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对过敏性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过敏性哮喘患儿195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通过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108例)和干预组(8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加用标准化屋尘螨过敏原制剂治疗。比较2组哮喘患儿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IgG4)的浓度变化、肺功能、哮喘症状评分情况。结果干预组的IgE的浓度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的IgG4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功能、哮喘的症状评分、哮喘的控制等情况以及过敏性哮喘的有效治疗情况也明显改善。结论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患儿是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哮喘应用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及有效率。方法:本次研究纳入对象为哮喘患儿(n=74),均为本院2020.4~2021.6月收治。回顾患儿的相关资料,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37,常规治疗)、实验组(n=37,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就两组肺功能、症状评分、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FEV1水平、哮喘症状评分相比,前者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后者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屋尘螨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慢性荨麻疹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屋尘螨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慢性荨麻疹,且均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屋尘螨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水平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1年治疗,105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98/105);与患者治疗前相比,其治疗后的屋尘螨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水平(1.13±0.53Ku/L)显著更低,P<0.01。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可显著改善屋尘螨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体征,降低其IgE抗体阳性水平,并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气道高反应性与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全身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两组患儿进行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其气道高反应性,常规实施标准化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组有气道不良反应者较变应性鼻炎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气道高反应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高反应性与标准化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全身不良反应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屋尘螨(house dust mite,HDM)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herapy,SCIT)对单一尘螨过敏和多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疗效比较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变态反应门诊,确诊为HDM诱发的变应性鼻炎并应用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3年及以上标准化SCIT,且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共372例进行分析,年龄5~55岁、中位数年龄13岁、(19.4±14.7)岁;男性216例,女性156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高龄组(>14岁)和低龄组(≤14岁);根据过敏原数量将其分为单一过敏原组(仅对屋尘螨过敏的HDM组)和多重过敏原组(包含尘螨在内2种或2种以上过敏原),多重过敏原组再分为HDM+1组、HDM+2组、HDM+3组、HDM+4及以上组。各组患者在治疗前(T0期)、接受SCIT治疗1年时(T1期)和3年时(T2期)建立档案,分析比较平均鼻炎症状评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评分(TNNSS)、视觉模拟评分(VAS)、总用药评分(TMS)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估此疗法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变应原谱、年龄对于SCIT疗效中各项评分的比较。记录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SCIT的安全性。各项评分均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和独立样本Kruskai-Wallis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选用Bonferroni校正;不良反应发生率及TNSS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时选用χ²检验和连续性校正法,进一步两两比较选用α分割法校正。结果372例患者SCIT治疗后T1期与T2期的TNSS、TNNSS、TMS、VAS、RQLQ评分均较T0期明显减少,T2期各项评分较T1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 vs T1期比较Z=-11.168、-4.786、-6.639、-13.012、-10.652;T0 vs T2期比较Z=-13.527、-8.746、-13.397、-14.477、-11.833;T1 vs T2期比较Z=-4.721、-4.604、-10.020、-7.180、-5.721;均P<0.05)。在T1期与T2期,与高龄组相比,低龄组TNSS、TNNSS、TMS、VAS、RQLQ评分均较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的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M低龄组=3.0、1.0、2.0、4.0、2.6,M高龄组=5.0、2.0、3.0、5.0、3.2;T2期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M低龄组=3.0、1.0、0、2.0、1.3,M高龄组=4.0、1.0、1.5、3.0、2.3;T1期的Z=-4.525、-5.830、-4.061、-3.608、-2.785;T2期的Z=-3.847、-4.055、-2.820、-2.998、-3.418;均P<0.05)。