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多”和“来”都能用来表示概数,前者表示比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大,后者表示接近于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虽然“多”和“来”有共同的义域,但它们分布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即不是完全对应的。例如,我们可以说“三十多斤”“三十来斤”,但是我们可以说“一斤多苹果”,而不能说“一斤来苹果”。搞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多”,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来”,不仅有利于认识汉语的语法现象,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工作。关于“多”和“来”的分布情况,吕叔湘先生早在1957年就撰文作了专门研究,以后,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刘月华先生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也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其中吕叔湘先生的论述最为详细。吕先生在《数量词后的来、多、半》一文中,把“多”和“来”的分布情况归纳为以下公式:
简介:摘要方位词“东、西、南、北”作为基本词汇,在现代缅甸语中有其自己的词义,并且它们的组合搭配遵循一定的规律。同时,缅语的方位词“东、西、南、北”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缅语中方位词的研究,不仅加深了词义的理解,也可以了解到缅甸社会的世界格局观念的形成,这有助于对缅甸民族文化的认识。
简介:人类对于自然地理实体之命名,多着眼于该实体本身的自然地理特征,譬如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如方位、相对距离;与自然景观有关的如地形地貌、色彩、土壤、水文、气候、声响;与自然资源有关的如植物、动物、矿藏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殊的自然地理表征与诸实体本身是如此的密切相关,以至于在给这些实体命名时,已经很难将它们分割开来。这即是为什么一般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以描述性地名为最常见,在数量上也占最多数的原因。由此扩而广之,于人文地理实体地名中,亦有相当数量之描述性地名存在。无论从古代文献里还是现代地名中,不分是中国地名亦或是外国地名率皆如此,其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在诸自然地理实体中,水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
简介:文章通过对英汉学习词典中的方位动词及方位构式实际表征的深入调查,发现词典没有在释义中完整地给出转换类动词的意义,概念结构也没有在释义中体现。此外,研究发现,词典缺少对比方位构式的例证,大多数词典没能系统地呈现英语方位构式。基于广狭域规则、意义驱动多维释义理论及注意假设,本研究提出了英语方位构式的表征模式,用以优化方位动词在词典中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