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超声引导下对手术区域进行麻醉,能够清晰辨认出神经靶点,提高神经阻滞精准性。为研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本文结合各学者的研究结果,阐述了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研究进展。文章首先分析了神经阻滞原理,强调了超声引导优势。最后详细分析了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的方法以及常见阻滞神经

  • 标签: 超声引导 外周神经 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鞘瘤的超声表现,提高超声对外神经鞘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神经鞘瘤病例,二维超声检查记录肿块位置、数量、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观察肿块与神经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并找出有统计学有意义的声像图特征。结果共43例神经鞘瘤,分布于颈部6例,手部7例,上肢10例,腋窝3例,下肢9例,足踝5例,躯干3例;神经鞘瘤大部分超声表现为椭圆或纺锤形、实性为主、边界清晰、血流信号较少,当出现"鼠尾征"、"靶环征"、周围神经出入征及血管伴行征这4项超声图像特点时,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42、22.462、15.940、5.824,P均<0.05);本研究中超声明确诊断神经源性肿块20例,23例误诊,误诊率53.5%。结论高频超声在诊断神经鞘瘤中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神经鞘瘤 外周神经 超声特点
  • 简介:摘要膀胱恶性神经鞘膜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常继发于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少数为散发病例。本文报道1例行经尿道切除的70岁男性膀胱恶性神经鞘膜瘤患者,术后辅助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2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 标签: 膀胱肿瘤 外周神经鞘膜瘤 恶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神经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与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亚型1.8(Nav1.8)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4只,体重210~260 g。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实验Ⅰ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大鼠分为2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实验Ⅱ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ham组)、CCI+生理盐水组(CCI+NS组)和CCI+BIP抑制剂HA15组(CCI+H组)。于术后第4天开始,CCI+NS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 ml,CCI+H组腹腔注射HA15 0.7 mg/kg,连续3 d(1次/d)。实验Ⅰ和Ⅱ均于术前1 d、术后1、3、d及7 d(T0-T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后第7天行为学测试完成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与Nav1.8的表达。实验Ⅰ于术后第7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和Nav1.8的表达及共定位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评价BIP和Nav1.8相互作用情况。结果实验Ⅰ 与Sham组比较,CCI组T1-T4时MWT降低,TWL缩短,背根神经节Nav1.8表达下调,BIP表达上调,坐骨神经Nav1.8和BIP表达上调(P<0.05),CCI组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与Nav1.8存在明显共定位,背根神经节BIP可以免疫共沉淀出Nav1.8,Nav1.8也能免疫共沉淀出BIP。实验Ⅱ 与Sham组比较,CCI+NS组T1-T4时MWT降低,TWL缩短,背根神经节Nav1.8表达下调,BIP表达上调,坐骨神经Nav1.8和BIP表达上调(P<0.05);与CCI+NS组比较,CCI+H组T3,4时MWT升高,TWL延长,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Nav1.8和BIP表达下调(P<0.05)。结论BIP可介导神经Nav1.8的再分布,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 标签: 神经痛 NAV1.8电压门控钠通道 热休克蛋白质类 免疫球蛋白重链
  • 简介: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膝关节终末期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有效治疗方法,而术后疼痛是影响功能重建的重要因素,多模式镇痛可以给TKA患者术后提供"舒适"的康复环境。其中,神经阻滞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常用的神经阻滞方式包括股神经阻滞、闭孔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内收肌管阻滞、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等,这些方法具有效果确切、操作相对简单、副作用较少的优势。本综述主要检索近5年关于神经阻滞在TKA术后镇痛管理中的应用的国内外文献,通过比较不同阻滞方式的镇痛效果、对术后功能重建的促进作用及其副作用等,试图探索患者获益最大也最安全的术后神经阻滞的方法最后发现,神经阻滞对TKA患者术后功能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物,此外,股神经阻滞是神经阻滞的金标准,内收肌管阻滞是理想的替代方法。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神经阻滞 疼痛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主要研究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局麻药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进入我院接受麻醉治疗的患者中,随意选取86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比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常规组,每组患者分别43例。实验组患者进行小剂量局麻药神经阻滞,而常规组患者则采取大剂量局麻药神经阻滞。最终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映情况。结果:本次实验研究发现,采用小剂量局麻药神经阻滞的实验组患者,镇痛效果要比常规组好,且实验组患者要比常规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低,P<0.05。