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火郁发之",语出《内经》,后之贤哲,多所发明。"郁"为病理,喻闭塞之意;"发"乃治则,含透散之旨。"火郁发之"是言火热之邪郁闭于内,不可单施苦寒直折,尤当透散以发之。仲景开"火郁发之"之先河,河间以为表里诸热证皆可归于阳气怫郁,东垣独重脾胃,内伤之病皆由脾胃而始,阳气抑遏脾土,清气不得升发。余以为,阳气以动为常,以行为用,盖当今之世,工业污染,农烟似霭;人处华栋,冬如暖夏,夏似凉冬,天地交济既失;人复生息失慎,焦虑紧张,激怒愤懑,气血常悖于内,渐至郁怫生火,郁火暗生,故治必内安其心,外适天地,天地人以位,方可身安立命,远疾疢矣。故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顺气开结,引路去邪,从火之性,发火之郁。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简介:中医药学十分重视“治未病”,且把善于诊治未病的医生称为“圣人”。中医经典《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论述采用汉语言特有的诗性化的隐喻能力生动地揭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从《内经》始,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中医药学创立了非常完整和系统的关于“未病”的辨证论治和辨证养生理论及方法,而在这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中,内心的“恬淡虚无”以及保持内心“恬淡虚无”的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核心。在中医药学看来,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恬淡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