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婴幼儿预防乙型肝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11月辖区内180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婴幼儿接种疫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情况。比较接种后不良反应、不同时机(首次接种后4、12、24周)接种表面抗体的阳转率、接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后平均乙型肝炎抗体。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有4名,占2.22%,不良反应在发生之后24内均自行消失;婴幼儿首次接种后4、12、24周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8.89%、40.56%、93.89%,24周、12周明显大于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后平均乙型肝炎抗体婴幼儿接种后第1年的平均乙型肝炎抗体(117.1±10.6)mU/ml,第2年的为(92.7±-8.7)mU/ml,第3年的为(49.5±6.2)mU/ml。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了乙型肝炎在婴幼儿中的感染率。

  • 标签: 乙肝疫苗 婴幼儿 接种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本人对29例TRUST阳性(效价≥164),但同时TP-ELISA检测阴性的病人血清经倍比稀释后,26例14后呈阳性反应,1例18后呈阳性反应,2例116后呈阳性反应.同时经TPPA检测均阳性。因此对于高的TRUST阳性血清作TP-ELISA检测阴性时应作相应的稀释,避免因前带现象而呈假阴性。

  • 标签: 高滴度梅毒抗体 TP-ELISA检测 假阴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蛋白与HBV-DNA和乙肝表面抗原的相关性,进一步探明乙肝病毒前S1蛋白在乙肝方面的诊断价值的临床意义。用ELISA检测乙肝病毒前S1蛋白和乙肝表面抗原,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1000例乙肝患者标本中乙肝病毒前S1蛋白与HBV-DNA和乙肝表面抗原呈明显的相关性,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 标签: 乙肝前S1蛋白 乙肝DNA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与脑脊液抗体的关联。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8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首次脑脊液标本送检回报的抗NMDA受体抗体分为低抗体组(抗体1∶10、1∶32)与高抗体组(抗体1∶100、1∶320),比较2组患者间临床特征、预后的差异。结果38例患者中低抗体组14例,高抗体组24例。与高抗体组比较,低抗体组患者中头痛发生率明显更高,言语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更高,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前驱症状如发热、呼吸系统症状、生活事件等,其他常见临床表现如精神行为异常或认知障碍、癫痫发作、运动障碍、意识水平下降等,以及是否入住ICU、是否气管插管、入住ICU时长、症状出现至明确诊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头颅MRI、脑电图、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后恢复至mRS评分0~1分所用时间、随访时mRS评分等方面,在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抗体对评估抗NMDA受体脑炎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及指导诊疗的意义有限。

  • 标签: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脑炎 抗体滴度 脑脊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相关抗体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2015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首次就诊的24例活动期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评估患者活动期和稳定期天疱疮疾病面积指数(PDAI),并采集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标本中具有致病作用的抗构象表位桥粒芯蛋白(Dsg)抗体、总Dsg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相关性比较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活动期患者的Dsg1抗体(611.4 ± 136.8)与抗构象表位Dsg1抗体(585.5 ± 13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13,P = 0.89),Dsg3抗体(708.6 ± 130.7)高于抗构象表位Dsg3抗体(297.2 ± 54.4,t = 2.90,P < 0.01)。活动期患者的Dsg1抗体及抗构象表位Dsg1抗体与PDAI评分均呈正相关(r = 0.54、0.54,均P < 0.01);Dsg3抗体与PDAI评分无相关性(r = 0.11,P = 0.62),抗构象表位Dsg3抗体与PDAI评分呈正相关(r = 0.53,P < 0.01)。20例稳定期患者血清中Dsg1抗体与抗构象表位Dsg1抗体与首次就诊时比较均明显下降。Dsg3抗体仅7例明显下降;13例仍存在较高的Dsg3抗体,其中6例抗构象表位Dsg3抗体明显下降,5例AChR抗体由阳性转为阴性。结论Dsg1抗体及抗构象表位Dsg1抗体都可以反映病情活动。部分患者病情活动与Dsg3抗体不一致,抗构象表位Dsg3抗体或者AChR抗体可能有助于反映病情活动