在T1期与T2期,单一组SCIT治疗后TNSS、VAS及RQLQ评分均低于多重组(T1期的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M单一组=4.0、4.0、2.6,M多重组=5.0、5.0、3.2;T2期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M单一组=3.0、2.0、1.4,M多重组=4.0、3.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的Z=-3.002、-2.092、-1.977;T2期的Z=-3.354、-2.469、-2.116;P均<0.05),T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期的评分中位数M单一组=2.0、M多重组=3.0,Z=-1.130;T2期的评分中位数M单一组=1.0、M多重组=1.0,Z=-1.544;均P>0.05)。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发现,T2期HDM组、HDM+1组、HDM+2组、HDM+3组TNSS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DM vs HDM+1比较χ2=0.277、HDM vs HDM+2比较χ2=0.785、HDM vs HDM+3比较χ2=0.075、HDM+1 vs HDM+2比较χ2=0.057、HDM+1 vs HDM+3比较χ2=0.019、HDM+2 vs HDM+3比较χ2=0.003;均P>0.005),改善率分别为92.5%、90.3%、89.1%及89.5%,而HDM+4及以上组TNSS改善率为60.9%,分别与HDM+4及以上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144、13.254、15.144、8.808;均P<0.005)。所有患者SCIT治疗注射期间发生局部不良反应122例,占总人数32.8%;局部不良反应共759针次(总注射针次15 336次),占比4.95%,大部分以注射部位肿胀、红晕、硬结、瘙痒为主,口服抗组胺药物或2 h内可自行缓解;其中有2例出现局部荨麻疹,每例各1次,口服抗组胺药物后1周内症状缓解;无严重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标准化SCIT对于AR患者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过敏原种类可能是SCIT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合并除屋尘螨以外的其他3种及3种以下过敏原的AR患者,SCIT疗效比较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哮喘儿童血清人屋尘螨特异性Ⅰ类抗原(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allergen components Ⅰ,Der p1)IgE浓度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10月及2019年6-10月两个时间段内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52例尘螨致敏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作为哮喘组,选取同期52名性别、年龄与哮喘组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另根据≥6岁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哮喘患儿分为轻度-中度组33例,重度-危重组1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Der p1 IgE浓度,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Derpl IgE浓度及不同严重程度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Der p1 IgE浓度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Der p1 IgE浓度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血清Der p1 IgE浓度为(409.63±51.50)×103 IU/ 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14.44±8.75)×103 IU/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39,P<0.01)。轻度-中度组和重度-危重组哮喘患儿血清Der p1 IgE浓度分别为(385.81±14.75)×103、(451.00±65.45)×103 IU/ L,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7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Der p1 IgE浓度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具有相关性(回归系数1.322,OR=3.596,95%CI 2.874~8.957,P=0.003)。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Der p1 IgE表达水平较健康儿童升高,提示血清Der p1 IgE可能参与了尘螨致敏的哮喘患儿的急性发作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津地区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儿童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方法对5 823例天津地区l~14岁儿童UniCAP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血清变应原sIgE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血清变应原sIgE的分布及其与性别、病种、年龄、季节的相关性。结果1.在5 823例儿童中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者3 602例(61.86%);其中单纯气传变应原阳性1 556例(43.20%),单纯食物变应原阳性779例(21.63%),食物及气传变应原双重阳性1 267例(35.17%)。2.气传变应原阳性率前5位的依次为霉菌类(33.02%)、粉尘螨(27.21%)、户尘螨(24.28%)、艾蒿(21.64%)和豚草(17.32%)。3.食物变应原以鸡蛋白、牛奶及小麦为主,阳性率分别为27.06%、25.59%及20.00%。4.男童阳性率(64.02%)高于女童(5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4,P<0.05)。5.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率(73.18%)高于变应性鼻炎患儿(59.82%)及湿疹患儿(5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51、40.04,均P<0.05);哮喘患儿气传主要变应原为霉菌类、粉尘螨、户尘螨、小麦、花生;变应性鼻炎患儿主要变应原为霉菌类、鸡蛋白、小麦、艾蒿和粉尘螨;湿疹患儿主要变应原为鸡蛋白、牛奶、霉菌类、粉尘螨和户尘螨。6.随年龄增长,气传变应原sIgE阳性率逐渐升高;食物变应原sIgE中,牛奶、鸡蛋白阳性率逐渐下降,小麦及花生阳性率逐渐上升。7.不同季节变应原sIgE阳性率不同,总阳性率以夏季(66.59%)最高,秋春季(64.15%、62.07%)次之,冬季(54.63%)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8,P<0.05);气传变应原中,粉尘螨、户尘螨在夏秋季节(粉尘螨:32.25%和30.17%;户尘螨:30.40%和27.54%)最高,霉菌类在夏季(45.41%)最高,其次是秋季(36.19%);德国小蠊主要在夏季(5.52%)最高;猫毛皮屑、动物皮毛组合、艾蒿及杂草类花粉组合在秋季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3.33%、13.94%、24.84%及19.88%。结论霉菌类、粉尘螨、户尘螨、鸡蛋白和牛奶为天津地区儿童最常见的变应原。变应原的分布与儿童性别、病种、年龄、季节均有相关性。