结论:将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局麻药神经阻滞使用与临床治疗中,不仅可以提高患者麻醉的镇痛效果,还能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其具有较高的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超声引导 小剂量局麻药 外周神经阻滞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脉冲射频联合阿霉素治疗顽固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顽固性神经痛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行脉冲射频联合阿霉素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8.00%,44/50)高于对照组(70.00%,35/50),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4.00%,17/50)低于对照组(8.00%,4/50),P<0.05。结论脉冲射频联合阿霉素治疗顽固性神经痛,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脉冲射频 阿霉素 顽固性外周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手术期间开展全麻以及神经阻滞麻醉的具体方法以及麻醉效果施行分析与总结。方法 将我们医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接诊的老年下肢骨折病人资料 200例施行分析,所选 200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采取数字法加以分组,给予对照组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全麻,给予研究组老年下肢骨折病人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接受不同麻醉措施之后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接受不同麻醉措施之后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对比差异明显;两组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接受不同麻醉措施之后的术后机能恢复达标率对比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针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在其手术期间应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全麻,麻醉安全性高,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老年下肢骨折 全麻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神经痛采取超声引导下脉冲射频治疗对疼痛症状的改善作用。 方法 27 例 神经痛患者收治于 2019 年 7 月至 2020 年 7 月,对所有患者开展 超声引导下脉冲射频治疗,并对比 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 标签: 外周神经痛 超声引导 脉冲射频治疗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鉴别诊断儿童常见腹膜后神经母细胞性肿瘤(peripheral neuroblastic tumors,pNT)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母细胞性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资料,所有患儿术前均接受MRI平扫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16例同时行增强扫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最小ADC值,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3组腹膜后pNT间的差异。结果节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 5例(22.73%),平均最小ADC值最高,为(1.160±0.310)×10-3 mm2/s;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 10例(45.45%),平均最小ADC值最低,为(0.586±0.146)×10-3 mm2/s;节神经母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GNB) 7例(31.82%),平均最小ADC值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0.794±0.156)×10-3 mm2/s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86 ,P=0.000077) ;3组间ROC曲线显示,以0.706×10-3 mm2/s为最小ADC临界值,鉴别诊断节神经瘤和节神经母细胞瘤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50%;以0.665×10-3 mm2/s为最小ADC临界值,鉴别诊断节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的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0%。结论最小ADC值在儿童常见3种腹膜后pNT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腹膜后间隙 磁共振成像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2020.2期间于我院接受下肢骨科手术的58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这5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使用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29例)使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对比两种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情况整体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外周神经阻滞 静脉快通道麻醉 高龄 下肢骨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吴茱萸热敷联合集束化措施预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效果。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12程FOLFOX 6方案化疗的肠癌患者纳入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集束化措施包括:①戴手套、穿袜子;②不接触冰冷物品;③温水沐浴。干预组:采用集束化措施的同时,增加中药吴茱萸热敷。比较两组神经毒性发生率。结果 化疗12疗程干预组、对照组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6.67%、90.00%,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619,P

  • 标签: 吴茱萸 奥沙利铂 外周神经毒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颅脑损伤疾病导致颅神经损伤的病症其临床诊断效果以及医治方法。方法:我们医院对于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10月接收诊治的 500例颅脑损伤疾病的患者,针对其中 40颅脑损伤疾病导致颅神经损伤的病症患者作为本文实验的主要探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的分析方式探究患者的临床症状,总结患者的诊断和医治方法。分析结束之后将对颅脑损伤疾病导致颅神经损伤病症的病患者其诊断效果进行探究。结果:据实验数据表明,本文当中 40例颅脑损伤疾病导致的颅神经损伤的患者中,眼运动神经、嗅神经以及面部神经出现损伤病症的概率相对比较高,同时,在者三类神经受损病症当中,只有面部神经受损的患者其恢复的效果相对良好。讨论:当前,颅脑损伤所导致的颅神经受损病症的发生概率相对比较高,在临床诊断方面,也往往会发生漏诊以及误诊等不良现象,所以医护人员在对病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当中,应当从多个层面系统对病患者神经损伤情况进行诊断和医治。