  • 标签: 天疱疮 桥粒芯糖蛋白质1 桥粒芯糖蛋白质3 受体,胆碱能 天疱疮疾病面积指数
  • 简介:目的观察乙肝疫苗接种成人后疫苗应答效果,为制定移动人群乙肝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随机观察的674名受试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免疫前后血清中抗-HBs.对检测结果抗-HBsS/N≥2.1mIu/ml的阳性者均强化免疫接种乙肝疫苗1支(5μ/0.5ml);而乙肝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均阴性者,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3支.统计方法:χ2检验、秩和检验、2xC表线性回归分析、用Poisson分布与正态分布法估总体率可信区间.结果①对219例阳性者,强化免疫后产生抗-HBsS/N≥2.1mIu/ml~9.9mIu/ml)平均阳性率由63.01%(56.62%~69.41%)下降至27.40%(21.89%~32.90%);而抗-HBsS/N(≥10mIu/ml)回升至72.6%(66.70%~78.51%).免疫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5,P<0.01).②对472例阴性者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后,产生抗-HBsS/N≥2.1mIu/ml,平均阳性率为10.81%(8.00%~13.61%),而第三针免疫后达到74.36%(70.43%~78.30%);第三针免疫后,抗-HBsS/N≥10mIu/ml,平均阳性率为29.45%(25.34%~33.56%);无应答率为25.64%(21.70%~29.57%).抗-HBsS/N≥10mIu/ml的阳性率,随免疫注射次数呈上升趋势(2xC表线性回归分析,χ2=186.93,P<0.005).即随年龄增长免疫应答呈下降趋势.结论①强化免疫使抗-HBsS/N≥(2.1mIu/ml~9.9mIu/ml)回升至S/N≥10mIu/ml阳性率增高.②对于不答者重复数次免疫.③建议国产基因疫苗增加剂量(原为5μg/0.5ml)可否为10μg/0.5ml,以提高免疫应答效果.④建议成员人使用0.1.2.6M方案免疫程序.

  • 标签: 乙肝疫苗 抗-HBS 抗-HBsS/N 强化免疫 全程免疫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乙肝疫苗接种不产生抗体的原因以及改正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我院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第一次接受乙肝疫苗,没有形成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患者,对没有产生抗体的患者进行二次疫苗接种,并且对第7个月乙肝表面抗体的患者进行检测,针对没有形成乙肝表面抗体的患者进行检测,如检测其乙肝病毒核酸(HBV-DNA)、乙肝5项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15例抗-HBs阳性、5例抗-HBs(±);另外10例患者乙肝病毒(HBV)阳性,其中6例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4例乙肝病毒E抗体(HBeAb)阳性、HBcAb阳性。以20例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形成抗体患者作为对照组,以10例没有形成抗体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LT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进行接种乙肝疫苗后不进行乙肝表面抗体与患者的免疫耐受、免疫应答迟缓以及HBN的隐匿性感染有直接关系。

  • 标签: 乙肝疫苗 不易产生抗体 血清 接种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研究试验,分析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为乙肝疾病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50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接种乙肝疫苗后进行了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的12岁以下儿童,根据乙肝表面抗体检测报告,分析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结果:接种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总率为79.33%,各年龄组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差异性显著,P

  • 标签: 乙肝疫苗 乙肝表面抗体 检测结果 分析
  • 简介:摘要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导致的一过性抗磷脂抗体阳性的病例少见。现报道1例因发热就诊的IE的青年女性合并有两处肢体动脉栓塞,行抗磷脂抗体检查IgM型呈高阳性,既往曾行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超声提示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后IE,考虑人工瓣膜IE,多次血培养检查阴性,给予经验性抗感染及二次开胸二尖瓣置换术治疗,术后抗感染、华法林抗凝等治疗,病情稳定,一处肢体动脉血管再通,3个月后复查抗磷脂抗体转为阴性。该病例的诊治提示IE可继发一过性的高的抗磷脂抗体阳性,临床中如早期发现早期应用抗凝药物治疗是否会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抗磷脂抗体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在此次的研究当中,来对患有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孕妇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不同梅毒抗体下胎儿宫内感染率进行试验与检测。方法:在实验中,抽取的是我院进行检查的并且确诊患有梅毒的孕妇患者117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不加热血清试验以及TPPA的实验来检测患者孕妇当中存在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在对这些患者孕妇中存在的不同梅毒抗体下的胎儿宫内感染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检测。结果:通过实验能够得出在对这些患者孕妇进行TPPA实验检测,其中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比率为百分之百,并且包含有不同梅毒抗体的孕妇,其中的胎儿宫内感染率也是不同的,检测的感染率结果分别是78.13% 、92.59%以及96.67%和100.00%,从实验结果中能够了解到,患者孕妇与原倍孕妇的胎儿宫内感染率相比较其感染率高出许多,并且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和关联检测的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梅毒螺旋体感染 梅毒抗体滴度 胎儿宫内感染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不同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测定诊断试验的准确性,为政府确定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检测主流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EBMREVIEW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文献,采用QUADAS开展文献质量评价,计算灵敏、特异、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等指标,拟合ROC曲线。结果:共纳入28篇研究文献,共5243例患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参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及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合并敏感、特异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92,0.9822)、(0、94,0.77,0.9715)、(0.90,0.94,0.9652);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为对照,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及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合并敏感、特异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96,0.9890)、(0.91,0.99,0.9918)。结论: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及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准确性均较高,其中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及微粒子酶免分析法相对较优,建议政府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推广使用。

