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基于MRI平扫T2WI和增强T1WI的影像组学特征值,探讨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盆腔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影像资料114例(ⅠA期86例,ⅠB期28例),以4∶1的比例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ITK-SNAP软件分别在矢状面平扫T2WI图像及多期增强T1WI图像第二时相进行手动逐层勾画ROI,分别对T2WI和增强T1WI数据集进行影像组学特征值提取(https://github.com/Radiomics/pyradiomics),并对随机森林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http://scikit-learn.org/),采用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结果基于平扫T2WI图像特征值建立的RF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在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8,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3%、87.5%、93.3%,模型中重要性排名前3位的特征分别为形状平坦度(shape flatness,SF)、灰度级带矩阵区域方差(GLSZM zone variance,GLSZM-ZV)、灰度级长矩阵运行方差(GLRLM run variance,GLRLM-RV);基于增强T1WI图像建立的RF模型在测试集的AUC为0.818,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8%、100%、75.0%,模型中重要性排名前3位的特征分别为SF、灰度相关矩阵高灰度依赖程度(GLDM large dependence high gray level emphasis,GLDM-LDHGLE)、灰度共生矩阵相关性(GLCM correlation)。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的随机森林模型在预测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其中基于平扫T2WI图像建立模型较增强T1WI显示出更大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联合低剂量螺旋CT(LDCT)对恶性孤立性肺结节(MSPN)病理浸润的预测价值。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胸外科连续收治120例LDCT检出的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术前检测CTC、测量LDCT上肺结节实性成分占比(Cdmax/Td),以术后病理为诊断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C、CTC联合LDCT对MSPN病理浸润的预测价值,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CTC与MSPN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20例SPN中,恶性肺结节102例(85%),其中肺腺癌97例(81%);含浸润成分的MSPN[包括微浸润性腺癌(MIA)、浸润性腺癌(IAC)]CTC明显高于不含浸润成分的MSPN[原位腺癌(AIS)][10.65(9.05~12.70)比8.00(6.85~10.20) FU/3 ml,Z=-3.119,P<0.05];CTC、Cdmax/Td预测MSPN是否含浸润成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0、0.855;CTC联合Cdmax/Td预测MSPN是否含浸润成分的AUC大于Cdmax/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14比0.855,Z=2.243,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TC与肺腺癌LDCT肿瘤最大径(Td)、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7.118、14.474、4.368,P<0.05),与恶性结节脉管侵犯、胸膜侵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无相关(χ2=1.601、0.822、0.457,P>0.05)。结论CTC对MSPN病理浸润具有预测价值;CTC联合LDCT对MSPN病理浸润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纯影像预测;CTC与Td、淋巴结转移、术后TNM分期呈正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laddertumor,TURBT)联合膀胱灌注化疗及静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影像及病理均明确诊断为浸润性膀胱癌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20例,肿瘤直径1.8∽5.0cm,病理分级G211例,G39例,TNM分期T2a9例,T2b10例,T4a1例。采用TURBT切除肿瘤至膀胱壁外脂肪层,其中1例肿瘤侵犯前列腺者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切除范围至肿瘤基底部周围2cm正常膀胱黏膜。术后GC方案(吉西他滨+顺铂)静脉化疗,每三周为1个周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每周一次。每三个月复查膀胱镜评估肿瘤复发情况。结果20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5∽100min,围手术期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报告均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化疗后出现白细胞下降4例,恶心、食欲减退等胃肠道反应6例,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6个月复发1例,术后12个月复发1例,术后24个月复发1例。复发病例中T4a1例,T2b2例。术后6个月复发者死于肿瘤远处转移。结论TURBT联合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一定疗效,可作为保留膀胱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总结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12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单次TUR组)者63例和首次TUR及术后4~6周内ReTUR(ReTUR组)者59例。两组术后均接受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了解TUR后肿瘤残留及ReTUR对肿瘤病理分期的重新评估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5.3月,Re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R组(28.81%和53.97%,P〈0.05)。ReTUR组患者中,23例(38.98%)发现有残余肿瘤,11例(18.64%)在首次TUR时肿瘤分期被低估。在发现残余肿瘤的患者中,有16例(69.95%)在原发部位。结论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能有效发现首次TUR术后残余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海博刀行经尿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BT-ESD)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该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和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治疗的147例NMIBC患者。通过计算未整块切除、肿瘤复发等独立影响因素,评估影响手术疗效的可能因素。结果随访1年,所有病例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复发概率为6.80%(10/147)。无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有且仅有病理分级与术后复发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5)。进一步行Cox回归分析发现,病理分级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闭孔神经反射(P=0.003)、肿瘤直径(P=0.006)、手术时间(P=0.001)是肿瘤整块取出的独立影响因素;手术时间是尿管留置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1)。结论利用海博刀行BT-ESD治疗NMIB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仍需进行长期、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检验其相对于TURBT的优劣性差异。
