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利用昌平区国家气象观测站和3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6-2020年(4-10月)近5年降水观测资料,对昌平全区的降水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昌平区近5年夏季降水最大值多数出现在2017年,最小值集中出现在2019年;出现时间均与国家站一致;区域站普遍大于昌平国家站;7月为降水量最多月,6月为最少月。40站4-10月降水量最大值多数出现在2016年,最小值集中出现在2019年;平均降水量2016-2019年呈逐渐下降趋势,2020年出现回升趋势;月平均降水量呈正态分布特征。在分片的降水分布中,40站在夏季和(4-10月)降水量中均为东部大于西部,昌平国家站最小的特点。
简介:摘要:峨眉山国家基准气候站是处于海拔3069.9米、相对高差为2500米左右的高山站,常年雨雾日非常多。冬季因雨凇和雾凇冻结十分严重,所以在冬季停用翻斗式自动观测雨量传感器,启用称重式雨量传感器自动观测降水量,但经过多年的观测发现,一般的称重式雨量传感器对纯固态降水(雪)或正常液态降水较为适用,而对雨雾凇冻结较严重的地方(如峨眉山金顶)就不太适合。为此我们将一套称重式雨量传感器加装加热装置和另一套同型号未加装加热装置的称重式雨量传感器观测雨量数据进行对比,同时以人工同时段观测量为参照分析,以便确定加热装置在冻结严重地区是否必要和可行。针对以上问题,特进行对比分析,数据取自于峨眉山国家基准气候站,2020年12月1日到2022年2月28日冬季冻结时段。测场内临近的同型号两个称重式降水设备,一个为不加装加热设备,一个加装加热设备,同一降水时段内20-08时、08-20时累计自动观测降水量做比较,同时以人工同时段观测降水量作为参照,分析在有加热和不加热情况下的降水量差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虽然受加热可能有蒸发的不利影响,但有加热装置比没加热装置设备测得的降水量偏高。(2)有加热装置避免了在气温上升时因冻结物融化非降水时段出现的较大野值现象。(3)以人工观测数据为基准,有加热装置比没有加热装置的数据更接近基准实际数据,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下的降水量,更为可靠。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利用栾川县1970—2020年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近50年栾川县强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日数地理分布特征较明显,南半川比北半川暴雨日数多,年际暴雨日数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暴雨日数呈波浪式变化,7-8月暴雨最多(占暴雨总日数的55.0%),同时也是短时强降水频发的月份。其次,统计分析出23-04时是短时强降水频发的时段,分析研究出栾川强降水的特征和暴雨预警的重点关注时段和区域,为暴雨预报预警、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御洪涝灾害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1990-2019年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降水量年、月值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距平法等数理统计分析法分析近30年大柴旦地区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大柴旦地区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是17.354mm/10a,达到了显著性检验水平,春季、夏季、秋季以及冬季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分别是-0.143mm/10a、11.89mm/10a、5.687mm/10a以及-0.081mm/10a,这意味着春、冬季两个季节降水量均呈略微减少变化趋势,减少幅度均不明显;而夏季、秋季降水量均呈增加变化趋势,夏季增幅较大;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起伏非常大,年降水量最大值168.2mm出现在2017年,年降水量最小值44.8mm出现在1995年,年降水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8倍;降水量属于正距平有14年,占46.7%,负距平年份占53.3%;大柴旦年内降水呈显著的月际变化,表现为中间月份降水多,两端月份降水少的态势,5-9月份降水较为集中,该时间段平均降水量是83.7mm,占年降水量的84.95%,7月份降水量达到最大值,月平均降水量为27.5mm, 11月、12月份降水量最少,仅为1.3mm;四季中,夏季降水量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
简介:摘要: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2月2日至4日、2010年12月20日至21日以及2014年1月29日至31日3场暖区降雪天气进行了环流演变、水汽和热力、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500hPa巴尔喀什湖至塔城地区由较为平直的西风带控制,850hPa有暖脊控制以及降水前期暖区降水后期冷锋降水的影响,同时充足的水汽,强的风速携带的充足的水汽的配合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条件。前期暖空气进入盆地为暖区降水时段,后期随着冷空气进入盆地,暖气团被低层的冷气团迅速抬起,不稳定能量迅速得到释放,动力作用加强的热力条件,转为冷锋降水。是产生暴雪天气的重要原因。
简介:摘要:基于DSG5型激光雨滴谱仪及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得到的黄山市休宁县2019-2021年梅雨期间降水相关数据,统计整理得到在有降水现象发生且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捕获到降水量的前提下,共有11038分钟的数据样本。分析不同分钟降水量级降水现象的雨滴谱分布和近地面天气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期间相对湿度普遍大于90%,本站气压随着雨强变化存在明显波动,风速主要集中在0-5 m/s之间;降水相态为小雨滴和大雨滴并存,且随着雨强增大雨滴数浓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过程,降水期间存在少量D≥4.0mm的大雨滴粒子,雨滴粒子集中在1mm左右直径档,雨强主要由2≤D<4.0mm的大雨滴和D≥4.0mm的少量超大雨滴雨滴贡献。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对2021年6月底福州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之前,500hPa形势场上中高纬环流形势主要呈“2槽1脊”型。本次强降水天气出现在西南急流暖湿强迫的形势下,不断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同江西、福建武夷山脉附近的低层暖湿气流共同交汇,形成适宜于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有利条件;地面辐合线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的赣、闽、浙三省份,地面强烈辐合是本次强降水天气触发的重要原因。在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有1条湿舌分布在孟加拉湾到我国江南、华南北边以及福建福建省上空省上空,不断向福州一带输送水汽,并且福州比湿值处于14 .0g/kg~16.0 g/kg之间,这些均为本次强降水天气的出现带来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形成了“抽吸”效应,促进了对流的不断发展,为强降水的产生给予了有利的动力条件;925 hPa散度辐合区、垂直速度大值区均对应着本次强降水落区。较强的K 指数、 CAPE、位势不稳定为午后强降水的出现给予了不稳定能量条件,这些指标对本次强降水天气具备较好地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