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利用贵德、循化、尖扎、化隆、同仁5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5年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5年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近55年黄河谷地贵德、循化、尖扎、化隆和同仁5站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7、0.25、0.31、0.30、0.38℃/10a,年平均气温升幅贵德、循化最小,同仁最大,近55年平均上升速率为0.30℃/10a②黄河谷地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为348.3mm,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倾向率为-0.93mm/10a,黄河谷地区域贵德、尖扎、化隆、同仁4站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是-0.93、-2.5、-1.3、-2.7mm/10a,关键词黄河谷地;气温;降水量;趋势分析
简介:利用宁德市9个气象观测站1969—2015年的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资料,采用FAO基于彭曼法的蒸散量计算器计算蒸散量,根据水量平衡关系,得到可利用降水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德市月、季可利用降水量随降水和蒸散的变化而波动显著,高峰值在6月,低谷值在10月,春夏两季的可利用降水量占全年的78%;1969—2015年宁德市年、夏季、冬季平均可利用降水量呈增多趋势,且夏季增幅显著,春秋两季呈减少趋势;宁德市可利用降水量空间分布呈地势高的西北部向地势低的东南部递减;气候变暖使宁德可利用降水量在季节分配上发生明显变化,夏季成为大部洪涝灾害的多发期,秋季成为局部干旱的多发期.
简介: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山东省123个自动站1h降雨量资料和25个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典型强降雨过程中的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开始前水汽累积时间与天气系统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尺度越大,水汽积累时间越长,低槽冷锋强降雨前大气可降水量的积累时长可达约26h,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积累时间仅5~6h;(2)水汽增速与天气系统尺度密切相关。天气系统尺度越小增速越快,低槽冷锋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小于2.0mm·h~(-1),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可达3.1mm·h~(-1);(3)短时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累积时间与积累速度呈反相关,即水汽增速越快,强降雨发生越快,当水汽增速大于2.0mm·h~(-1),可降水量经历5~6h积累即可产生短时强降雨;(4)一般强降雨时段多数在可降水量峰区时段,而副高边缘型短时强降雨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均发生在可降水量增长时段。降雨过程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可降水量锐减,而副高边缘型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结束后可降水量继续增长。冷式切变线第2阶段降雨结束后可降水量出现持续小幅减小,数小时后,可降水量再次增长。
简介:利用江淮梅雨区66个测站1960—2014年逐日降水数据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于多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手段,探究该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夏季极端降水指数以上升为主,显著上升区主要位于东部。(2)夏季极端降水指数第一特征向量呈全“+”分布形态,北部地区更强,第二特征向量呈“西北+东南-”分布形态;第一模态时间系数呈上升趋势,第二模态时间系数变化趋势不明显。(3)在强(弱)夏季极端降水典型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东),中纬度地区表现出经(纬)向型环流分布特征,利于(不利于)江淮地区极端降水发生;同时,对流层中、低层上升运动增强(中层气流辐散增强),水汽通量增强、辐合(减弱、辐散),因此,梅雨区极端降水异常增强(减弱)。
简介:利用国家基本站、区域站资料,分析了2006—2016年池州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建立3种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总结了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相关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的一般特征。结果表明:池州市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汛期(5—8月),其中7月最活跃,其次分别是6、8月。强度≥20mm/h和≥30mm/h的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强度≥50mm/h的短时强降水则呈现单峰型特征。东至县中南部是短时强降水的易发区域,其次是贵池南部山区和九华山东、西两侧区域。池州市短时强降水天气类型可分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北气流型和台风型,其中副热带高压边缘型是短时强降水的易发天气类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在不同天气类型中的作用存在差异,但相关物理量差异不明显。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台风型强降水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因子多表现低质心结构特征,西北气流型呈现高质心结构特征。
简介:摘要本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R/S分析法,分析了湟源地区1961~2013年的降水资料。结果表明,①湟源地区降水的月际和季节变化明显。8月达全年最大值,1月降水减少至全年最少。从变差系数来看,降水多的月份(4~10月)变化稳定,而降水少的月份(11~3月)波动较大。从季节变化来看,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415.9mm,春季占全年降水的18.8%,夏季占全年降水的58.6%,占全年降水的21.7%,冬季占全年降水比例不到1.0%。②对年降水而言,20世纪80年代降水明显偏多,21世纪00年代较多,60和90年代偏少,70年代明显偏少。③湟源地区年、汛期、春、夏和秋季降水量均有较明显阶段变化趋势,但均未发生突变。冬季降水量从1961开始波动上升,突变发生在1974年,1990年后降水的增加趋势显著。④通过R/S分析表明,年、夏和秋季降水量的H值均小于0.5,汛期、春和冬季降水量的H值均大于0.5,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即汛期、春和冬季降水变化存在着持续性,未来汛期、春和冬季降水增加趋势仍将持续,年、夏和秋季降水量具有反持续性,即未来年、夏和秋季降水量变化趋势转为减小趋势,但趋势不明显。
简介:黑河实施统一调水以来,调度年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年均增加近0.44×108m3,黑河实施水量调度以丰水年为主。在调度过程中,下站依上站水量沿程变化规律分别为:莺落峡—正义峡区段为y=0.86x-4.90;正义峡—哨马营区段为y=0.76x-1.30;哨马营—狼心山区段为y=0.98x-1.04。莺落峡—正义峡区段年均耗水量7.57×108m3,年均耗水率为40.97%,河道输水损失率为33.94%。正义峡—哨马营区段年均耗水量3.94×108m3,年均耗水率为35.74%,河道输水损失率为26.65%。哨马营—狼心山区段年均耗水量1.67×108m3,年均耗水率为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