  • 标签: 乙肝表面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微粒子酶免分析法 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时间分辨荧 光免疫分析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抗体测定在小儿MP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本院治疗的MP-Ig初次检测阳性的MP感染患儿852例。852例MP初次检测阳性患儿初次检测2周后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被动凝集法测定MP。比较初次、间隔2周后检测结果变化情况,观察MP-Ig抗体与临床症状关系。结果初次检测抗体≤1∶80的401例患儿中,41例患儿确诊为MP感染,360例患儿间隔2周后血清抗体升高或下降<4倍为既往感染;初次检测抗体≥1∶160的451例患儿中,423例确诊为MP感染,28例患儿血清抗体升高或下降<4倍,为既往感染;抗体≥1∶160患儿中MP感染发生率高于抗体≤1∶80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P-Ig抗体的增加,肺炎发生率升高,抗体≥1∶160患儿肺啰音发生率高于抗体≤1∶80患儿,抗体≥1∶1 280患儿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抗体≤1∶640患儿,抗体≥1∶640患儿非肺部症状发生率高于抗体≤1∶320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检测MP抗体可为小儿MP感染提供试验基础,能够将新近感染参考临界值设为抗体≥1∶160患儿,抗体增大表明新近感染率高。

  • 标签: 小儿 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 抗体滴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PreS1抗原及抗体乙肝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结果中几种常见模式为样本,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PreS1抗原及抗体。结果9例样本检测PreS1抗原呈阳性,大三阳5例,小三阳2例,45例样本检测PreS1抗体呈阴性,大三阳1例,小三阳12例。乙肝病毒PreS1抗原阳性组和阴性组与HBV-M进行分析,乙肝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数和阴性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和乙型肝炎E抗体的阳性数和阴性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PreS1抗原及抗体检查可辅助乙肝两对半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乙肝感染患者。

  • 标签: 乙肝 PreS1抗原及抗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抗体检查用于行输血治疗患者的效果开展深入分析,判断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检查临床意义与价值。方法:选择 2015年1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按母亲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将所产婴儿分为阳性组(双阳、单阳)和阴性组,按0-1-6免疫程序全程接种10µg重组乙肝疫苗,其中,阳性组在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2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首针接种后7个月和12个月分别采集静脉血2.0ml检测乙肝标志物。结果阴性组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未发现感染现象,7月龄、12月龄GMC分别为282.38和73.72IU/L;阳性组实施母婴阻断后,其中,单阳组感染率为1.12%,7月龄、12月龄GMC分别为129.57和57.77IU/L;双阳组感染率为5.56%,7月、12月GMC分别为40.18和32.71IU/L;首针疫苗接种后7个月,阴性组、单阳组、双阳组HBsAb阳转率分别为92.98%(225/242)、86.52%(77/89)和72.22%(26/36);首针疫苗接种后12个月,阴性组、单阳组、双阳组HBsAb阳转率分别为83.54%(198/237)、80.49%(66/82)和77.14%(27/35)。阳性组母婴阻断保护率为97.33%,其中双阳组阻断保护率93.82%,单阳组阻断保护率98.76%,两组间阻断保护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组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用具有良好地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乙肝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同月龄和母亲乙肝感染状况一定关系,在全程接种后的1~2个月后应检测乙肝“两对半”,若为无应答现象,应全程再接种乙肝疫苗。

  • 标签: 乙肝疫苗 免疫效果 母婴阻断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两种检测乙型肝炎方法的优缺点,为实验室提供快速、准确的检验方法。方法先后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测试条法和做血清学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然后,将资料整理、分析。结果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出阳性250份,阳性率为54.82%;ELISA法检出阳性275份,阳性率为60.31%。两法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4.52%。以ELISA法为常规法验证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敏感性,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100%。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敏感性较酶联免疫法(ELISA)差,认为检测HBsAb仍然以ELISA法为主。

  • 标签: 乙肝表面抗体 胶体金免疫层析 酶联免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