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眉下切口联合重睑切口矫正上睑皮肤松弛的临床效果以及对于患者疼痛评分的影响情况。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上睑皮肤松弛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眉下切口,实验组采用眉下切口联合重睑切口。比较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VAS疼痛评分及Lemperle评分。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VAS疼痛评分降低,Lemperle评分改善,P<0.05,差异显著。结论:眉下切口联合重睑切口矫正上睑皮肤松弛的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是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在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红外线照射对剖宫产切口及会阴切口愈合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在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选取研究对象,共200例,均为本院分娩的产妇,分娩时进行会阴侧切或以剖宫产手术分娩。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处理,共100例产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红外线照射治疗,共100例产妇。对比切口愈合情况、切口周围微循环状态。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等级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毛细血管管径、血流灌注、微血管管径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粘度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外线照射对剖宫产切口及会阴切口的愈合有促进作用,可缓解疼痛,调节微循环。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针对急性阑尾炎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从本院选取研究对象,入院治疗时间在2023年4月-2024年4月,共计84例符合标准。随机将所选患者分配至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中的患者数量相同。对照组治疗方法为传统阑尾切除术,研究组治疗方法为腹腔镜下小切口阑尾切除术。以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效果评估指标,将各指标数值在组间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三项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数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炎症均有减轻,研究组减轻更为明显,各指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更快,下床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更少,总体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急性阑尾炎治疗中,和传统的阑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下小切口阑尾切除术能够促进患者更快速的恢复,有效减轻其体内炎症,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临床可对这一手术方式广泛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目前,手术治疗是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传统的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慢,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逐渐成为主流手术方式。方法:实验组采用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实验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疏导、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管理、饮食指导、疼痛管理等。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显著。同时,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及护理措施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了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本次研究主要探究针对老年腹壁切口疝患者使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名老年腹壁切口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即抓阄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使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效果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老年腹壁切口疝患者选择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能够改善手术相关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有效率,安全性较高,值得全面推广。
简介:摘要:在我国,妇产科手术是常见的临床操作,而术后切口感染一直是困扰医护人员的问题。为了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研究人员对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8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进行了研究,旨在分析感染的原因,并为预防提供有效的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60例无感染的患者(对照组)和2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观察组)。结果显示,在这180例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达到20例,感染率为11.11%。这一数据提示,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与多种因素相关。经过深入分析发现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包括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缝合技术、抗生素应用、基础疾病和卫生习惯等。例如,年龄较大的患者免疫力较低,易于感染;体重超标的患者,由于脂肪层较厚,手术难度大,感染风险也相应增加。此外,手术时间长短、缝合技术是否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患者的基础疾病以及卫生习惯等也都是影响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确保手术疗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首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评估,加强术前调理,提高患者免疫力;其次,规范手术操作,减少手术时间,提高缝合技术;第三,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第四,积极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最后,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术后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跟骨骨折 SanderⅡ型和 Sander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切口与L型切口的术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外侧“L”型切口,实验组患者采取跗骨窦切口,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临床综合护理措施。对比 SanderⅡ型和 Sander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切口与L型切口患者通过不同手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的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率。结果:经过对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Ⅱ、Ⅲ型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跟骨距下关节面显露方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上臂输液港的原位切口与隧道式切口应用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切口方式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依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我院行上臂输液港植入术的128例患者,根据切口类型分为原位组(n=83)和隧道组(n=45),隧道组患者行隧道式切口置港,原位组患者行原位切口置港,所有手术均在超声引导联合心电定位技术辅助下进行,术后1-3d内使用上臂港进行化疗,出院后每月按时进行上臂港维护,每个月至少随访一次,记录治疗过程及随访内容。结果:原位组的手术操作时间(45.05±5.23min) 显著小于隧道组(58.27±6.05 min)(P<0.05)。留港时间方面,隧道组患者中,4名患者失访,余患者中位使用时间为322.1天。原位切口置港83名患者中,3名患者失访,余患者中位使用时间为275.5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96)。隧道组共出现10 例术后并发症,其中囊袋出血1 例;穿刺点感染 9例。原位组共出现5例,其中囊袋出血1例,静脉血栓形成 1 例,切口感染2例、导管异位1例。原位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显著小于隧道组(P<0.05)。结论:通过原位切口方式植入上臂输液港,在尽量降低患者经济压力的同时,减少了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操作较为简便,术中风险相对降低,因此可以在临床进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联合生物补片治疗切口疝的疗效。方法:时间:2022年1月--2022年12月,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切口疝患者86例,根据随机对照法分为A(腹腔镜修补术与自固定补片)、B(腹腔镜修补术联合生物补片)、C(开放式Onlay修补术与自固定补片)、D组(开放式Onlay修补术联合生物补片),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B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优于C组、D组,P<0.05;生物补片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自固定补片组,P<0.05。结论: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联合生物补片治疗切口疝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从而加速患者身体恢复速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持续灌流耳内镜模式下经外耳道切口Ⅰ型鼓室成形术的效果。方法:筛选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2023年1月-2024年12月)收治的60例接受耳内镜治疗的患者,随机抽签分为对照、观察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经外耳道切口Ⅰ型鼓室成形术,对照组接受非持续灌流耳内镜模式治疗,观察组接受持续灌流耳内镜模式治疗,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及气导、骨导听阈、治疗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手术时间更短、气导与骨导听阈更高,治疗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在经外耳道切口Ⅰ型鼓室成形术的开展过程中,采取持续灌流耳内镜模式,能够使手术时间缩短,避免手术发生意外,提高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患者对于该方式的满意度能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