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于鼻腔及鼻窦的腺癌(SNS-ITAC)是一种发生于鼻腔、鼻窦内的恶性腺样肿瘤,局部侵袭性较强,常累及筛窦、鼻腔及上颌窦。本文报道2例原发性SNS-ITAC,镜下观察2例患者肿瘤组织学形态均呈乳头状生长,部分呈小管-腺管样生长,肿瘤细胞核呈长杆状,假复层或复层排列,胞质嗜酸性,可见少量杯状细胞,细胞轻度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具有腺癌相似的分化和细胞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X-2、CK20、CK7、Villin阳性,SATB2少数细胞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30%,均符合SNS-ITAC。原发性SNS-ITAC是一种罕见肿瘤,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依据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阴道腺癌(PVAIT)的临床诊治要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2例PVAI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回顾分析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早期病变,病灶局限,结合病理特征及影像学检查排除转移性癌,明确诊断为PVAIT。2例PVAIT患者中,1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同步放化疗,目前已随访43个月无复发;1例患者化疗后9个月肿瘤复发,复发后未规范治疗,发病48个月进展至Ⅳ期。结论PVAIT临床罕见,需依靠病理及影像学检查与肠道转移性腺癌鉴别。治疗上应注重个体化,早期、病灶局限者首选手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术后早期内营养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40例胰腺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术后营养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基础护理方法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d时的胃肠功能情况、营养学指标变化、免疫功能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7d的胃肠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营养支持7d时的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相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营养支持7d的CD4+、CD4+/CD8+、IgA、IgG,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胰腺癌患者术后早期采用内营养可改善患者的体液免疫情况和营养学指标,增加体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营养素平衡全面,安全价廉,合理方便,有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胰腺癌 术后 早期肠内营养 护理 免疫 生活质量
  • 作者: 张云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楚雄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云南 楚雄675000
  • 简介:目的:对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对结直肠腺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签法指导下,将选取研究患者分组,即:对照组、实验组,调查发现,2组患者均确诊为:结直肠腺癌,且均为同一时间阶段收入,即: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样本数总计100;在二次研究性诊断时,将多层螺旋CT技术为对照组提供,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技术为实验组提供,各组收纳50例,对比2组诊断准确率(直肠癌、升结肠癌、降结肠癌、横结肠癌)。结果:关于结直肠腺癌诊断准确率,对实验组进行评测,数据(94.00%,47/50)和对照组(64.00%,32/50)比较,实验组居更高水平,P<0.05。结论:临床诊断过程中,在提高准确率,保障结直肠腺癌患者生命安全方面,相较多层螺旋CT技术,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技术效果更佳,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肠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结直肠腺癌患者;诊断符合率
  • 简介:摘要伴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合并绒毛膜癌成分并肝转移病例比较罕见。患者为65岁女性。胃癌根治标本,胃肿瘤呈腺管状、乳头状结构,细胞质透明,诊断为伴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在淋巴结转移灶和肝转移灶中出现了绒毛膜癌成分。免疫组织化学不同程度表达SALL4、Glypican3、甲胎蛋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DX2、CD10等抗体。二代测序提示TP53突变、MYC扩增等改变。此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对术前化疗不敏感。患者术后12个月死亡。

  • 标签:
  • 简介:摘要伴母细胞分化的腺癌是近年来报道的消化系统较为少见的腺癌亚型,因其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和预后特征,逐渐引起重视。相对于普通型腺癌,伴母细胞分化的腺癌更易出现远处转移、患者生存期短,应避免将其与高分化腺癌相混淆。研究认为,伴母细胞分化的腺癌在发病机制上与肝样腺癌具有相似性,二者同属于甲胎蛋白产生性腺癌。伴母细胞分化的腺癌最常见于胃,胃外病例报道罕见。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胰腺的伴母细胞分化的腺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后内营养效果与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的98例胰腺癌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肠道营养组。对照组采用外营养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而肠道营养组则进行了内营养及相应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疗效、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介入治疗前后,病人的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果:内营养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恢复率明显提高(P

