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在上是宇宙星空”在心底,该是什么1784。异乡人纷至沓来科尼斯堡是异议的家园书信往来,他未曾孤单

  • 标签: 康德 异乡人 孤单
  • 简介:摘要康德“崇高论”在历史众多的“崇高论”之中地位突出,不可轻易撼动,本文主要对国内相关的康德“崇高论”研究方式、程度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做简要论述。

  • 标签: 康德 崇高论 研究综述
  • 简介:康德和罗尔斯的平等主义思想之间有着明显的扬弃关系。罗尔斯追随康德,把人之平等的基础归于人的道德能力。康德对公民追求幸福的手段施加正当性限制,罗尔斯将此发展为正当对善的优先性原则,此一进路保障了公民权利的平等。与康德拒绝给予缺乏财产的臣民政治自由恰成对比,罗尔斯主张保障公民平等的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康德的机会平等原则否定出身阶层和特权之间的联系,罗尔斯主张进一步消解自然禀赋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关于背景正义的考虑使得罗尔斯比康德对经济不平等施加更多限制。

  • 标签: 康德 罗尔斯 平等
  • 简介:摘要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理性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理性理论和实践理论,人们可以运用理论理性的功能来提高认知能力,并借助实践理论的功能来实现内心的立意。近些年来,我国在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的深度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剖析康德哲学中的理性秩序来加深对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认知,进而加深对理性秩序的了解掌握程度。

  • 标签: 康德哲学 理性秩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追溯《法权学说》构思、遗忘和重新提及的历史以及在此书中表达的基本框架和精神来阐述康德法哲学的基本要义。在传统的康德解释中,人们往往把自由看作康德法哲学唯一的核心精神,从而把原子式个体的观念强加给康德。然而,康德在《法权学说》中所强调的法则以及交互影响的观念,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种仅只依凭自由来阐释康德法哲学的努力是有偏差的。我们必须从法则之下的自由或自由的法则,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交互关系的观念来解释康德的法哲学。这种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同时又强调对于他者的开放性的观念才是康德法哲学的基本精神。

  • 标签: 法权 自由 法则 法治状态
  • 简介:当代西方政治理论普遍认为自由的民主制度若要避免堕落,除必要的制度的设计(如三权分立和两院制立法机构等)外,还需要有公民美德和公共精神.然而,两百多年前的康德认为正义国家的产生不需要以公民美德为前提,甚至“一个恶魔的民族也能建立共和国”.康德此语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内容作为支撑.只有将这些作为支撑的内容揭示出来,康德“一个恶魔的民族也能建立共和国”的断言才会脱去其突兀的表象.

  • 标签: 康德 恶魔的民族 共和国 公民美德 历史目的论
  • 简介:康海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

  • 标签: 点示阅读 康德 李梦阳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生产力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景观、风景园林美学的注意力越来越高。本文以风景园林学科美学背景为基础,对城市景观美学进行研究,对城市景观美学的本源和发展进行研究,明确城市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根据城市景观历史发展,梳理发展文脉,结合近些年的发展趋势和原则,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美化,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的文明美丽社会。

  • 标签: 城市景观美学 园林美学 美丽城市
  • 简介:康德论述崇高是“绝对大”观点时展现出两条思路、三个层次.两条思路:崇高之大不是什么;崇高之大是什么.三个层次即康德认为崇高所说的绝对大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大;崇高之大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崇高之大意在赞美人的道德力量之大.

  • 标签: 康德 崇高 道德力量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武术套路所涉及的美学元素进行分析研究,对武术套路中美的欣赏要素和其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行梳理,认为武术套路的美学可以从两方面去欣赏:一是自然属性美;二是艺术属性美。武术套路的自然属性美是欣赏时可以直观评定,用一定的衡量尺度衡量的外部表现的美,有具体性、客观性、可直观测量等特征;武术套路的艺术属性美是指不能直接测量的,必须涉及到感性评价的部分,包括韵律、气度、意境等。它具有主观性、想象性、虚构描述性和个体独特性等特征。而这两方面又各自包含多个不同的欣赏部分。对传统文化认识越深入,对武术套路美的认识也越深刻。习武的过程即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追求能够直达心灵而自由思考时,也就是探究“道”的过程。

  • 标签: 武术套路 美学 艺术性 欣赏
  • 简介:诗歌描写的手法不外抒情、写景、叙事、说理四大类。抒情、写景、叙事都可自成篇章,唯独说理较难。它要借助于抒情、写景、叙事的功能,使“理”有所寄托。钱钟书指出.

