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睡眠障碍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治疗。本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睡眠紊乱与脑内神经活动、神经递质、基因表达等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睡眠障碍症状,从药物、心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上述措施对提高睡眠质量有不同的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与实证性研究,探讨睡眠障碍的神经机制及其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我们认为睡眠紊乱的发生与脑内神经活动、神经递质的分泌及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究表明,部分神经元能够通过特异性的脑区调控觉醒状态,其中褪黑激素、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另外,一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也会对睡眠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一些与睡眠有关的基因多态性,就会使人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基于此,本课题拟从心理治疗、生活习惯调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干预。以上几种治疗方式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不同的作用,但尚需更多的研究证实。结论:通过对睡眠障碍的脑机制、临床疗效的分析,探讨了睡眠障碍的发病机理,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干预。本项目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如下研究:(1)探索睡眠障碍的脑机制,发掘新的影响因子及干预靶点。二是进行更多高品质的临床试验,对已有的疗法进行检验与改进;三是注重个体差异,实施个体化诊疗,以提升疗效及病人满意度。

  • 标签: 睡眠障碍 神经机制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ART药物对中枢神经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展临床安全、合理地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7440和GSE28160两个数据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与从CTD数据库下载的ART药物毒性靶点取交集,获得ART药物对中枢神经产生影响的毒性靶点;将毒性靶点进行功能富集、蛋白-蛋白互作、筛选Hub靶点及其实际诊断能力评价,经分子对接验证其作用机制。结果  GSE17440与GSE28160合并数据集合ART药物毒性靶点共有31个DEGs,涉及病毒的防御与抵抗、免疫反应调节、细胞因子效应等生物学功能,可能经HIV-1感染、细胞粘附分子、细胞衰老等信号通路对中枢神经产生毒性。替诺福韦与PARP9基因和依非韦伦与MX2基因的作用对分析ART药物影响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实际诊断能力。结论  ART药物对中枢神经基因表达有影响,依非韦伦对MX2基因的作用和替诺福韦对PARP9的作用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临床安全、合理地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ART药物 中枢神经 差异基因 生物信息学 分子对接
  • 简介:【摘要】 在口腔颌面部损伤中,三叉神经的受损较为普遍,尤以三叉神经痛最为典型。三叉神经恢复原状及其功能的重振是修复神经创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深入探讨三叉神经的再生修复过程使人们认识到,神经营养因子在支持三叉神经再生和自我修复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篇文章回顾并总结了关于神经营养因子与三叉神经再生和自我修复机制的最新研究动态。

  • 标签: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再生 三叉神经损伤 神经纤维
  • 简介:摘要:神经营养因子在三叉神经再生中发挥关键作用。阐述其多种类型,如NGF、BDNF等对三叉神经细胞存活、轴突生长的影响,包括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提及当前研究的局限与未来方向,为进一步探索三叉神经再生的机制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营养因子 三叉神经再生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神经营养因子在三叉神经再生中发挥关键作用。阐述其多种类型,如NGF、BDNF等对三叉神经细胞存活、轴突生长的影响,包括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提及当前研究的局限与未来方向,为进一步探索三叉神经再生的机制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营养因子 三叉神经再生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研究探讨PVT1在受损视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在我院眼科接受治疗的视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30例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PVT1抑制剂,作为研究组。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PVT1的表达水平。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视神经损伤后,PVT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在损伤后24小时达到峰值。研究组患者在损伤后24小时、72小时和7天时PVT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视神经再生速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研究证实PVT1在受损视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示通过抑制PVT1的表达可能成为促进视神经再生的有效手段。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PVT1 神经再生
  • 简介:摘要:疼痛康复治疗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涵盖了神经系统在疼痛感知和调控中的关键角色,以及康复治疗如何通过神经可塑性和神经调控技术实现疼痛管理。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变化对于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疼痛康复治疗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深入分析其原理和应用,以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疼痛康复治疗 神经胜生理学 机制与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眠障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失眠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为失眠障碍患者,对照组为健康睡眠的个体。通过认知功能测试(如MMSE、MoCA)和神经影像学(如MRI、fMRI)分析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在多个认知功能测试指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神经影像学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额叶和海马体区域灰质体积显著减少。结论:失眠障碍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对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的损害。神经影像学分析显示,失眠障碍可能导致脑部特定区域的结构性改变,尤其是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区域。

  • 标签: 失眠障碍 认知功能 影响 神经影像学机制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抑郁在神经心理学上涉及复杂的机制,包括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网络重组等。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上,如抗抑郁药物和认知行为疗法。此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对恢复患者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当前研究进展,旨在为脑卒中后抑郁的神经心理学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指导。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神经递质 神经元损伤 神经网络重组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系统疾病在当今社会中成为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机制和临床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深入探索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

