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对周围胆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周围胆管患者共58例,对其分别采用CT和MRI诊断。结果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82.75%,MRI诊断准确率为91.3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142,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中,CT与MRI都是诊断周围胆管的重要手段,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优先以MRI为主,同时以CT诊断进行辅助,结合使用。

  • 标签: CT MRI 肝内周围型胆管癌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ismuth分门部胆管镜治疗支架的选择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8年9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就诊并接受经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的65例Ⅳ门部胆管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镜引流方式不同分为3组:经镜胆道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组38例、ERBD+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endoscopic metal biliary endoprosthesis, EMBE)组23例、EMBE组4例;根据胆道造影方式不同分为造影剂组(n=26)、空气造影组(n=22)及无胆道造影组(n=17)。比较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总胆红素显著下降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3种引流方式相比,ERBD组、ERBD+EMBE组和EMBE组的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3.7%(9/38)、52.2%(12/23)和7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9,P=0.006)。3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5.3%(2/38)、13.0%(3/23)和5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9,P=0.021);两两比较,ERBD组和EMB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6,P=0.004)。3种造影方式相比,造影剂组、空气造影组和无胆道造影组的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7.7%(15/26)、27.3%(6/22)和17.6%(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7,P=0.015);两两比较,造影剂组和无胆道造影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对于Ⅳ门部胆管,胆道双塑料支架置入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可作为首选支架方案;术中造影剂的使用会增加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应慎用造影剂。

  • 标签: 内窥镜 支架 肝门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 CT和 MRI检查在周围胆管细胞 (IHPCC)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 2017年 2月 ~2019年 4月 5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 IHP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 CT及 MRI影像学检查,与病理穿刺检查结果相对比,判断 CT及 MR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诊断准确率明显比 CT诊断准确率高,且 CT联合 MRI诊断准确率更高, P<0.05。结论:采用 CT及 MRI在 IHPCC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诊断率高,两者联合应用,有效提升了 IHPCC诊断准确率,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IHPCC CT 诊断效果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CT和MRI检查在周围胆管细胞(IHPCC)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4月5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IHP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及MRI影像学检查,与病理穿刺检查结果相对比,判断CT及MR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MRI诊断准确率明显比CT诊断准确率高,且CT联合MRI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采用CT及MRI在IHPCC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诊断率高,两者联合应用,有效提升了IHPCC诊断准确率,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IHPCC CT 诊断效果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周围胆管细胞患者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这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病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接治的患有周围胆管细胞的患者共计100例,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分别采取CT检查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的的诊断结果。结果:使用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81.3%)明显高于使用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60.9%),此外,使用CT检查结合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93.1%)比单一使用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以及单一使用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CT MRI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胆管(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是一种罕见的肝胆恶性肿瘤,较易侵犯血管和发生淋巴结转移。近年来,ICC在全球的范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ICC早期诊断较为困难,病人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因此可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仅1/5,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唯一具有治愈ICC的可行方法,但可切除性和可治愈率并不理想。经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0%。这篇综述重点讨论了ICC的流行病学及多学科治疗方法。为临床医师诊治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中段胆管胆管分类中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2005年诊治的402例门部胆管、85例中段胆管、76例下段胆管的临床资料。结果门部、中段、下段胆管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分别为27.8%(102/367)、51.3%(38/74)、59.2%(45/76),手术并发症分别为36.1%(132/366)、9.5%(7/74)、32.8%(25/76),根治性切除术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34/102)、44.7%(17/38)、28.9%(13/45)。结论中段胆管除了手术切除率低于下段胆管外,手术的并发症、手术的选择以及预后均好于其余两类。

  • 标签: 胆道肿瘤 肝门部 中段 下段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胆管的超声诊断。方法根据患者进行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胆管早期无特征性症状,临床上多以进行性加重的无痛性黄疸就诊,可伴腹胀、纳差、皮肤瘙痒、消瘦等症状。胆管发现实性肿块时,诊断较容易。肿块不明显时,需结合多种声像表现,并应仔细观察胆管阻塞端及周围血管改变。

  • 标签: 肝外胆管癌 超声 诊断
  • 简介:一、历史的启示接近位于门部大胆管胆管少见,其位置深,病情隐蔽,临床症状易与其他胆道疾病混淆,除非在尸体解剖时,很难做出诊断.

