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儿童病理性流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病理性流涎患儿分为注射组及对照组,每组23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口腔感觉刺激训练、口腔运动训练、吞咽神经及肌肉低频电刺激等),注射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双侧腮腺及颌下腺A型肉毒毒素注射。于治疗前及注射后1周、2周、4周及13周时采用流涎频率及严重程度量表(DFSS)对2组患儿流涎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注射组DF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注射组D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4周时DFSS评分亦显著优于治疗后1周、2周及13周时评分(P<0.05)。结论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双侧腮腺及颌下腺能明显缓解病理性流涎患儿症状,起效时间为注射后1周,以注射后4周时症状缓解情况最显著,多数患儿疗效持续时间可超过13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干预预防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方法: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治疗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患者70例,依据门诊就诊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5例。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临床一般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结果:在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患者的术后,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系统原发性损害和功能障碍所激发或引起的疼痛。其发病机制复杂,牵涉到离子通道功能改变、异常动作电位的产生与扩布以及中枢和外周敏化,因而一直是临床疼痛诊疗中最棘手的问题,治疗方法也种类繁复。除各种口服药物外,神经阻滞、脉冲射频、射频消融、中枢神经电刺激、外周神经电刺激、鞘内输注系统、开颅手术神经减压或梳理、脊神经根入髓区毁损术等不一而足,各种方法的疗效也褒贬不一。针对周围神经的射频消融仍然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最简捷有效的手段。本文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临床表现、病理机制以及射频消融的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相关临床医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开始时间显示为2021年5月-2022年6月,收集我院诊治的病理性黄疸患儿8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症状改善时间长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观察组改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症状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症状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医用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镇痛作用并对相应的中枢神经机制进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成年雄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并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给予大鼠注射不同剂量医用臭氧,注射的位置在损伤神经周围,然后观察不同剂量的医用臭氧对大鼠机械痛阈值的影响,并对其作用中枢神经的机制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中P2Y1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采用医用臭氧进行治疗后的大鼠机械痛阈值明显的增高,并且随着用量的增加,其疼痛缓解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这个过程伴随着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中P2Y1受体表达的增加,并且其疼痛阈值的增加和P2Y1受体表达也呈现正相关。结论: 医用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可以起到很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与大鼠机械痛阈值以及P2Y1受体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以探究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中临床给予蓝光联合支持治疗方案的效果为目的,并针对患儿生化指标及整体临床治疗有效率作为数据支持。方法 按照对比干预的方式展开探究,纳入在2022年1月至12月于我院就医诊疗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6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整合分析两组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儿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且整体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31/34(91.17%),远高于对照组有效率27/34(79.41%),引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显示,以上数据对应P值均达到小于0.05的标准。结论 蓝光联合支持治疗方案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作用性显著,其对患儿生化指标的改善上、整体治疗有效性的提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可在其联合作用下,加快患儿的康复速率、改善患儿的预后质量,故建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采纳、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癌性病理性疼痛患者来说,采用加巴喷丁联合麻醉性镇痛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4月-2022年4月之间选择的9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小组中各自包含46例患者。对照组接受的是麻醉性镇痛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应用加巴喷丁。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情况、生活质量,以及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价未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评价要好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加巴喷丁与麻醉性镇痛药联合应用于癌性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特殊染色结合病理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鉴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我院接收的60例肿瘤患者为对象,入选者均经穿刺活检诊断,对采集的组织通过特殊染色体及免疫组化技术实施诊断,比较不同检验技术的检出结果。结果;病理特殊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检验明显比单一检测结果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肿瘤患者接受特殊染色与病理免疫组化联合诊断,有利于提升检测阳性率,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 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采用间歇蓝光照射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共计80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胆红素比较值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蓝光治疗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治疗中,通过采用间歇蓝光照射联合布拉氏酵母菌,能够获得显著应用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