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胃癌手术病例72例作为观察对象,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特征肿瘤大小(按最大直径计算)、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总结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关系。结果72例胃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合计12例,转移率16.7%。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关系密切(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关系密切,临床医生可以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寻找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
简介:目的研究和探讨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胃癌手术病例72例作为观察对象,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特征肿瘤大小(按最大直径计算)、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总结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关系。结果72例胃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合计12例,转移率16.7%。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关系密切(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关系密切,临床医生可以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寻找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
简介:目的总结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淋巴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本院数据库资料齐全的570例根治性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T分期患者间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的差异。结果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之间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大小是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570例远端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2.8%,其中T_1期为18%,T_2期为39.7%,T_3期为76.0%,T_4期为80.1%,进展期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为78.1%,不同T分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全组患者淋巴结总体转移度15.8%,其中T_1期为2.2%,T_2期为6.4%,T_3期为26.7%,T_4期为37.7%,进展期淋巴结转移度为26.9%,不同T分期患者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转移特点不同,随T分期增高,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增高。根据T分期不同,一定程度上可指导合理的淋巴清扫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或者多样性的不同对乳腺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浸润程度是否有影响。方法根据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选取2017年3~10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就诊、经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癌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37~74岁,分为高度浸润(TIL-H)组25例、中度浸润(TIL-M)组34例、低度浸润(TIL-L)组21例。通过Meta 16S DNA测序,对肠道菌群的DNA进行分析,比较这3组间肠道菌群丰度或者多样性的差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χ²检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采用β多样性分析。结果TIL-H组、TIL-M组和TIL-L组分别有3 174,2 996和2 877种不同的运算分类单位(OUT),3组乳腺癌患者(TIL-L、TIL-M、TIL-H)肠道菌群在加权和未加权的3组间β多样性分析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加权,P<0.01;未加权,P<0.01),且在TIL-L与TIL-H组间比较时差异最大(P<0.01)。结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浸润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头颈癌中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 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 TIICs)亚群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去卷积算法(CIBERSORT)分析504例头颈癌组织和42例正常组织浸润免疫细胞类型及评估22个免疫细胞亚群的比例,Corrplot R包评价不同亚群免疫细胞间的关系,Survival R包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用Wilcox检验分析TIICs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CIBERSORT分析显示,头颈癌组织中共有22种TIICs,其中幼稚B细胞、单核细胞和M0型巨噬细胞在肿瘤组织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显著差异;Wilcox检验分析显示,M1型巨噬细胞、卵泡辅助T细胞和静息记忆性CD4+T细胞与患者年龄有关,巨噬细胞和静息NK细胞与患者性别有关,幼稚B细胞、CD8+T 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和M0型巨噬细胞的丰度与肿瘤病理分级有关,且I期和II期头颈癌患者静息肥大细胞水平较高;Kaplan-Meier分析显示,卵泡辅助T细胞与头颈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 呈正相关,而活化的树突状细胞与头颈癌的5年OS呈负相关。 结论 头颈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亚群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有关,可为临床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4例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关性。