  • 标签: 外科治疗 肝门 胆管癌外科
  • 简介:胆管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切除肿瘤。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对胆管周围结构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手术方式的扩大化已显示出较良好的生存结果,尤其是对周围的解剖特点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的深入认识,使得这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能否行根治性切除决定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 标签: 肝门 胆管癌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胆管(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癌,该疾病预后较差且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在大多数患者中仍然是致命的恶性肿瘤。ICC是罕见的高侵袭性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被认为是首选治疗。对于局部不可切除或晚期转移患者,系统治疗可能会延迟进展,但存活率仍旧较低。近年来,随着医学科研的进步,在ICC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晚期和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本文现就ICC的局部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局部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周围胆管细胞临床诊断时,将MRI以及CT检查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收入的周围胆管细胞患者61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给予患者CT以及MRI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查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的周围胆管细胞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CT来说,MRI对于周围胆管细胞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以及MRI均是临床上对周围胆管细胞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疑应用价值,虽然各自具有优缺点,但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 标签: MRI CT检查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临床诊断 利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半切除治疗Ⅲ、Ⅳ门部胆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014年成功实施联合半切除治疗Ⅲ、Ⅳ门部胆管32例.其中Ⅲa13例、Ⅲb15例,Ⅳ4例.结果3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右半切除12例,左半切除17例,右三叶切除2例,左三叶切除1例;其中R0切除27例,R1切除5例.并发症主要有胆漏、肝功能不全、膈下积液、腹腔感染、腹腔积液等,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联合半切除治疗Ⅲ、Ⅳ门部胆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可提高门部胆管根治性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关键词Klatskin’s瘤;切除术;外科手术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93-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胆管细胞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的CT资料。结果12例呈多囊改变,7例见包膜凹陷征,5例局部叶萎缩,动脉期有13例轻度强化,延迟期11例病灶持续强化,2例大片无强化区周边有不完整强化带。结论低密度占位延时强化或大片无强化区周边有不完整强化带、局部肝脏包膜凹陷、叶萎缩伴胆管扩张是周围胆管细胞的CT表现特征。

  • 标签: 周围型 胆管细胞癌 包膜凹陷 延迟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胆管(ICC)的组织学分,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进行手术的64例胆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100P、N-cadherin、NCAM及黏液染色将其分为大胆管、小胆管及中间ICC,分析各组患者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使用t检验、χ2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ICC亚型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IC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8例(43.75%)、29例(45.31%)分别为大胆管和小胆管ICC,其余7例(10.94%)被定义为中间ICC,且大、小胆管ICC具有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大胆管ICC预后较差,并且具有较高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t=12.671,P<0.01)、CA125(t=13.108,P<0.01)和CEA水平(t=17.726,P<0.01)]和血管侵犯(t=4.293,P<0.05)及淋巴结转移(t=6.447,P<0.05)。并且,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对于大胆管ICC,CA199升高和发生外转移是I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基于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和黏液染色的ICC分类标准可将ICC分为大胆管及小胆管两类,其中大胆管ICC预后较差。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 小胆管型肝内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Bismuth-Ⅰ胆管患者中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Bismuth-Ⅰ胆管患者108例,按照不同术式分为开腹组和腔镜组两组,各54例。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切缘阳性率、并发症等采用χ2检验;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及肝功能等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测;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腔镜组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高于开腹组(P<0.05),两组淋巴清扫数、切缘阳性率和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肝功能指标TBIL、ALT及AST术后均低于开腹组(P<0.05),Alb高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1.9%低于开腹组14.8%(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Bismuth-Ⅰ胆管可以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可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胆管肿瘤 腹腔镜检查 剖腹术 存活率分析
  • 简介:摘要门部胆管(HCCA)是肝胆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HCCA是最常见的胆管类型,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HCCA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和评估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国内外就HCCA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HCCA的疗效有所改善。围手术期的处理包括术前引流方式的选择、围手术期放化疗等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存。其中,术前放化疗在肝移植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可选择的术式从传统的胆管切除术及切除术衍生出其他复杂的术式。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HCCA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HCCA的诊断和多模式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诊断 治疗应用 肿瘤分期 肝门部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近1O年胆管病例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24例胆管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根治性切除率为30.1%,(6/19),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刺为57.8%、26.3%、15.7%;姑息性切除率10.7%(2/19)),非手术组中最长生存期为9月,手术组明显优于非手术组。结论外科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治疗的关犍。

  • 标签: 胆管癌 引流术 根治性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胆管(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2011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诊治的ICC患者94例,对其中35例行姑息性治疗,即扩张胆管置管引流术,对另59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结果经随访,本组94例ICC患者生存期为3~35个月,平均为(26.1±4.6)个月;1a生存率为76.6%,2a生存率为7.4%;单因素分析显示,ICC肿瘤数目、直径、肿瘤分化、血清CEA、CA19-9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手术方法为影响术后患者生存的因素(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多发、低程度分化、血清CEA大于25μg/L、血清CA19-9大于182U/ml、手术切除组织边缘肿瘤细胞阳性、淋巴结转移和姑息性手术是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CC患者预后差,很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根治性切除肿瘤的机会,即使获得肿瘤切除而根治的患者仍存在很多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需认真研究这些因素,而给予相应的处理。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姑息性治疗 根治性切除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