  • 标签: 歌词创作 抒情 写景 叙事 “理” 钱钟书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角色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的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的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的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的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的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的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的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的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世界持夂和平是人类追求的梦想,康德文化对世界持夂和平的建构与信念是对世界混乱、发动战争的批判.这种构建世界持久和平、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理念思维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谋而合.从共同愿景、实现路径、价值取向及理论威胁等角度分析两者的共性,同时从肉涵丰富性上、理论渊源上、意识形态上、政策路径现实性上的差异性进行理论对话,可知康德文化对世界持久和平夙愿的思维只有肉化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外交战略中,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 标签: 康德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合作共赢 世界持夂和平
  • 简介:2016年问世的《乐感美学》是一部抓住"美"的"乐感"性能自觉重建后形而上学时代美学形上体系的专著,也是以中国特色的"乐感"概念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原理的系统性尝试。"乐感美学"既不同意现代美学对本质论的全盘否定,也不同意传统美学实体论的本质论,而是将本质视为"某类现象背后的统一性",进而对具有统一性的美的语义及其下属范畴、美的原因、规律、特征等"美本质"问题展开重新反思和系统探讨,以建构起全新的中国特色的美学学科体系。全书分"导论""本质论""现象论""美感论"四编,共14章60万字,提出了许多迥异于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看法,本文是这些见解的集中阐述,希望为美学界的美学原理建设提供一份参考,并欢迎学界同仁展开对话。

  • 标签: 乐感美学 中国特色 美学学科 体系建构
  • 简介:康德具有理性主义色彩的共同体思想对于马克思思考共同体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启蒙意义.不过,康德对于伦理共同体的论述基于人性善恶的考量,马克思却要把这种考量转换成为现实生活的批判.康德尽管从形式上看特别想超越私人性而追寻普遍性进而构建一个伦理共同体,但这种共同体实际上是维护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是虚幻的.为此,马克思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这个理念.'真正的共同体'具有双重规定,即'真正的共同体'不是'自由人的对立面',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 标签: 马克思 康德 普遍性 虚幻 共同体
  • 简介:康德看来,行善是对他人爱的义务。在行善的过程中,爱作为善意准则始终是行善的依据,因而须充分考虑被助者的情感体验。教师作为教育领域内的行善主体,应成为构建学生幸福生活的促进者,绝不能把学生作为实现自身意图的某种手段。教育生活中,教师缺乏道德义务感、漠视学生人格、利用学生谋取私利的种种'伪善'行为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把'师爱'作为道德发展的实践品质,并以切身行为摒弃、祛除教育实践中的不道德行为。

  • 标签: 行善 伪善 教师道德
  • 简介:儿童哲学教育虽秉承“启蒙”的精神,但需要在现代性的危机中找寻一个“适度启蒙”的出路:在知识的确定性与哲学探究的不确定性之间,在儿童的自由与教育需要保留的界限之间,以及在承认个体性价值与倡导多元的尊重文化之间,儿童哲学教育必须寻找平衡点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借助康德的视角,作为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之可能性最终得以确立,即学校教育应当在保障确定性知识的同时容纳不确定性知识,在允许儿童发挥自主性的同时巧妙地实施教育的约束性方面,在鼓励儿童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反思批判力”学会尊重。唯此,作为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方可达其宗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最终培养出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世界公民”。

  • 标签: 康德 儿童哲学 启蒙 自由 尊重
  • 简介: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使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潜逃至东北,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同年7月,日本政府为了进一步控制东北经济,操纵东北金融,将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和边业银行四家银行合并,成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

  • 标签: 伪满洲国 伪满洲中央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