方法收集1988~2006年间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统计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90年代初期的5.3%,上升到2005-2006年的12.5%,发病高峰年龄为50-59岁,男女比率为21;肿瘤的好发部位为胃窦及幽门部;肉眼类型中Ⅱ型最多见;组织类型中高分化腺癌最多,其次为低分化腺癌,84例中粘膜内癌26例,均无淋巴结转移,黏膜下癌有58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5%,其中sm112.5%,sm238.5%,sm33.3%;肿瘤最大直径≤2cm者有34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3例(8.8%),超过2cm有50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10例(20%)。结论1)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黏膜下癌较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高。黏膜内癌无一例淋巴结转移,在黏膜下癌中,sm2和sm3较sm1淋巴结转移率高。2)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和肉眼所见有关;肿瘤最大直径>2cm者转移率高,Ⅱ型较Ⅰ型和Ⅲ型转移率高。3)在早期胃癌中,胃窦部与幽门部是好发部位,高分化腺癌的发病率较其他从组织类型高,却低分化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分化腺癌高。
简介:目的探讨整块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4例患者,采用直出绿激光及水刀行整块剜除术治疗膀胱肿瘤。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整剜除肿瘤,手术时间平均13mm。术中出血少,无膀胱穿孔,无闭孔神经反射,无膀胱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膀胱冲洗2-6h,导尿管保留48h,随访3个月至1年,肿瘤无复发。结论整块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的特点,并能保持肿瘤形态完整,有利于精确的病理学分期分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简介:目的: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并进行评价,同时统计分析病理类型、子宫大小及患者年龄对超声诊断准确率的影响。结果:20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无肌层浸润31例,浅肌层浸润134例,深肌层浸润44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判断有无深肌层浸润的准确率为77.51%。统计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子宫大小及患者年龄在确诊组与误诊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提供了一定参考。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子宫大小及患者年龄对超声判断内膜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无影响。
简介:摘要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癌肿距肛缘小于7cm称为低位直肠癌,低位直肠癌比约占60%-70%左右。由于直肠黏膜内几乎没有淋巴供应,因此局限于黏膜内的病变无淋巴结转移危险。治疗早期直肠癌(T1期)手术方式有可以通过经肛门内窥镜微创外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对于早期直肠癌患者因为没有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此可以通过局部切除的方式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与传统的直肠癌根治术手术相比,EMR、ESD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保存直肠正常解剖及功能的优点,并具有传统外科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目前已经作为早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化疗后出现肺内磨玻璃影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出现肺内浸润的鉴别诊断和临床处理思路。方法2020年2月13—28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的139例患者中,8例患者提示肺内新发浸润性病灶。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基线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扫描影像学资料,在Pubmed、Embase、CNKI等数据库中检索分析肿瘤患者肺部浸润相关文献。结果在139例行化疗前胸部CT检查的患者中,8例(5.8%)患者提示肺内新发浸润性病灶,其中5例(3.6%)以肺内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3例行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其中1例为老年男性,诊断为淋巴瘤,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强的松)化疗后,无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血常规示淋巴细胞减少,胸部CT示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否认COVID-19流行病学史,经核酸检测排除COVID-19,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结论在COVID-19疫情期间,肿瘤患者新发以磨玻璃影为主的肺内浸润时,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CT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适当放宽2019-nCoV核酸检测范围,考虑感染性疾病时应在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下,密切观察病情和胸部影像学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应用白光内镜联合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评估浅表胃癌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经胃镜病理确诊的浅表胃癌患者资料,将术前白光内镜及EUS资料完整,并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4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内镜医师对白光内镜判读结果的自信与否,将患者分为白光内镜确定组(47例)和白光内镜不确定组(37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估白光内镜及EUS对浅表胃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及对治疗决策的影响。结果白光内镜和EUS判断浅表胃癌浸润深度的总准确率分别为73.8%(62/84)和81.0%(68/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白光内镜确定组白光内镜判断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93.6%(44/47),高于白光内镜不确定组的48.7%(18/37)(χ2=21.656,P<0.001)。