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盐酸艾司氯胺酮干预用于产科分娩镇痛后紧急剖宫产产妇的效果开展深入分析,判断盐酸艾司氯胺酮干预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到2021年9月产妇已行分娩镇痛(椎管内麻醉),胎儿出现宫内窘迫需行紧急剖宫产产妇50例设为研究对象,遵从“乱数表法”分配原则,将参与研究的产科紧急剖宫产产妇分配到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比例1:1。研究组25例,给予艾司氯胺酮干预;参照组25例,给予常规干预。结果:参照组的镇痛时间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氯胺酮是常用的麻醉药物,但是由于术后噩梦、锥体外系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临床的应用有所减少。而艾司氯胺酮作为氯胺酮的异构体,与消旋体氯胺酮相比,应用剂量较小,具有较强的镇痛和镇静作用,心血管和精神方面不良反应小。此外,还可以应用于难治、重度抑郁症和癫痫患者,尤其在儿童麻醉中具有很好的前景。
简介:摘要氯胺酮是常用的麻醉药物,但是由于术后噩梦、锥体外系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临床的应用有所减少。而艾司氯胺酮作为氯胺酮的异构体,与消旋体氯胺酮相比,应用剂量较小,具有较强的镇痛和镇静作用,心血管和精神方面不良反应小。此外,还可以应用于难治、重度抑郁症和癫痫患者,尤其在儿童麻醉中具有很好的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疝气手术中单纯艾司氯胺酮麻醉与艾司氯胺酮诱导后七氟醚维持麻醉的应用对比。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小儿疝气手术患儿共7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的患儿给予艾司氯胺酮麻醉,观察组采取艾司氯胺酮诱导后七氟醚维持麻醉。比较两组艾司氯胺酮的使用量、疝气手术时间、唤醒时间、不良反应等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艾司氯胺酮的使用量、疝气手术时间、唤醒时间低于对照组相应的指标,P<0.05。两组均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临床小儿疝气手术中艾司氯胺酮诱导后七氟醚维持麻醉的应用价值高,可减少麻醉药物使用,术后恢复快,术中生命体征稳定,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产后抑郁的疗效。方法: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产后抑郁患者,共计40例,分组方式为随机抽签,组名为实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例数均为20例。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则是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小剂量艾司氯胺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程度,治疗过程中主要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睡眠、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及HAMD评分差距不大(P>0.05),进行心理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患儿MRI检查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至6月行MRI检查的患儿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6岁,体重10~3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丙泊酚组(P组)和艾司氯胺酮+丙泊酚组(K+P组)。麻醉诱导: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5 mg/kg,K+P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和丙泊酚1.5 mg/kg;麻醉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100 μg·kg-1·min-1,调节丙泊酚输注速率,维持Ramsay镇静评分≥5分。发生中重度体动反应时,静脉注射丙泊酚0.5~1.0 mg/kg和(或)增加丙泊酚输注速率。评估检查过程中MRI图像质量,记录体动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程度、气道相关不良事件(低氧血症、窒息、上呼吸道梗阻、分泌物增多)及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丙泊酚平均输注速率、静脉追加量及总用量。记录苏醒时间和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记录恢复室观察期间不良事件(呕吐、复视及躁动)发生情况和家属对镇静效果和恢复的满意度。结果与P组相比,K+P组丙泊酚平均输注速率和总用量、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及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降低(P<0.05),体动反应发生率及其程度、MRI图像质量、苏醒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恢复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患儿MRI检查镇静。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PCIA对剖宫产术孕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300例,年龄25~35岁,BMI≤35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50):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E组)。术毕行PCIA,C组药物配方:枸橼酸舒芬太尼50 μg+酒石酸布托啡诺12 mg+胃复安针20 mg,E组药物配方:艾司氯胺酮1 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50 μg+酒石酸布托啡诺12 mg+胃复安针20 mg,2组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背景输注速率4 ml/h,PCA剂量4 ml,锁定时间30 min,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4分。若VAS评分≥4分且患者连续按压PCA泵按钮2次无效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0.5 g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3、7、42 d时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EPDS评分≥10分为轻度抑郁症,EPDS评分≥13分为重度抑郁症,排除产前抑郁症的孕产妇。记录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和程度。记录术后0~6 h、6~12 h、12~24 h和24~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及术后3 d内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E组术后3和7 d时产后抑郁症发生率降低且程度减轻,术后不同时段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用于剖宫产术后PCIA,在产生良好镇痛效应的同时,还可改善孕产妇产后抑郁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七氟醚全身麻醉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特征的影响,寻找能反映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的麻醉深度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汉族患者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组)和对照组(S组)(每组5例),两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后30 min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15 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麻醉维持使用七氟醚吸入和瑞芬太尼静脉泵注。