  • 标签: 针灸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机制及效果评估。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共选取60例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结果:实验组睡眠质量改善得分(8.2±1.5)显著高于对照组(6.5±1.1),P<0.05;实验组主观感受评分(7.9±0.6)也显著高于对照组(7.2±0.1),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并提高患者的主观感受评分,为睡眠障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睡眠障碍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性早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以期为性早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和临床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性早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通过收集性早熟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内分泌激素水平,以及与性早熟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因素。结果:研究发现,性早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在性早熟患儿中,常发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提前激活,导致性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此外,神经递质、神经肽等也可能参与性早熟的发病过程。这些因素的异常可能导致儿童性发育的提前启动。结论:性早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存在密切联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失调是性早熟的主要机制之一。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性早熟,需要深入研究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性早熟中的作用,并针对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家长和医生应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性早熟问题,以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 标签: 性早熟 神经内分泌系统 身心健康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角膜屈光术后干眼和神经病理性眼痛的发病机制。通过分析手术对角膜神经和泪液分泌的影响,研究这两种并发症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术后眼部不适的成因,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角膜屈光术 干眼 神经病理性眼痛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机制,以及评估不同预防措施的效果,从而减少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至2023年间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对比不同预防措施(如术前抗生素使用、无菌操作技术、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对颅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应用多元回归分析,评估各因素对颅内感染风险的贡献度。结果:研究显示,术前适当使用抗生素、严格的无菌手术环境以及控制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能显著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统计分析表明,术前抗生素预防使用与感染率下降显著相关(P<0.05)。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主要与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控制不严和术后抗生素管理不当有关。本研究强调了术前抗生素使用、加强手术室无菌控制和合理使用术后抗生素作为预防措施的重要性。未来的策略应侧重于优化这些控制措施,以进一步降低颅内感染的风险。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颅内感染,预防措施,术前抗生素,无菌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眶额皮质-纹状体-丘脑CST环路在过去数十年一直被怀疑是强迫症的主要病灶位置,笔者根据结构影像学对照布罗德曼分区,参照几宗国际知名案例进行文献汇总式研究,基于病灶部位的确立,尝试使用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治疗强迫症可以发现胼胝体、内囊、白质等利手优势侧到尾状核、前扣带回、前额叶(额上回、额中回)、楔前叶、下顶叶、尾状核、壳核、海马旁回、丘脑等部位等病灶部位体积明显变小且FA值趋于正常人数值。

  • 标签: 强迫症 神经影像学 眶额皮质 前扣带回 纹状体
  • 简介:【摘要】  麻醉中机体应激反应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机制复杂。应激反应分内外源、急慢性,表现为神经兴奋、内分泌激素变化及免疫功能改变。麻醉影响此网络,如吸入、静脉、局部麻醉药及椎管内、全身麻醉技术,均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应激。神经调节涉及交感副交感平衡与神经核团活性;内分泌调节聚焦于 HPA 轴及其他内分泌腺;免疫调节包括直接和间接作用。基于此,个体化麻醉方案需考虑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新型麻醉药物与技术应精准调控应激反应。这有助于优化麻醉策略,提高安全性与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推动麻醉医学发展。

  • 标签: 麻醉中 机体应激反应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微小RNA调控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取2023年8月-2024年3月的8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从患者中提取血液和脑脊液样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特定微小RNA表达水平,还构建动物模型,采用转基因和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调控动物体内微小RNA。结果:在认知功能评估中,对照组为75.2±0.3,实验组为85.3±0.3(P<0.05);神经行为学测试中,对照组为77.2±0.4,实验组为86.5±0.5(P<0.05)。表明实验组在认知功能和神经行为学测试方面表现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微小RNA调控对改善认知功能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有积极作用。结论:微小RNA调控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和动物模型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可能通过调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代谢、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影响神经网络和突触可塑性等机制发挥作用,为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潜在靶点。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微小RNA调控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富氢水保护缺氧缺血性脑病海马神经机制。方法:选取72只大鼠,均为7日龄,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HIE模型组(H组)、富氢水治疗组(Hy组),24只/组。建模后Hy组给予富氢水喂养,每12小时0.01ml/g口服,疗程7d。疗程结束后,麻醉处死后制作海马切片。采用TOPRO-3染色方法对照研究富氢水在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促凋亡基因(NI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表达情况。结果:Hy组与H组比较,脑组织海马CA1区变性神经元数目显著减少、NIX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P<0.05) 。结论: 富氢水可减少海马神经元急性期损伤,保护HIE新生大鼠神经

  • 标签: 富氢水 缺氧缺血性脑病 海马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