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34 例,均采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磁共血管成像栓查,统计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磁共摄血管成像单一及联合检查诊断脑血管缺血的结果。结果: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63 例,共血管成像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56 例,联合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72 例;磁共振血管成像、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联合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准确性 97 . 76% 、特异性 96.72% 、灵敏性 98.63% ,较单一检查高,联合检查误诊率 3.28% 、漏诊率 1 . 37% ,较単一检查低( P<0.05 )。结论;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减少误诊及漏诊,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序列中高信号血管征(HVS)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中动脉穿行伪影(ATA)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及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01例AIS患者进入研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将101例患者分为大脑中动脉(MCA)阳性组(狭窄程度≥50%)(60例)及阴性组(狭窄程度<50%)(41例),并根据是否出现ATA征象将MCA阳性组患者进一步分为ATA(+)组(33例)及ATA(-)组(27例)。记录不同组别患者缺血半暗带(IP)区脑血流灌注值(CBF),入院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计算相对脑血流灌注量(rCBF)及出院时NIHSS评分降度,对比分析2种征象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MCA阳性组与MCA阴性组患者HVS分级、rCBF、出入院NIHSS评分及评分降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MCA阳性组患者中HVS分级为0级16例,Ⅰ级14例,Ⅱ级17例,Ⅲ级13例,不同分级患者中rCBF及NIHSS评分降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VS级数越高,患者rCBF及NIHSS评分降度越大。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VS分级与rCBF呈高度正相关(rs=0.808,P=0.000),与出院时NIHSS评分降度呈中度正相关(rs=0.737,P=0.000)。ATA(+)组患者rCBF、NIHSS评分降度大于ATA(-)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低于AT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TA与rCBF及出院NIHSS评分降度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s=0.403,P=0.001,rs=0.550,P=0.000);rCBF及出院NIHSS评分降度呈高度正相关(rs=0.827,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ATA与HVS对评估脑血流灌注改变的敏感度分别为83.3%与66.7%,特异度分别为52.1%与89.6%,二者联合评估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64.6%。结论HVS征象联合ATA征象可有效评估IP区血流灌注情况及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与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脑缺血性疾病病患者48名及健康志愿者10名行常规DWI、3D-ASL及颈动脉MRA序列检查,分析DWI、3D-ASL、MRA多种技术显示病变的信号特征、面积大小及与血管关系。结果10名健康志愿者各扫描序列信号无异常;18名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中,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及3D-ASL占比均为100%,在小面积梗塞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及3D-ASL占比分别为78%、67%。在TIA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及3D-ASL占比分别为22%、78%。结论DWI和3D-ASL均可用于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其联合应用即可确定是否存在半暗带,又可确定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3D-TOF-MRA联合3D-ASL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丰富,人均寿命也逐渐上升,许多曾经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急诊(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 多发于老年人群体。如果发病后治理(疗)不及时,对患者的脑部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围溶栓期护理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极为关键,该阶段患者处于应急状态之中。本文对本院神经内科近年来收治的 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围溶栓期的护理方法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经过研究分析比对,证明通过及时的科学合理的护理介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上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阐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的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 方法: 将本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围溶栓期护理干预。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 SAS ( 22.35±1.58 )分、 SDS ( 21.40±1.38 )分、 NIHSS ( 1.33±0.01 )分、溶栓有效率 97.56% 、满意度 95.12% ,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临床应于静脉溶栓围溶栓期,从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加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提高溶栓成功率、缓解脑卒中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进行治疗,研讨其围溶栓期护理措施。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64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给予分组,分成对照与观察两组各 32 例,两组 围溶栓期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系统化护理措施 ,将两组最终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护理 后观察组患者溶栓治疗成功率以及 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从对照组相比均具备显著优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溶栓期及时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溶栓治疗,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
简介:摘要因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90%以上残疾是由脑血管病引起(其中少部分是意外伤害所致),而我们东北又是脑血管病高发区,如何预防和治疗好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减轻后遗症,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当务之急。如何做好超早期溶栓治疗,最大限度减少病人后遗症,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国内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分为三种其一,是在有条件的医院当中实行动脉内介入溶栓;其二,是在一些医院当中实行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其三,是静脉溶栓治疗。我院自2003年5月至今开展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非常满意效果。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溶栓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后遗症。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为有效的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脑梗死患者的后遗症。此项技术是在基层医院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的一项技术,因为在三级医院可以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目前,该项技术我们已开展近7年,治疗患者近700例,有很多脑梗死的患者终身致残,因为做了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药治疗,使很多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所以,该项技术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溶栓期(入院时至静脉溶栓后24 h)血压对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一级终点事件和二级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对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连云港市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并随访90 d的4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其围溶栓期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五分位数分组为<130.00 mmHg组(Q1组)、130.00~140.49 mmHg组(Q2组)、140.50~147.99 mmHg组(Q3组)、148.00~158.00 mmHg组(Q4组)、>158.00 mmHg组(Q5组)及<71.30 mmHg组(G1组)、71.30~76.19 mmHg组(G2组)、76.20~81.89 mmHg组(G3组)、81.90~90.79 mmHg组(G4组)、>90.79 mmHg组(G5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者血压与术后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患者血压与一级终点事件(症状性脑卒中复发)、二级终点事件(复合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1)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患者术后颅内出血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60,95%CI:0.031~0.827,P=0.029)。(2)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Q3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Q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44,95%CI:1.043~4.407,P= 0.038;OR=2.224,95%CI:1.105~4.479,P=0.025),G3、G4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G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3,95%CI:1.081~4.287,P=0.029;OR=2.182,95%CI:1.131~4.210,P=0.020)。(3)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一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079,95%CI:0.010~0.613,P=0.015;HR= 0.211,95%CI:0.062~0.724,P=0.013)。(4)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Q3组、Q4组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246,95%CI:0.100~0.607,P=0.002;HR=0.360,95%CI:0.177~0.732,P=0.005;HR=0.448,95%CI:0.246~0.817,P= 0.009;HR=0.467,95%CI:0.252~0.867,P=0.016)。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颅内出血、一级终点事件及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随围溶栓期收缩压降低而降低,而适中的血压(收缩压130.00~147.99 mmHg;舒张压76.20~90.79 mmHg)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实施理静脉溶栓护理,探讨该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5月,在此期间内我院一共接收了60例接受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行静脉溶栓(rt-PA)治疗,但是在护理方式上,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溶栓期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实施个体化围溶栓期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24h、治疗3d、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得出,对个体化围溶栓期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实施理静脉溶栓护理,探讨该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5月,在此期间内我院一共接收了60例接受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行静脉溶栓(rt-PA)治疗,但是在护理方式上,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溶栓期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实施个体化围溶栓期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24h、治疗3d、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得出,对个体化围溶栓期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事件,其发病突然、发展迅速,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的脑功能,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时,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合理的院内组织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溶栓治疗的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本文将就院内组织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溶栓期护理干预对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收入的7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进行研究,按照抽签的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7例)和实验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围溶栓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度(NIHSS)、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溶栓期护理干预应用于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够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护理效果有效、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