  • 标签: 胰腺癌 肠内营养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ETV6基因重排鼻腔鼻窦低度恶性非腺癌非常罕见,是一种原发于鼻腔鼻窦的低度恶性上皮源性肿瘤。本病发病年龄广泛,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临床易漏诊或误诊为鼻息肉。本文报道1例64岁男性ETV6基因重排鼻腔鼻窦低度恶性非腺癌,临床表现为鼻出血,鼻内镜示中鼻道新生物,镜下形态温和,肿瘤细胞呈密集背靠背腺管状及筛状、局部乳头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GCDFP15、SOX10、细胞角蛋白7均阳性,荧光原位杂交示ETV6基因重排阳性,术后随访9个月无复发,示惰性生物学行为。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诊断的12例GAED,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HER2基因检测的方法,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以同期诊断的343例普通型胃腺癌作为对照组,比较二者之间的临床病理差异。结果12例GAED男10例,女2例;年龄59~75岁(中位年龄66.5岁)。临床表现腹痛、黑便伴呕血。大体检查:9例为溃疡型肿物,3例为隆起型肿物,肿瘤最大径1.5~9.5 cm(中位最大径6.0 cm)。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成管状、乳头状、筛状或腺样结构,细胞呈立方或柱状,胞界相对清晰,具有特征性的丰富透明或略嗜酸性胞质。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SALL4(12/12)、Glypican-3(9/12)、甲胎蛋白(5/12)、CDX2(8/12)、CD10(3/12)、p53(10/12)、HER2(2/12,3+),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HER2基因扩增(2/12)。与普通型胃腺癌相比,GAED具有更高脉管侵犯及肿瘤进展率(P<0.05),而在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pT分期、pN分期及pM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ED属于罕见的特殊类型胃腺癌,病理学上同时具有胚胎性分化和型分化两种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上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需要与普通型胃腺癌相区别。

  • 标签: 胃肿瘤 腺癌 诊断,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后早期内营养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抽取我院84例胰腺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时间在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给予外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42例)给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在营养学的相关指标、免疫功能相关指标以及胃肠功能的情况上,研究组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胰腺癌患者进行术后早期内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临床推广有意义。

  • 标签: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 胰腺癌 应用效果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胰腺癌手术患者采用内营养个案全程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进行胰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作为观察对象,在患者入院时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个案组各32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管理,个案组术后基于常规护理措施接受营养师全程内营养个案管理。结果:两两种患者在接受护理3周后,个案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提升,组件数据对比P

  • 标签: 胰腺癌 手术 肠内营养 全程管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后早期内营养治疗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方法:选择60例胰腺癌术后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基础上联合早期内营养治疗护理,比较两组营养指标、不良情况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前无差异,护理后观察组血红蛋白、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指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 治疗护理 胰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阶梯护理决策辅助内营养干预对胰腺癌患者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来我科进行治疗的58例胰腺癌病人纳入样本,随机分为2组,基础组病人住院期间开展一般流程护理,创新组实施阶梯护理决策+内营养干预辅助护理模式,观察病人干预后效果。结果:在营养状态恢复指标方面,创新组各项指标较基础组康复更优,有一定差异(P<0.05)。创新组与基础组的护理后并发症记录统计分别为10.34%、41.37%,创新组数据大幅下降,且创新组营养剂弃除率6.89%较基础组34.48%降低,数据差异比较显著(P

  • 标签: 阶梯护理决策 肠内营养干预 胰腺癌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胰腺癌病人实施阶梯护理联合内营养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82例胰腺癌患者并分为两组,参考组采用内营养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阶梯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及总蛋白指标水平均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对胰腺癌患者采用阶梯护理联合内营养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营养水平,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胰腺癌 阶梯护理 肠内营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The Ottawa Decision Sopport Frame-work,ODSF)的阶段性内营养健康教育对胰腺癌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胰腺癌术后管饲患者3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ODSF框架的阶段性内营养健康教育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弃去营养制剂比例9.8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P < 0.05);观察组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29±0.10)d、(1.81±0.20)d、(2.52±0.36)d、(17.11±5.2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3±0.15)d、(2.04±0.23)d、(2.98±0.40)d、(19.43±6.69)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6、9.33、10.57、3.36,均P < 0.05);术后2周,观察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分别为(119.27±16.23)g/L、(37.52±5.63)g/L、(124.19±13.8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2.90±15.35)g/L、(35.68±4.66)g/L、(101.73±12.37)mg/L,三酰甘油(TG)水平(1.65±0.41)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55)mmol/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3.13、14.85、3.78,均P < 0.05)。结论基于ODSF框架的阶段性内营养健康教育在胰腺癌术后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荐。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健康教育 肠道营养 营养支持 胰腺切除术 胰腺肿瘤 康复护理 临床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7例胰腺癌行“隔离式胰引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均顺利行隔离式胰引吻,其中胰管内引流5例,胰管外引流2例;术后生化瘘4例(外引流1例)、B级胰瘘2例(外引流1例)、C级胰瘘1例,B级胰瘘经过充分腹腔引流及冲洗引流后好转,C级胰瘘患者术后第11天因腹腔出血接受二次手术治疗。2例胰管外引流病例支撑管分别在术后1和1.5个月拔除。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本研究显示“隔离式胰引吻”式胰吻合技术操作相对安全简单,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时的补救手术,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胰吻合方式来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内营养在胰腺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2例胰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常规护理+早期内营养。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效果。结果  术后14d,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  在胰腺癌术后,早期内营养效果显著,推荐。

  • 标签: 术后早期营养 胰腺癌 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