84例患者中20例(23.8%)被白光内镜高估浸润深度,其中8例(40.0%)经EUS修正诊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表面不规则(OR=5.076,95%CI:1.628~15.821,P=0.005)、病变边缘显著隆起(OR=3.831,95%CI:1.238~11.857,P=0.020)和病理类型是未分化型癌(OR=6.887,95%CI:1.882~25.204,P=0.004)是影响读图医师信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浅表胃癌,白光内镜确定病变浸润深度者,白光内镜诊断准确率高;白光内镜不确定浸润深度者,联合EUS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MRI对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5月在莱阳市妇幼保健院及莱阳中心医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30例患者,术前1周在莱阳中心医院进行1.5TMRI检查,并评估其浸润深度,结合手术病理,将MRI对癌肿浸润深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以及阴性预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对子宫内膜癌局限于子宫内膜、浸润浅肌层和浸润深肌层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5.0%、82.4%和88.9%;特异性分别为96.2%、84.6%和90.5%;准确性分别为93.3%、83.3%和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0%、87.5%和8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78.6%和95.0%。结论MRI可以较为准确的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术前MRI可作为子宫恶性肿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特征预测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在2021年组织学新分类中浸润性和浸润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GGN患者281例(304个病灶)。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前驱病变组(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129个、微浸润组(微浸润性腺癌)116个、浸润组(浸润性腺癌)59个。记录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及CT参数[形态、边界、分叶、毛刺、空泡征、支气管异常征、内部血管征、胸膜牵拉征、最长径、最短径、平扫CT值、增强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强化程度ΔCTA-N(CT值动脉期-CT值平扫)、ΔCTV-N(CT值静脉期-CT值平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χ²检验比较3组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GGN浸润性[前驱病变与浸润性病变(包括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及浸润程度(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对各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前驱病变组、微浸润组、浸润组之间年龄、pGGN形态、分叶、空泡征、支气管异常征、内部血管征、胸膜牵拉征、最长径、最短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泡征(OR=2.832,95%CI 1.363~5.887,P=0.005)、内部血管征(OR=3.021,95%CI 1.909~4.779,P<0.001)和平扫CT值(OR=1.003,95%CI 1.001~1.006,P=0.019)是pGGN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叶(OR=5.739,95%CI 2.735~12.042,P<0.001)、内部血管征(OR=1.968,95%CI 1.128~3.433,P=0.017)和平扫CT值(OR=1.004,95%CI 1.001~1.008,P=0.012)是pGGN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内部血管征区分pGGN前驱病变与浸润性病变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灵敏度为50.3%,特异度为89.8%;分叶区分pGGN微浸润性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的效能最高(AUC=0.702),灵敏度为61.0%,特异度为79.3%。结论CT特征预测肺pGGN在2021年组织学新分类中浸润性和浸润程度具有一定价值,内部血管征对pGGN浸润性的预测效能更高;分叶对pGGN浸润程度的预测效能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测量早期舌鳞癌浸润深度(DOI)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舌鳞癌100例,其中病理分期T1期48例、T2期52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平扫、DCE-MRI及对比增强T1WI(CE-T1WI)。由2名医师分别独立在横断面不同时相的DCE-MRI(注射对比剂后30、60、120 s)和CE-T1WI图像上测量DOI(MRI-DOI)。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DCE-MRI 30、60、120 s和CE-T1WI测量MRI-DOI与基于病理切片测量的DOI(病理-DOI)的差异,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RI-DOI和病理-DOI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RI-DOI诊断T1与T2期舌鳞癌的效能。结果2名医师基于DCE-MRI 30、60、120 s和CE-T1WI测量MRI-DOI的一致性良好,ICC分别为0.752、0.875、0.883、0.841,MRI-DOI分别为(8.35±3.52)、(6.88±2.41)、(7.52±2.65)和(8.60±3.39)mm,病理-DOI为(5.75±2.01)mm,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25,P<0.001);MRI-DOI均大于病理-DOI(P均<0.05)。基于DCE-MRI 30、60、120 s和CE-T1WI测量的MRI-DOI与病理-DOI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4、0.851、0.731、0.663,P均<0.001)。基于DCE-MRI 60 s测得MRI-DOI诊断T1与T2分期舌鳞癌的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95%CI 0.881~0.982),以6.0 mm为诊断阈值,诊断准确度为88.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2%和79.2%。结论DCE-MRI能有效用于测量早期舌鳞癌DOI,基于DCE-MRI 60 s测得的MRI-DOI与病理测量值相关性最佳,有助于术前准确评估早期舌鳞癌临床T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