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两种受精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heCochraneLibrary(2014年第8期)、EMbase、CBM、CNKI、WanFangData和VIP,搜集IVF治疗中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8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然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个RCT,共计137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短时受精在提高优质胚胎率[OR=1.42,95%CI(1.18,1.70),P=0.0002]和临床妊娠率方面[OR=1.67,95%CI(1.33,2.09),P〈0.00001]优于常规受精,但两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流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现有证据显示,短时受精在提高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方面优于常规受精。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长期随访的RCT来加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长方案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多精受精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选择2018年10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生殖医学科采用超长方案行常规IVF的316例患者,按照本周期多精受精的发生与否分成正常受精组和多精受精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助孕情况。将单因素分析中P<0.15的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16个IVF周期的多精受精周期发生率为71.84% (227/316)。正常受精组和多精受精组的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原发不孕占比、不孕因素、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和基础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受精组和多精受精组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启动剂量、Gn总剂量、Gn使用时间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孕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精受精组直径≥14 mm的卵泡数[(13.66±4.51)个]、hCG注射日雌二醇[17 247.49±9 450.74)pmol/L]和获卵数[(17.48±7.37)个]明显高于正常受精组[(11.78±3.54)个,P<0.001;(14 135.29±7 369.84)pmol/L,P=0.002;(13.01±6.17)个,P<0.001];多精受精组的hCG注射日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0.79±0.51)U/L]明显低于正常受精组[(1.02±0.78)U/L,P=0.01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直径≥14 mm卵泡数、hCG注射日雌二醇和hCG注射日孕酮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分别为OR=1.063、OR=1.676 和OR=1.078,均P>0.05);hCG注射日LH和获卵数与多精受精的发生相关(分别为OR=1.900,P=0.028和OR=2.539,P=0.003)。结论超长方案常规IVF多精受精周期发生率偏高;与其多精受精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有直径≥14 mm卵泡数、hCG注射日雌二醇、hCG注射日LH和获卵数;hCG注射日LH偏低和获卵数较多是超长方案常规IVF多精受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获卵数对多精受精发生的影响最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收治的接受IVF-ET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自愿配合研究,以随机双盲法分为心理护理组与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心理护理组则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获卵数、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进行观察与记录,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获卵数与移植胚胎数上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心理护理组在优质胚胎数与临床妊娠率上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在获卵数与移植胚胎数相当的情况下,相比常规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提高优质胚胎数与临床妊娠率,值得借鉴。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显体外受精率的影响。方法小鼠卵母细胞分别在含有FSH、BSA和胰岛素的培养液中体外成熟,在Whitten氏液中体外受精,比较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结果:1裸卵(DO)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81.4%,31.0%)均高于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48.6%,27.1%)。2.在培养液中添加FSH、胰岛素和BSA,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为77.9%,82.3%、60.7%;体外受精率为77.2%、72.6%、26.7%;2-细胞率为49.2%、34.2%、10.0%。胰岛素组的卵母细胞IVM率最高.但IVF率、2-细胞率低于FSH组。3.添加BSA的两组的体外受精率只有26.7%、25.8%,显著低于其他组,其体外成熟率也较舔加FSH和胰岛素的组成。4.排出第一板体(PbI)的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和2-细胞率(85.9%,22.4%)均高于GV期卵母细胞(71.1%.12.9%)。结论:1.卵丘卵母细胞(COC)较裸卵(DO))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都低,差异显著(P成熟<0.01;P受精<0.05)。2.FSH和胰岛素均能提高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3.BSA可以降低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率,差异授显著。4.GV期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显著低于体外培养的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P2-oel<0.05,P受精<0.05)。
简介:摘要近年,随着治疗理念的转变和经验的积累,损伤小、更接近生理状态的自然周期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越来越受到青睐。自然周期IVF不仅可以降低治疗成本,还能有效减少患者来院就诊次数,提高治疗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卵泡提前破裂等导致的周期取消率高仍是自然周期IVF面临的主要问题。高龄、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等也是影响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虽自然周期IVF并不降低胚胎染色体异常风险,但产科结局仍优于常规IVF。本文从自然周期IVF的定义出发,就其在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分析和子代安全性及围产结局等方面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促排卵方案多样化,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每一个临床医生面对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微刺激方案使用极少的促排卵药物,模拟自然生理状态,具有药物周期短、费用低廉、显著降低了卵巢过度刺激征及多胎妊娠的发生率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微刺激方案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中的优劣因素进行分析。