观察两组患者基本情况,采集两组患者麻醉全程的EEG数据,对艾司氯胺酮给药前后EEG的边缘频率、麻醉指数(anesthesia index, Ai)和相位幅值耦合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及给药前后MA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EEG平均功率谱在给药后低频波功率降低、高频波功率略有增加,具体表现为给药后EEG边缘频率和Ai值较给药前明显增加(P<0.05);S组EEG特征在给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的边缘频率变化值和Ai变化值明显高于S组(P<0.05)。K组给药前后δ-α相位幅值耦合强度的变化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能够改变七氟醚全身麻醉的EEG频谱特征,但并不显著影响临床麻醉深度,因此δ-α相位幅值耦合指标能较为合理地反映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的麻醉深度。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对大鼠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及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40只,体重200~24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对照组(Con组)、艾司氯胺酮组(Con+Ket组)、脓毒症组(LPS组)、脓毒症+艾司氯胺酮组(LPS+Ket组)和脓毒症+艾司氯胺酮+3-甲基腺嘌呤组(LPS+Ket+3MA组)。采用腹腔注射LPS制备脓毒症大鼠AKI模型,Con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Con+Ket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30 min后尾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LPS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LPS+Ket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30 min后尾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LPS+Ket+3MA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30 min后尾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和3-MA 15 mg/kg。腹腔注射LPS后24 h时麻醉大鼠,随后处死取肾组织,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ELISA法测定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LC3、P62和Beclin-1的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LPS组肾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含量升高,LC3-Ⅱ/LC3-Ⅰ比值降低,Beclin-1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P<0.05);与LPS组比较,LPS+Ket组肾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含量降低,LC3-Ⅱ/LC3-Ⅰ比值升高,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P<0.05);与LPS+Ket组比较,LPS+Ket+3MA组肾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含量升高,LC3-Ⅱ/LC3-Ⅰ比值降低,Beclin-1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可减轻大鼠脓毒症AKI,自噬参与了这一过程,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20 g,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组(ALI组)和艾司氯胺酮组(E组)。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的方法制备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模型。C组腹腔注射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E组注射LPS 30 min时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于注射LPS后24 h时心脏采血后处死取肺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和IL-18的浓度,确定肺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采用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caspase-1和消皮素D(GSDMD)的表达,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行肺损伤评分,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C组比较,ALI组和E组大鼠肺损伤评分、肺组织W/D比值、MPO活性、NLRP3、caspase-1、GSDMD表达水平、血清IL-1β和IL-18浓度升高(P<0.05);与ALI组比较,E组大鼠肺损伤评分、肺组织W/D比值、MPO活性、NLRP3、caspase-1、GSDMD表达水平、血清IL-1β和IL-18浓度降低(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减轻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与抑制肺组织细胞焦亡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alamus, 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在艾司氯胺酮麻醉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研究全部选择8~10周龄雄性Vglut2-cre转基因小鼠。取3只小鼠在PVT区立体定位注射钙信号病毒rAAV-EF1α-DIO-GCaMp6s-WPRE-hGH pA,3周后采用钙信号光纤记录技术观察艾司氯胺酮麻醉前后PVT谷氨酸能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取10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光遗传激活组(ChR2组)和光遗传对照病毒组(mCherry1组),每组5只,分别在PVT区立体定位注射兴奋性光遗传学病毒rAAV-EF1α-DIO-hChR2(H134R)-mCherry-WPRE-hGH pA或对照病毒rAAV-EF1a-mCherry-WPRE-hGH pA,并埋置刺激光纤,3周后采用光遗传学技术激活PVT谷氨酸能神经元,观察麻醉维持期mCherry1组和ChR2组脑电频谱及各频段百分比总功率变化。取16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学遗传抑制组(hM4Di组)和化学遗传对照病毒组(mCherry2组),每组8只,分别在PVT区立体定位注射抑制性化学遗传病毒rAAV-EF1α-DIO-hM4D(Gi)-mCherry-WPREs pA或对照病毒,3周后采用化学遗传学技术抑制PVT谷氨酸能神经元,观察mCherry2组和hM4Di组诱导时间和觉醒时间的变化。结果与清醒基线比较:PVT谷氨酸能神经元钙信号在麻醉诱导期明显增加(P<0.05),持续300~500 s,麻醉期明显下降(P<0.05),小鼠翻正反射恢复(recovery of righting reflex, RORR)后钙信号与麻醉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低于清醒基线水平(P<0.05)。采用光遗传学方法激活PVT谷氨酸能神经元:与刺激前比较,ChR2组刺激中δ频段的百分比总功率明显下降(P<0.05),α频段的百分比总功率明显增加(P<0.05),其他频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学遗传抑制PVT谷氨酸能神经元:与mCherry2组比较,hM4Di组觉醒时间延长(P<0.01),但两组诱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参与艾司氯胺酮麻醉和觉醒过程,激活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可促进艾司氯胺酮麻醉觉醒。