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hinoceros软件定量测量虹膜前表面曲率的精确性,并用于评估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患者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前后虹膜曲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台州市立医院计划接受LPI治疗的PACS患者16例(16眼)作为PACS组,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获取不同轴位的眼前节图像,采用Rhinoceros 5.0软件定量测量虹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并对眼前节图像成像的一致性及测量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比较接受LPI治疗前后虹膜曲率的变化,并与年龄、眼别、瞳孔直径匹配的正常人16例(16眼) (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PACS组虹膜曲率与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LPI治疗前后虹膜曲率变化与中央前房深度变化、前房容积变化、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眼眼前节图像成像的变异系数为3.02%,同一图像测量的变异系数为2.54%。PACS组患者虹膜曲率半径为(7.81±1.63)mm,接受LPI治疗后虹膜曲率半径为(9.20±2.2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5,P<0.001)。对照组虹膜曲率半径为(9.99±4.00)mm,与PACS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9,P<0.001)。PACS组在校正中央前房深度后,0°(r=0.879,P<0.001)、90°(r=0.684,P=0.005)、180°(r=0.619,P=0.014)、270°(r=0.740,P=0.002)轴位虹膜曲率半径与对应轴位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之间均有相关性。在接受LPI治疗后,除下方270°(r=0.453,P=0.078)轴位方向外,0°(r=0.693,P=0.003)、90°(r=0.560,P=0.024)、180°(r=0.580,P=0.019)轴位虹膜曲率变化量与对应轴位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变化量之间均有相关性。结论:该虹膜曲率定量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并可用于PAC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疗效的量化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角膜曲率分布特点及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并行Pentacam检查的门诊患者138例(254眼),其中20~39岁51例(102眼)作为A组;40~59岁41例(73眼)作为B组;60岁及以上46例(79眼)作为C组。分别收集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Simk)和全角膜屈光力(TCRP)数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Simk和TCRP差异,并使用Bland-Altman散点图描述Simk与TCRP之间的一致性。角膜曲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回归分析,不同直径区域的Simk与TCRP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以瞳孔为中心2、4 mm区域Simk与对应区域T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02;t=4.44,P=0.001);而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的Simk和T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2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10;F=3.87,P=0.022),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4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5,P=0.001;F=6.07,P=0.003),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下,3组间的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91,P<0.001;F=10.15,P<0.001),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瞳孔为中心不同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与全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随年龄变化趋势应在人工晶状体计算及屈光手术中引起重视。Simk与TCRP数值均随年龄增加逐渐变陡峭,40岁之后趋于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配戴RGP前后、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屈光度的改变及对延缓控制近视眼发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2009年来我院配戴RGP近视人群和随机挑选近视配戴框架镜者,在配戴前和配戴后一年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屈光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戴框架眼镜组,角膜曲率半径无明显变化,配戴RGP组角膜曲率半径增大(0.120±.08))(P<0.05)。结论良好配适状态长期配戴RGP,角膜曲率半径增加,眼压无明显变化,屈光度变化小,因此RGP是一个比较安全,有效延缓近视发展的眼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角膜曲率、眼轴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1月到2018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青少年103名(共206眼),根据等效球镜度不同分成正视组、远视组、近视组,其中根据近视程度将近视组分成低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组。测量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计算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比(AL/C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角膜平坦屈光力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陡峭屈光力仅在近视组与远视组间和低度近视组与中高度近视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其他各组间无差异(P>0.05)。正视组、远视组及近视组三组间眼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视组眼轴长度显著长于另外两组。中高度近视组眼轴显著长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轴与角膜曲率的比值(AL/CR)在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中高度近视组中AL/CR最大;远视组AL/CR最小(P<0.01)。结论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是决定屈光度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眼轴与角膜曲率比值(AL/CR)是预测近视发生发展的敏感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性别差异与角膜中央厚度、眼压及角膜曲率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665例(1250N眼)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非接触眼压、角膜地形图、检影验光,按等效球镜原则将665例(1250只眼)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对不同性别之间的角膜中央厚度、眼压、角膜曲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度近视组中男性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均值为538.11±29.26μm,非接触眼压均值为2.37±0.37kPa,角膜曲率k;均值为42.43±1.19,角膜曲率k2均值为43.21±1.24;低度近视组中女性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均值为556.75±42.73μm,非接触眼压均值为2.46±0.51kPa,角膜曲率k,均值为43.40±1.25,角膜曲率k2均值为44.28±1.28。