简介:摘要基于算法学习数据内部规律,进而对同类数据进行预测和判断的过程为机器学习。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领域,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模型不仅可预测周期助孕结局,也可帮助胚胎学家挑选优质胚胎。本文共筛选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周期结局预测模型和胚胎质量评估模型30个,其中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模型28个,基于深度学习模型2个。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效果,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的模型效果多不理想(0.60<AUC<0.86),深度学习算法准确率则较高(AUC>0.90)。完善的预测和评估模型有望提高助孕周期效率、标准化胚胎选择流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及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产检的IVF-ET孕妇958例为调查对象,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评估不同孕期产妇的体力活动水平,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孕期持续体力活动的危险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3个阶段均约50%以上的孕妇处于低体力活动水平,高体力活动水平孕妇最少,均不达1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体质量指数(BMI)>28.0 kg/m2(OR=1.654,95%CI:1.087~2.514,P=0.019)、双胎(OR=1.835,95%CI:1.157~2.909,P=0.010)、移植次数≥3次(OR=1.783,95%CI:1.109~2.863,P=0.017)是造成孕妇低体力活动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孕妇(OR=0.548,95%CI:0.344~0.873,P=0.011)及其配偶文化水平(OR=0.620,95%CI:0.490~0.784,P=0.042)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普遍较低,其与孕前肥胖、妊娠胎数、移植次数、孕妇及其配偶文化水平有关,医护人员需加强孕期运动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并根据不同人群制定针对性的活动指导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分娩孕周>24周的孕妇4 823例,其中IVF助孕组481例,自然妊娠组4 342例。利用母体16个协变量建立倾向性评分模型,得到倾向评分匹配样本(924例),以评估IVF-ET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结果⑴匹配前,IVF助孕组的子痫前期发病率高于自然妊娠组(9.8% vs 3.3%,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VF-ET是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aOR=1.887;95% CI:1.23~2.89,P=0.003);倾向性评分匹配后OR为2.067(95% CI:1.24~3.44,P=0.005),证实了IVF-ET与子痫前期存在显著关联。⑵匹配前,在单胎妊娠中,IVF助孕组子痫前期发生率显著高于自然妊娠组(9.0% vs 3.1%,aOR=2.530,95% CI:1.63~3.94,P>0.05);在双胎妊娠中,两组子痫前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 vs 7.5%,aOR=1.004,95% CI:0.35~2.87,P=0.994);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所得结果与匹配前一致。结论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显示:IVF-ET妊娠后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增加,IVF-ET是单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IVF-ET并未增加双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提示IVF和子痫前期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受双胎妊娠这一因素干扰。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分娩孕周>24周的孕妇4 823例,其中IVF助孕组481例,自然妊娠组4 342例。利用母体16个协变量建立倾向性评分模型,得到倾向评分匹配样本(924例),以评估IVF-ET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结果⑴匹配前,IVF助孕组的子痫前期发病率高于自然妊娠组(9.8% vs 3.3%,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VF-ET是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aOR=1.887;95% CI:1.23~2.89,P=0.003);倾向性评分匹配后OR为2.067(95% CI:1.24~3.44,P=0.005),证实了IVF-ET与子痫前期存在显著关联。⑵匹配前,在单胎妊娠中,IVF助孕组子痫前期发生率显著高于自然妊娠组(9.0% vs 3.1%,aOR=2.530,95% CI:1.63~3.94,P>0.05);在双胎妊娠中,两组子痫前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 vs 7.5%,aOR=1.004,95% CI:0.35~2.87,P=0.994);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所得结果与匹配前一致。结论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显示:IVF-ET妊娠后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增加,IVF-ET是单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IVF-ET并未增加双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提示IVF和子痫前期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受双胎妊娠这一因素干扰。
简介:近年,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nvitrofertilization-embryotransplantation/intracytoplasmicsperminjection,IVF/ICSI-ET)不断发展成熟,胚胎质量与数量均得到很大优化,但胚胎植入率与临床妊娠率却仍未见明显升高,原因可能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缺陷所致。宫腔内异常可干扰胚胎种植及妊娠继续,导致不孕及流产。如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已成为目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术是微创诊疗技术,可直视了解宫腔内有无解剖异常及微小病变,并且可对宫腔内病变进行及时微创处理,对IVF/ICSI-ET胚胎种植失败的患者,在下周期IVF/ICSI-ET或冻融胚胎移植术治疗前进行诊治,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种植率与临床妊娠率。
简介:本研究以羔羊卵巢母细胞为材料,把体外受精技术应用到绒山羊育种工作中,观察了羔羊体外受精卵的体外发育及移植产羔的效果,以便探讨通过体外受精技术缩短绒山羊育种周期的技术途径。对406枚羔羊体外受精卵用M199+hcG、M199+LH和M199+hcG+EGF三种培养基进行体外发育培养。结果是,2-4细胞期胚的发育率平均分别为40.0%、43.6%和49.6%;桑椹胚和囊胚的发育率平均分别为17.5%、15.8%和18.8%。将49枚Fl代羔羊2-8细胞期胚移植给31只受体母羊,结果有11只妊娠(35.5%)并产羔12只(F2代);将24枚F2代羔羊2~4细胞期胚移植给15只受体母羊,结果有2只妊娠(13.3%)并产F3代羔羊2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