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在小儿外科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小儿外科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12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6例)和观察组(n=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艾司氯胺酮治疗,经过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两组患儿的血压和心率和两组患儿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镇痛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为优良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心率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说明艾司氯胺酮在小儿外科臂丛神经阻滞中,能够有有效优化患者的麻醉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能够有效优化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同时延长患者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其与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对照+艾司氯胺酮组(CE组)、脓毒症组(S组)、脓毒症+艾司氯胺酮组(SE组)。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的方法制备脓毒症模型。SE组和CE组于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30 min后,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12 h后重复给药1次。LPS注射后24 h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TnI、脑钠肽(BNP)、LDH、CK-MB及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浓度。取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Nrf2、HO-1及转录因子Bach1(BTB-CNC同源体1)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S组、SE组LVEF降低,血清cTnI、BNP、LDH、CK-MB、TNF-α、HMGB1浓度升高,心肌组织Nrf2和HO-1表达下调,Bach1表达上调(P<0.05),心肌发生显著病理损伤,CE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SE组LVEF升高,血清cTnI、BNP、LDH、CK-MB、TNF-α和HMGB1浓度降低,心肌组织Nrf2和HO-1表达上调,Bach1表达下调(P<0.05),心肌病理损伤程度减轻。结论艾司氯胺酮可减轻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 对荜铃胃痛颗粒联合盐酸伊托必利及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9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用盐酸伊托必利联合艾司奥美拉唑对患者展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荜铃胃痛颗粒展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症状消失时间更早。(P<0.05)结论 盐酸伊托必利、奥美拉唑以及荜铃胃痛颗粒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有效率,同时缩短患者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所用治疗方案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应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帕金森合并抑郁症患者治疗中艾司西酞普兰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所选时间为2019年9月到2021年3月,所有患者均经诊断属于帕金森合并抑郁,共有98人,按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组,分别为患者服用阿米替林和艾司西酞普兰,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观察组,然后从治疗效果、焦虑抑郁评分、认知能力、TESS评分几方面评估两种模式下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87%,焦虑评分(10.56±1.85)、抑郁评分(9.76±1.34),MoCA评分(28.56±4.82)、MMSE评分(27.76±3.35);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依次为75.51%,(14.53±3.37)、(13.97±2.52),(23.52±3.41)和(24.23±2.97),前一组指标具备优势,且P<0.05;同时检测用药期间连续4周的TESS评分,观察组分值低,且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合并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提升认知能力,增强治疗效果,并且还能降低治疗期间的副反应,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极大。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盐酸苯海索片联合盐酸司来吉兰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20年7月~2021年7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92例作为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每组 46例。常规组给予盐酸司来吉兰片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盐酸苯海索片联合盐酸司来吉兰片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结果 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80.43 %,实验组为97.82 %,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进行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盐酸苯海索片联合盐酸司来吉兰片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的治疗效率,临床价值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必净联合醒脑静治疗艾司唑仑中毒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探讨。方法以文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艾司唑仑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观察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33.46±2.74)岁;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3.19±2.56)岁。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接受血必净+醒脑静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接受醒脑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束后的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别为(85.19±4.34)ng/L、(79.03±4.45)ng/L、(6.13±1.26)mg/L,均低于对照组(167.35±9.27)ng/L、(125.98±8.56)ng/L、(11.67±3.9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3.63±0.24)mmol/L、(197.23±3.57)U/L、(0.67±0.19)U/mg,均高于对照组(1.28±0.32)mmol/L、(101.39±4.58)U/L、(0.20±0.11)U/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意识清醒时间较对照组短[(33.45±3.49)h比(43.98±5.18)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低[(7.89±1.92)分比(12.94±2.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治疗,两组均无患者死亡、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必净联合醒脑静治疗艾司唑仑中毒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导致的机体损伤,可在短时间内促使患者意识恢复、降低预后死亡风险,该方案值得在临床艾司唑仑中毒患者的治疗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