简介:目的:观察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螨过敏性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非急性爆发期的螨过敏性哮喘患儿10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51例)和治疗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定期随访,随访期均为36个月。检测指标为呼气峰值流速(peakexpiratoryflow,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血清尘螨特异性IgG4和sIgE水平。观察日间和夜间哮喘症状,做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hildrenasthmacontroltest,C-ACT)评分,比较两组疗效指标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6个月时,治疗组患儿的PEF、FEV1%、日间和夜间哮喘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sIgE和IgG4显著升高(P〈0.05),C-ACT评分达到完全控制级别。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螨过敏性哮喘患儿能改善肺功能,有效缓解哮喘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异性变应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状并就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566例自2017年~2021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特异性变应原免疫治疗现状。结果:不同性别人群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10~
简介:摘要:文章主要是分析了抗原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特异性诊断的皮肤、特异性IGE检测的试验,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简介:摘要: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免疫部分相比于老教材改动是比较明显的,尤其关于免疫细胞活化这一部分的改动较大,就“B细胞怎样被活化”部分来说老教材中只提及可由抗原刺激或者细胞呈递刺激而新教材中则强调B细胞活化必须有两个信号刺激,更加的科学和严谨。同时免疫细胞的活化是整个免疫部分的精髓之所在,能否清楚地讲明这个问题也是教师处理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综上,笔者根据新教材中的改动查阅相关文献着重就特异性免疫中关键细胞的活化过程做一阐述,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用于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1年1月-2022年10月本科接诊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病人(n=64)。试验组采取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sf-36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数据达到了96.87%,而对照组数据则仅有81.25%,相比较下,试验组的疗效更高(P<0.05)。sf-36评分: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数据达到了(89.42±3.14)分,而对照组数据则仅有(82.68±4.56)分,相比较下,试验组的生活质量更好(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病人的疗效提升更加明显,生活质量改善更为迅速。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标准化的“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脱敏疗法治疗螨性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且粉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呈阳性的患者5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患者予吸入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27例患者在吸入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结果经36周后,治疗组在哮喘症状、每日平均药物评分及肺通气功能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各项实验室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轻度发作和局部皮疹。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并且粉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呈阳性的患者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技术在鼻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取本院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鼻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反应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反应评分(喷嚏评分及哮喘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实施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特征,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建立尘螨过敏原第1、2组分(Der p 1、Der p 2)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通过优化试剂组份和反应模式,评估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Der p 1、Der p 2 sIgE的各项性能指标。同时检测50例疑似尘螨过敏患者血清Der p 1、Der p 2 sIgE水平,与Phadia系统测定结果为标准进行比较,其一致性的比较采用Kappa检验。结果最佳实验体系为:磁微粒用量25 μg,反应缓冲液(pH值7.4)含0.1 mol/L Tris-HCl、质量分数0.25%酪蛋白,包被液含20 mmol/L磷酸缓冲液(PB)、质量分数1%牛血清白蛋白(BSA),发光增强液含体积分数0.05% Triton X-100,采用两步法免疫反应,样本量为20 μl,反应温度为37 ℃。检测体系最低检出限小于0.01 kU/L,线性范围0.2~100.0 kU/L,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小于5%、7%,Der p 1和Der p 2交叉污染率分别为0.19%、0.21%。与Phadia系统测定结果比较,Der p 1阳性、阴性符合率分别为78.0%(32/41)、9/9,一致性较好(Kappa=0.65,P=0.008);Der p 2阳性、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3.3%(28/30)、85.0%(17/20),一致性也较好(Kappa=0.79,P=0.003)。结论成功建立了尘螨过敏原Der p 1、Der p 2 sIgE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其各项性能指标良好,与Phadia系统有较好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