简介:摘要该文探讨了多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评分系统的利弊,尤其在黑色素瘤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免疫治疗的日益兴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参数,不仅可以提示预后,还可以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故提出一种科学可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评判标准势在必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专用γ显像(BSGI)的肿瘤摄取半定量方法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临床病理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女性IDC患者,年龄30~76(53.2±13.1)岁。患者术前均行BSGI检查,通过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BSGI图像进行视觉评分。根据BSGI的阳性结果,将肿瘤与正常组织放射性比值(TNR)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阳性与阴性结果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多组病理亚型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Pearson积差相关性分析明确TNR与组织病理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4例IDC患者BSGI诊断为阳性75例,灵敏度为89.3%(75/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t=4.13,P<0.01)、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χ2=5.04 ,P=0.005)、病理组织学分级(F=11.05,P=0.034)、孕激素受体(PR)表达(χ2=3.12,P=0.041)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简称Ki-67)指数(χ2=16.20,P=0.008)的差异对TNR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的病理危险因素有肿瘤长径≥2 cm、腋窝淋巴结转移和PR阴性(OR=2.186、1.673、0.420,P=0.004、0.047、0.032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NR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较差(r=0.353,P=0.004);与Ki-67指数呈中度正相关(r=0.452 ,P=0.014);与PR Allred评分呈负相关(r=-0.364,P=0.026)。结论BSGI的高TNR与乳腺癌病理不良因素相关,TNR可作为乳腺癌预后评估的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经比较可知,两组研究对象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术后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综合护理干预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对于手术时间的缩短和术后复发率的降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0例胃癌组织标本,采用SABC法检测标本中CD44蛋白表达,应用Pearsonχ2检验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确定CD44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性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00例胃癌标本中,CD44蛋白呈阳性表达有59例。呈阴性表达41例。胃癌组织中CD44蛋白表达范围主要在细胞浆。胃癌组织中,CD4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和淋巴管浸润、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等有关(P<0.05)。结论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经尿道双波长激光整块汽化剜除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应用,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接诊收治的38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为探究主体,按照随机抽签法划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的治疗方案为传统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手术予以治疗,治疗组患者开展的治疗方案则为经尿道双波长激光整块汽化剜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手术失血量以及治疗总时长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数据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的作用。方法: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实验时间在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实验对象为我院接收的60例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入组病人30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别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及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将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等作为疗效和安全性的对比指标。结果:手术指标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相比,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更好,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智能控压装置联合铥激光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上述7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 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观察组采用智能控压装置联合铥激光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25.14±4.19min<37.18±3.57min,t=11.84)、术中出血量(249.01±11.44ml<336.65±12.87ml,t=25.57)、膀胱冲洗时间(20.36±1.15min<26.26±1.44min,t=6.48)、尿管留置时间(36.83±1.24h<40.56±1.67h,t=3.46)、住院时间(4.63±0.80d<5.92±1.06d,t=4.90)等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89%<31.58%,χ =6.73)及术后复发率(5.26%<28.95%,χ =7.52)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智能控压装置联合铥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也有助于降低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概率。
简介: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当今校园,诵读经典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能够熏陶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简介:摘要情感教学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情感互动,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中老师的每一个神情所传递的信息,这种情感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交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过去相关学者在情感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的教学策略。
简介:摘要珍视古诗文宝贵文化遗产,重视古诗文教学的研究,传承中华悠久的文化精髓,以古诗文的文化内涵滋养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并成为儿童的文化核心素养之一,让古诗文教学更深沉地润泽小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