民币信誉之高、币值之稳、印制之美,世界瞩目,已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片。就人民币纸币最基本的要素文字而言,既有汉语文,又有少数民族文字、盲人文字,还有荧光文字、微缩文字、隐形文字等,很值得探讨研究。

  • 标签: 人民币信誉 文字研究 纸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少数民族文字 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