  • 标签: 颅神经损伤病症 医治方法 颅脑损伤疾病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淋巴水肿是因外部或自身因素引起的淋巴管输送功能障碍造成的渐进性发展的疾病,早期以水肿为主,晚期以组织纤维化、脂肪沉积和炎症等增生性病变为特征。淋巴水肿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中被定义为一种疾病。目前淋巴水肿尚不能根治,需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维护和呵护。淋巴水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曾经是继发性淋巴水肿主要患者群的丝虫性淋巴水肿,在我国本土已经多年没有新发病例。然而随着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发病人数的不断攀升,癌症治疗后的淋巴水肿已经成为继发性淋巴水肿的主要病因。相对于庞大的病患人数,我国的淋巴水肿的专业医疗人员短缺,淋巴水肿的专业知识也不够普及。为统一淋巴水肿的定义、诊断和治疗标准,规范临床诊治,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中华整形外科学分会淋巴水肿治疗学组启动了淋巴水肿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共识包括淋巴水肿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诊断和辅助诊断、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疗效的维护和患者的教育。该共识的制定基于国内外最新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经验,着重于实用性和普及性,提出淋巴水肿的Ⅰ~Ⅳ分期,对于显微淋巴外科、综合消肿治疗、远红外辐射热疗、同位素淋巴造影、磁共振淋巴造影及吲哚菁绿淋巴造影诊断进行评价,从而促进我国淋巴学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淋巴水肿 恶性肿瘤 显微外科 淋巴造影术 综合消肿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静脉快通道麻醉联合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以2019年1月为起始时间,以2020年10月为截止时间,以80例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为对象,经随机分组法分2组研究,各组为40例。采取静脉全麻处理参照组,采取静脉快通道麻醉联合神经阻滞处理试验组。比较2组并发症率及恢复情况。结果:2组对比 术后疼痛NRS评分、完全清醒、自主呼吸时间、镇痛时间 阿片药物的量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

  • 标签: 高龄 下肢骨科手术 静脉快通道麻醉 外周神经阻滞,B超
  • 简介:【 摘要 】周围神经损伤 ( PNS )是 由各种原因引起 的 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感觉、运动和营养障碍 的临床常见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后 , 雪旺细胞( SCs )分泌多种营养因子及细胞活性成分 , 这些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活性 , 引导轴突生长,促进神经再生。本文试就 SCs 分泌的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做一总结, 以期 为临床上治疗 PNS 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神经营养因子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雪旺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可能与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的因素,采用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对相关因素与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21例(33.9%)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41例(66.1%)患者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术后6个月,49例(79.0%)患者面神经功能为正常,13例(21.0%)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越大、肿瘤与面神经黏连越紧密,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P=0.002、0.002);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程度、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7 d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0.014);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0.030)。结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越紧密、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术后6个月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听神经瘤 面神经功能损伤 肿瘤黏连
  • 简介: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通常见于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和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与神经功能转归不良密切相关,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措施。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免疫原性。研究显示,不同细胞来源的泌体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有益作用,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文章对外泌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外泌体 神经保护药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诊治的4例不同原因外周血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17~59岁,2例火器伤、1例撞击伤和1例锐器伤;2例为股动脉不完全断裂,1例为腘动脉完全断裂,1例为腋动脉完全断裂。4例伤后均由急救车工作人员做加压包扎后送至急诊,伤后至急诊时间30 min至2 h,均紧急行血管修复外科手术,术后患肢皮温、皮色、动脉搏动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8 ~95个月(平均47.8个月),重建血管血流均通畅,无并发症出现。提示外周血管断裂患者需及时诊断并实施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腘动脉 股动脉 腋动脉 血管断裂 修复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