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鸦片横行,祸国殃民;洋人作孽,官府为伥,民怨沸腾,十三躺枪。商总因羞辱丧命,其子潘文孚继承传统:为天下做儒商,除民瘼报国恩。英商大班后有英皇做靠山,上有官府做内援,大船藏有巨量走私鸦片。

  • 标签: 十三行 粤剧 继承传统 鸦片 官府
  • 简介:乾隆廿二年(1757)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清政府指定了一些商行专门和外国进行贸易,称为公行。在某一时期,这种公行有十三个,所以就称为“十三”。这些公行设有夷馆(或称商馆)租给外商。

  • 标签: “十三行” 对外贸易口岸 广州市 中国 历史发展
  • 简介:广州十三是清朝特许专门经营对外通商贸易的垄断性商行,不仅曾在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发挥过独特作用,而且还与紫禁城内的生活有着不解之缘……

  • 标签: 广州十三行 洋货 洋行 粤海关 西洋人 一口通商
  • 简介:广东十三衰败原因试探张晓宁广东十三是鸦片战争前“广州通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政府通过它控制对外贸易和限制外商在华活动。因此广东十三在清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三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虽以“十三”称呼,但实际从无定数,只是...

  • 标签: 广东十三行 行商 衰败原因 东印度公司 粤海关 广州
  • 简介:十三作为进入商业文明社会的动力因素,促进了大清帝国广州城市的发展。国际贸易地带的十三夷馆区是一个城市的"增长极",西关、西城、西村、"河南"、黄埔古港等历史地段是发展新区。分析其正能量给力的成就,明确其他消极因素的制约,为广州新时期的商埠文化世界名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广州 十三行 城市发展 动力分析
  • 简介: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政策'。清代人关之初厉行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开禁,准许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则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当时清政府在广州指定若干特许的行商(洋货行或外洋行)垄断和管理经营对外贸易,又被称为'十三'。

  • 标签: 梨园行 《蜃楼志》 清代戏曲 十三行
  • 简介:摘要:广州十三是由清政府设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广州十三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家族和人物,比如说“潘伍卢梁”四大家,世界首富伍秉鉴等,他们在十三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着眼于行商的代表家族----伍氏,分析近代以来国内学者对其的研究情况,并梳理总结了相关文献。

  • 标签: 广州十三行 伍氏家族
  • 简介: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中国重要通商口岸,产生"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外贸体制和商会组织,即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普遍称谓的"十三"。这一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贸制度和商会组织有无印章?学术界尚无证据和研究成果。201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找到的"外洋会馆图记"印迹,当即出于消失已久的"十三印章"。依据这些档案并与其他文献参酌分析,"外洋行"是"十三"的正名,而"十三"其实是一个地理概念,作为制度和组织的"十三"当开始于1760年。

  • 标签: 外洋行 十三行 公行 公所
  • 简介:秦汉以来,广州对外贸易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由此始发通往世界的贸易航线,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17、18世纪,随着欧美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地来华航线的开辟,广州成为外国商船首选的黄金口岸和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前沿基地。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海禁取消,设立江、浙、闽、粤四个海关,在粤建立洋行制度,由十三行商专营对外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 标签: 广州十三行 “海上丝绸之路” 帝国 对外贸易 贸易航线 18世纪
  • 简介:《中华竹韵》第五章第十节曾提到张廷济(1768—1848)和蒋光煦(1813—1860)讨论玉版十三的问题。然限于散文体裁,作者未作深论。近读友人所奔别下斋旧藏本十三,有张廷济一跋,正论及此事,因录如下:

  • 标签: 十三行 藏本 白玉 竹韵 散文
  • 简介:摘要:广州十三是近代外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伍氏家族作为广州十三四大家族之一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清后期,鸦片贸易日益猖獗,白银大量外流,但是鸦片贸易作为平衡丝茶贸易,抵补贸易差额的重要途径,不少行商与外商勾结进行鸦片走私,伍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一员。本文对伍氏家族与鸦片走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以往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希望可以通过本研究从伍家贩毒一事来折射出当时清末中国日益衰落的原因,点明中国进行改革革命的必要性,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广州十三的研究贡献一份力。

  • 标签: 广州十三行,伍氏家族,鸦片战争
  • 简介:广州十三商人虽在晚清贸易中声势显赫,但“重仕抑商”的传统心理劣势,不得不促使他们在积极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开始十分注重士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合流。以伍崇曜为杰出代表的怡和行南海伍氏,更是凭借汇辑刻印乡邦文献典籍的方式,大大推动了士商合流的社会风气。这对整个岭南文化的近代化进程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 标签: 晚清 十三行 伍崇曜 文化合流
  • 简介:清晨,早早地起床——已经很多天没有睡懒觉了,我拉上好友吴骑着车向白下区招办去。“你怎么一天一个主意。原来要去上民办本科,后来想上南大专科,现在又决定到外地复读。”

  • 标签: 中学 语文 写作手法 作文教学 价值观念
  • 简介:前几年,“三行情书”作为诗歌领域的一股“新鲜血液”在我国网络上掀起“千层浪”。殊不知,这种新型现代诗歌源于一衣带水的日本。由于创作年龄层的跨幅较大,三行情书的创作水平亦是参差不齐,但其中也不乏好多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笔者对近年来在中日网络上形成热潮的“三行情书”进行甄别,筛选出堪称“三行情诗”的优秀作品。之后对其进行对比研究,试探讨两国“三行情书”创作的不同之处。最后,笔者以翻译美学原理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飞白先生提出的“风格译”译诗方法论,对甄别出来的“三行情诗”进行翻译初探。虽然目前国内对于这一新型诗歌样式的研究尚少,但作为现代诗歌领域的一股“新鲜血液”,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并将优秀作品进行译介。这样,方能使现代诗歌这条大河不致枯竭,源远流长。

  • 标签: 三行情书 风格译 接受美学 翻译
  • 简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名士共四十二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四周"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众人在传统的修禊祭祀仪式结束后,于溪水两畔"列坐其次",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让其自上游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时,觞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即兴赋诗并饮酒.

  • 标签: 兰亭 祭祀仪式 王羲之 会稽山 饮酒 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