中度近视组中男性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均值为543.68±32.25p,m,非接触眼压均值为2.32±0.37kPa,角膜曲率k。均值为42.31±2.76,角膜曲率k2均值为43.54±1.44;中度近视组中女性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均值为534.09±33.27μm,非接触眼压均值为2.32±0.37kPa,角膜曲率k1均值为43.04±1.26,角膜曲率k,均值为43.98±1.35。高度近视组中男性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均值为538.49±30.53μm,非接触眼压均值为2.32±0.46kPa,角膜曲率kl均值为42.55±1.40,角膜曲率k2均值为43.68±1.50;高度近视组中女性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均值为532.03±27.17μm,非接触眼压均值为2.29±0.37kPa,角膜曲率k,均值为42.91±1.15,角膜曲率k2均值为44.08±1.21。结论:高度近视组中男性患者的角膜曲率高于女性,中高度近视组中男性患者的非接触眼压高于女性。
简介:摘要目的由于全血质控品对血液分析仪的监控能力不是很完善,寻求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最大程度确保实验质量的有效监控措施。方法利用SYSMEX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检测临床标本,分别统计MCV、MCH、MCHC三项参数的均值与标准差,同时按统计规律剔控制限浮动在+3%内。结果一方面浮动均值法能够及时发现全血质控品溯源所不能提示的诸多影响因素;另一方面MCV、MCH、MCHC的均值在仪器状态良好时都在较小范围内变化,MCV、MCHC的结果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会有一定变化。结论经试验证明浮动均值法是全血质控品非常好的补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室内质量控制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CEL)患者角膜曲率、散光和像差的特征,为术前人工晶状体(IOL)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双眼CEL患者55例(55眼)作为CEL组,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门诊体检者54例(54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前、后表面及总角膜曲率、散光及像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对组间角膜参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2组及各亚组间的散光类型分布。CEL组角膜参数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CEL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总角膜曲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5.62、-6.25、-5.66,P<0.001)。CEL组角膜前表面散光、总角膜散光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0,P=0.028;U=3.06,P=0.002);2组间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散光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8、0.001)。CEL组总角膜像差、高阶像差及低阶像差高于对照组(U=3.95,P<0.001;U=2.24,P=0.025;U=3.87,P<0.001),而球差低于对照组(U=-3.7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与年龄呈负相关(r=-0.31,P=0.032)。结论:与健康者相比,CEL患者角膜曲率更小,角膜散光程度更高,角膜像差更大,角膜球差更小。CEL术前选择IOL时应参考总角膜散光情况,建议选择零球差或者球面IOL。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治疗不同曲率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共78例(78眼)圆锥角膜的临床资料。每例任选1眼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最大角膜曲率值(Kmax)≥55,共39例(39眼);B组患者Kmax<55,共39例(39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核黄素/UV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62,P=0.007)。两组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99,P=0.00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4,P=0.018)。术后B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更高,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较低。结论去上皮CXL治疗Kmax<55的圆锥角膜患者效果较好。
简介:目的:研究电脑自动验光仪(Autorefracto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眼前节分析系统(Pentacam)三种仪器测量角膜前表面曲率有无差异,并对三种测量的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方法分别采用三种仪器对51例(99只眼)测量角膜中央前表面3mm的最陡峭径线(Ks)及最平坦径线(Kf)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线性相关分析及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方法,评价三种仪器测量结果的差异及一致性。结果电脑验光仪、IOL-Master及Pentacam测量的Kf值分别为(42.92±1.21)、(42.98±1.23)、(42.86±1.23)D,Ks值分别为(43.87±1.26)、(43.94±1.25)、(43.74±1.33)D。三种仪器间Kf、Ks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898、0.714)。对于Kf、Ks任意两种仪器间的Pearson系数均大于0.9,显示了各仪器测量结果间显著的相关性。两两仪器间测量结果差值的平均值最大分别为0.12(Kf)、0.14(Ks)。分别对Kf和Ks进行两仪器间Bland-Altman分析,结果表明均有大于95%的数据点位于95%一致性区间内,且此区间窄,可被临床上接受。结论电脑自动验光仪、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和眼前节分析系统三种仪器对角膜中央3mm前表面曲率的测量无统计学差异,有显著的相关性及较好的一致性。
简介:背景:研究发现甲壳素是一种比较好的生物材料,但关于甲壳素载角膜上皮细胞混合膜修复兔角膜上皮损伤的研究不多。目的:观察载角膜上皮细胞甲壳素曲率混合膜对兔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左眼角膜上皮损伤模型,随机分2组,实验组于角膜上皮损伤处植入载角膜上皮细胞甲壳素曲率混合膜,对照组植入甲壳素曲率混合膜。植入后1,3,7d,观察角膜上皮损伤面积、眼角膜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①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实验组植入后1,3d的角膜损伤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植入后7d的角膜损伤均全完愈合;②眼角膜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植入后7d,实验组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连接紧密,有6层左右上皮细胞层,修复完整,结构整齐,最外层平整光滑;对照组角膜上皮层也和基质层连接紧密,有6层左右上皮细胞层,修复完整,但上皮层层次紊乱,最外层表面不平整;③眼角膜超微结构:植入后7d,实验组角膜上皮细胞细胞为六边形,排列较紧密,细胞表面平整;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也为六边形,表面不平整,细胞之间有间隙;④结果表明:载角膜上皮细胞甲壳素曲率混合膜可促进大白兔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