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开窗减压术保存治疗大型下颌骨囊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囊肿刮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保留囊壁的开窗减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各时期,两组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囊腔缩小情况及囊腔内骨质增生厚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采用保留囊壁的开窗减压术治疗效果更好,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颌骨垂直向异常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正颌正畸科就诊的患者255例为受试对象,其中男性80例,女性175例,年龄10-45岁,常规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口内全景X线片及颞下颌关节开闭口斜矢状位磁共振,并对关节结构情况进行观察,其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55例正畸就诊患者中,高角患者98例,关节结构异常76例,异常比例77.6%,均角患者132例,关节结构异常81例,异常比例61.4%,低角患者25例,关节结构异常19例,异常比例76%。结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在正畸就诊人群中的比例较高,其中以高角患者患病率最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外科及增材制造技术辅助下血管化髂骨肌瓣重建下颌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2年1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行血管化髂骨肌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数字化外科及增材制造技术制造医学模型辅助手术89例,采用传统方法53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效果评价指标。定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与传统手术组比较,数字化设计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7.42±1.24) h比(6.69±1.42) h,t=3.109,P<0.05],术后颌面外形满意认可程度更高(χ2=6.775,P<0.05),患侧髁突位置更加稳定(χ2=4.7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天数(t=1.332, P>0.05)、总住院天数(t=-0.856,P>0.05)、咬合关系(χ2=0.066,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住院天数明显延长[(7.36±3.25) d比(8.69±3.86) d,t=-2.0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手术可有效缩短血管化髂骨肌瓣重建下颌骨的时间,同时提高了重建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进行下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进行GBR以及种植时间分为对照组(未植骨)、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于最终修复后即刻和10年随访时拍摄的X线片上测量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修复后10年复查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分别随访到26、32、13例患者,58、76、26枚种植体;随访时年龄分别为(46.5±9.9)、(45.5±10.7)、(58.3±6.4)岁,随访时间分别为(11.2±0.7)、(11.1±0.8)、(11.1±0.9)年;种植体10年存留率分别为100%(58/58)、100%(76/76)、100%(26/26);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91±0.28)、(0.84±0.27)、(1.01±0.27)mm,植骨同期种植组与植骨延期种植组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后牙区使用自体血混合颗粒状骨粉的GBR同期或延期种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长期影响与未植骨者一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N,O-羧甲基壳聚糖(N,O-CMCS)/磷酸三钙(TCP)修复兔下颌骨骨缺损的实验效果。方法选用16只健康成年纯种新西兰白兔,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A组为空白对照,B组为空白对照+HBO处理,C组为N,O-CMCS/TCP处理,D组为N,O-CMCS/TCP+HBO处理。在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制备1.2 cm×1.0 cm矩形节段性骨缺损,将N,O-CMCS/TCP复合体置入骨缺损区,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HBO治疗,12周后处死动物,取兔下颌骨行X线检查,HE染色组织学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下颌骨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其他3组比较,D组的新西兰白兔成骨性能和骨缺损修复效果最为显著。结论N,O-CMCS/TCP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理化性能和骨传导性,HBO处理能促进新骨形成,两者联合产生满意的骨缺损修复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骨性Ⅲ类患者面部不对称程度分别与下颌骨形态学代偿以及ANB角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8名2015-2016年度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拍摄大视野CBCT的骨性Ⅲ类面部不对称患者,使用Dolphin3D软件进行面部不对称程度及下颌骨形态学代偿的相关测量,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面部不对称程度分别与下颌骨形态学代偿以及ANB角的相关性.结果升支长度差与升支冠状角之差及髁突水平角之差均呈负相关.矢状角之差与颏部偏斜距离正相关.面部不对称程度与ANB角未发现相关关系.结论随着升支长度差增加,升支冠状角之差代偿程度减弱,髁突水平角之差代偿程度增强.升支矢状角之差可以作为评价面部不对称程度的指标.根据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Ⅲ类畸形严重程度与面部不对称程度无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后行种植义齿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腓骨瓣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术后缺损并行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切除病变组织后使用游离腓骨瓣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骨移植后6~9个月植入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种植后3~4个月进行上部烤瓷冠修复,以恢复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术后6、12个月进行复诊随访,观察手术修复效果,并应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问卷的头颈专用问卷(EORTC QLQ-H&N35)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生命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3个时间点各量表(问卷)评分的比较,然后以SNK-q检验进行评分的两两比较。结果共纳入58例患者,男36例,女22例;年龄18~62岁,平均31.6岁。58例患者游离腓骨瓣全部成活,患者下颌骨缺损区的弧度得以恢复,颌面部对称,咬合关系良好,语言、咀嚼、吞咽功能恢复正常。EORTC QLQ-H&N35问卷调查显示:在饮食、社会接触和牙齿方面,术后6个月时评分最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评分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张口度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评分逐渐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言方面,术后6个月较术前评分升高,术后12个月时评分降至术前水平;在吞咽方面,各时间点的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OHIP-14量表调查显示:在功能限制、生理障碍和残障方面,术后6个月时评分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评分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不适、心理障碍和社交障碍方面,术后6个月时评分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分值明显降低,但仍无法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与术前相比,生理性疼痛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逐步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并进行种植义齿修复,不仅能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而且能恢复患者的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较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舌侧骨板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舌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厚度(F=5.03,P<0.01)、根中份(F=15.13,P<0.01)及根尖(F=33.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侧者更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缺如。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舌侧骨板,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舌侧骨板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简介:目的:应用SD大鼠下颔骨来源的原代成骨细胞,观察成骨细胞对甲硝唑和替硝唑的转运,探讨人工种植牙给药的影响及可行性。方法:将原代培养的新生鼠成骨细胞(newbornrat’sosteoblast,N)和成年鼠成骨细胞(adultrat’sosteoblast,A)与溶于PBS的药物共同孵育,分别于1,3,5,10min后,弃去细胞外液,收集各时间点细胞悬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药物量,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细胞蛋白总量。结果:(1)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准确测定2种药物的量。(2)2种成骨细胞均可将甲硝唑和替硝唑转运至细胞内。结论:成骨细胞具有转运硝基眯唑类药物的能力,证实了人工种植牙给药的可行性。
简介:目的评价含锌生物材料对于骨质疏松骨修复的作用。方法通过摘除成年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去势)的方法建立下颌骨骨质疏松动物模型,12周后检测模型成功后,建立下颌骨极限缺损模型,随后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含锌磷酸三钙陶瓷(Zn—TCP/HA),对照组植入双相磷酸钙陶瓷(B—TCP),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在植入材料12周后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通过骨密度仪测试证实去势大鼠的下颌骨有骨质疏松发生;材料植入骨缺损部位12周后,通过影像学检查、生物力学检测以及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锌离子能够加速和改善骨质疏松骨缺损的修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3D打印技术在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下颌骨肿瘤患者10例,通过螺旋CT扫描仪将患者的下颌骨及双侧腓骨进行扫描,并将CT扫描数据导入软件,通过图像分割、模拟切割肿瘤、镜像、塑形移植骨段、设计截骨及取骨塑形数字化3D导板等一系列程序,再将数据导入快速成型机,通过激光快速成型熔融沉积技术(FDM)制造出模拟重建的下颌骨模型及数字化3D导板。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0例下颌骨肿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感染,腓骨瓣成活率100%,下颌骨形状和功能恢复良好,面部外形恢复均达到满意或较为满意,无并发症。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优化了术后修复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