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无症状中国人腰椎间盘MRI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17例(585个椎间盘)21~59岁无症状中国成年人的腰椎MRI资料,采用盲法对MRI中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疝(膨出、突出、脱出和髓核游离)、局限性高信号区(HIZ)和Modic改变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9岁患者中退变1~2级椎间盘约占89.09%(49/55),在50~59岁患者中降至20.51%(40/195),退变4、5级椎间盘所占比例分别为7.27%(4/55)和37.44%(73/195)。椎间盘膨出53例(53/117,45.30%),HIZ40例(40/117,34.19%),椎间盘突出31例(31/117,26.50%)。患者ModicⅡ型改变发生率10.26%(12/117),高于Ⅰ型(2/117,1.71%,χ2=7.597,P〈0.01)。未见髓核游离和ModicⅢ型改变。椎间盘疝、Modic改变和HIZ多发生于下腰椎。椎间盘疝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χ2=36.92,P〈0.001)。Modic改变常见于30岁以上人群。HIZ在40~59岁相对高发。结论无症状国人腰椎间盘MRI以生理性退变表现为主;椎间盘脱出、ModicⅠ、Ⅱ型改变可能与腰痛症状相关。
简介:目的:完善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监测标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2010年与2011年7—12月Ⅰ类切口住院患者病历各357份,认真填写医院《临床用药抽检监测表》并分析。结果:2年相比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率(15.30%/53.16%)提高了37.86%;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9.93d/15.83d)减少了4.1d;患者人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费用(5202.7元/4746.4元)下降了456.3元。结论:我院自监测标准实施以来,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药物选择、用法与用量、用药时间等方面日趋合理,但距国家标准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