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精氨酸酶在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究其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肠粘膜、结直肠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肝转移灶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不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有规律性的变化。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1),转移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阳性表达率比Ⅱ期癌原发灶组织明显增高(P〈0.05);肝转移灶组织与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精氨酸酶在Ⅲ期、Ⅳ期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及各种转移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转移灶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行原发灶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asymptomatic、primary、resection、metastatic、stageⅣ、cancer、colon、colorectal、rectal、无症状性、原发灶切除、转移性、4期(Ⅳ期)、结直肠癌、结肠癌、直肠癌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期限为从建库至2015年8月.纳入比较转移灶不可切除的无症状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与初始行全身治疗的病例对照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将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的患者设为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将初始行全身治疗的患者设为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进一步评估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患者的肠梗阻发生率和急诊手术率.总体生存率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单个率资料采用率(r)及95%CI表示,r=OR值×100%.中位生存时间采用均数差(MD)及95%CI表示.采用I2对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共10篇文献纳入研究,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累计样本量为1434例,其中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770例,初始行全身治疗组6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患者总体生存率优于初始行全身治疗组(OR=1.35,95%CI:1.01~1.79,P<0.05);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比初始行全身治疗组延长3.8个月(MD=3.78,95%CI:3.60~3.97,P<0.05).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术组患者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95%CI:0.13~0.30),病死率为1%(95%CI:0.00~0.03).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为18%(95%CI:0.14~0.21),急诊手术率为11%(95%CI:0.06~0.16).�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图像特点,提高超声造影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肝脓肿5例、肝炎性假瘤4例、肝结核3例)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肝脓肿、肝炎性假瘤及肝结核病变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点。结果肝脓肿、肝炎性假瘤和肝结核的常规超声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8/12)的低回声病变(11/12),病灶内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6/12)。5例肝脓肿因病变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超声造影表现,但3例肝脓肿周围肝实质出现动脉相一过性节段性强化;4例肝炎性假瘤超声造影表现呈"快进快出"型,但动脉相呈边界不清的稍高回声强化,缺乏占位感;3例肝结核病灶中央无强化,周边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结论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变异较大,但每种炎性病变尚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能反映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不同时期的病理改变,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提高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修饰蛋白检测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收治心肌缺血患者115例,和113例正常人缺血修饰蛋白水平对照比较,并比较心肌缺血患者疾病不同时间缺血修饰蛋白水平。结果心肌缺血患者缺血修饰蛋白检测水平高于正常人,在心肌缺血1、6、12小时缺血修饰蛋白检测水平不同,最初的检测水平121.35±13.41U/ml高于6小时98.12±15.35U/ml和12小时74.32±7.32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修饰蛋白可以作为冠心病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肢体缺血(CLI)缺血性溃疡患者影像资料中膝下动脉病变的分布特点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成功实施angiosome概念指导下膝下动脉血运重建的152例(152条患肢)CLI缺血性溃疡患者的术前膝下动脉造影影像学资料,糖尿病组患者106例和非糖尿病组46例,对两组患者膝下动脉病变受累数量、缺血溃疡区域angiosome位置分布、膝下动脉侧支循环状况以及足部动脉弓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CLI缺血性溃疡患者溃疡高发于足底外侧支动脉angiosome(P〈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间溃疡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血管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69.8%)低于ATA(89.6%)和PTA(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56.5%)低于ATA(80.0%)和PTA(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下动脉多支受累高于单支受累(P〈0.05)。糖尿病组3支小腿动脉病变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非糖尿病组1支小腿病变多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足部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足部动脉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动脉Jenali侧支评分Jenali0级糖尿病组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Jenali3级糖尿病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CLI缺血性溃疡患者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最高(P〈0.05)。糖尿病组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其它动脉连接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LI缺血性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膝下动脉受累更为严重,侧支循环建立差;溃疡分布�
简介:患者男,37岁,10个月前右膝摔伤,伤后5天左右自觉右膝夜间疼痛剧烈,此后于外院断续接受理疗、针灸等对症处理,疼痛有所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专科查体:右膝关节远端皮温轻度升高,皮肤轻度泛红,无肿胀;右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压痛(+),右膝浮髌试验(+),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右膝关节CT:右侧髌骨、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可见斑片状低密度骨质破坏区(图1A),周围无硬化缘,平扫CT值约49HU(图1B),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图1C)。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可能。穿刺病理活检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并见“淋巴细胞伸入”现象,伴灶性坏死,其间可见坏死骨组织(图1D)。免疫组化:淋巴细胞CD20(+)、CD3(+),浆细胞CD38(+)、CD138(+)、Kap(+)、Lam(+),组织细胞CD68(+)、S-100(+)。病理诊断:符合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disease,RDD)。
简介:目的分析我国燃煤型氟中毒的改灶降氟防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氟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05年12月。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居室保温性与改灶降氟防治效果的资料来源于三峡库区监测点。通过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相关文献,对研究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对燃煤型氟中毒改灶降氟防治效果的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9篇为C级,3篇为D级。炉灶正常使用下降率与8~123氟斑牙、尿氟下降率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87、-0.63,P〈0.01、0.05)。氟斑牙下降率和炉灶正常使用下降率与居室保温性能间具相关关系(两个等级相关系数相同,均为r=-1.00,P〈0.01)。结论我国改灶降氟防治燃煤型氟中毒效果方面的研究尚缺乏高质量的证据。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改灶降氟防治燃煤型氟中毒而言,不仅改灶重要,改灶后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和住房改造提高其保温性也与防治效果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DSA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CT和DSA资料,共5例患者,对患者进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使用双臂DSA进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分析CT和DSA检查结果特征。结果CT平扫时影像密度略低,CT值为62-69Hu,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强化明显(CT值为110-113Hu),强化程度不均,病灶影像呈条状或者放射状。门脉期密度改变(CT值为95-141Hu)。延迟扫描可见阴影低密度,强化。DSA显示均由肝动脉供血,表现为血供丰富的特点。动脉期肝动脉显示粗、曲状,规则分布,放射状,无血湖。实质期病灶染色均匀,中心呈放射状,无分隔阴影,边界清晰。静脉期病灶染色均匀,延迟排空明显,引流静脉阴影清晰,无动静脉瘘。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DSA表现特征明显,二者联合检查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建议采取MRI或者核素检查辅助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对其的价值评价主要是通过CT和MRI简称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我们通过实际的回顾以往的这方面的临床病例。通过实际的检查CT和MRI的临床表现。然后在根据其主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其中根据影响资料显示其中19例病灶呈现分叶状肿块,具体的表现在直径在2-10厘米,平均在3.5厘米。CT在进行扫描其中有9例是等密度,7例是低密度。增强扫描主要是用于动脉,进而病灶明显加强。其中密度比较高的有7例,等密度的有9例。高密度的有5例。MRI在进行实际的扫描其中10例呈现T1比T2信号大,同时在增强动脉呈现比较大的强化。另外的4个病灶中央伤疤也进行延时强化。结论对于FNH的影响学主要的表现为动脉期的均匀强化,门脉期以及实质呈现高密度或者是等密度,延迟强化有助于与肝细胞癌、肝腺瘤及肝血管瘤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子宫腺肌症患者实施子宫腺肌瘤局部病灶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17年 8月至 2018年 8月在我院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 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 35例。观察组接受局部病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 两组手术情况:观察组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少,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51.67%,治疗总有效率 68.33%,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 75%,治疗总有效率 96.67%,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局部病灶切除术直接切除病灶,具有子宫体积恢复较快的特点,其近期效果显著,可以作为替代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