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脊柱转移手术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脊柱转移手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7.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转移手术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围手术期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30例脊柱转移患者入院时间先后为标准,将其分为2组,分别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18例)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12例),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脊柱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11.1%)与对照组患者(33.3%)相比无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均能有效缓解脊柱转移患者的疼痛症状,患者手术安全性高,医护人员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优化选择手术类型。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转移瘤
  • 简介:“没救了吗?”不少恶性肿瘤患者被告知骨转移后,都认为病情发展到脊柱转移癌就意味着癌症到了晚期,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再进行治疗已没有多大意义。专家指出,这种观念已经过时,出现骨转移并非“死亡宣判”。

  • 标签: 骨转移瘤 死亡 恶性肿瘤患者 脊柱转移癌 病情发展 意味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癌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7年9月脊柱转移癌行射频消融术患者10例为观察对象,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10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疼痛症状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无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结论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促进术后康复的保障,可防止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脊柱转移癌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转移是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性病变,约占颅内肿瘤的20%-40%。脑转移中65%为多发病灶,容易诊断,而单发脑转移(solitarybrainmetastasis,SBM)占35%。单发脑转移的CT表现常不典型,缺乏特异性,特别是就诊前尚未发现原发肿瘤的患者,CT诊断很容易误诊。

  • 标签: 脑转移瘤 CT诊断 颅内恶性肿瘤 多发病灶 原发肿瘤 临床随诊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生存时间短,倍增时间快,且更早发生广泛转移,出现脑转移后更加缩短生存期,笔者观察治疗1例化疗结合中药,用中药吴茱萸做君药,以其温阳及引经报使作用,治疗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化疗 引经 脑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35例经过手术病理或者是随访证实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将其磁共振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病例一共有35例,总共侵犯了68个椎体,其中颈椎7个,胸椎32个,腰椎20个,骶椎9个,只有7例患者是侵犯单个椎体,61例都是多个椎体受到侵犯。结论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脊柱转移性肿瘤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放射治疗同步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49例NSCLC脑转移患者,分为放射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其中24例接受单纯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组)和25例接受放射治疗同步TMZ(综合治疗组),均予以全脑放疗,总剂量36-40Gy,每次1.8-2.0Gy,5次/周,对局部病灶推量至56-60Gy.综合治疗组患者于放疗第1天开始给予替莫唑胺75mg·m^-2口服治疗,直至放疗结束.观察两组颅内病灶客观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49例患者全部完成颅脑的放射治疗,25例综合治疗组患者全部完成同步替莫唑胺化疗.单纯放射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5.8%和76.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4.6和6.7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6.5和8.9个月.患者的毒副反应轻,均可耐受.结论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是治疗NSCLC脑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单纯放射治疗,安全性良好,患者可以较好地耐受联合治疗.

  • 标签: 脑转移瘤 非小细胞肺癌 全脑放疗 替莫唑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18F-FDGPETCT成像特征,提高骨巨细胞的分子影像诊断水准。方法回顾分析误诊为乳腺癌骨转移的侵袭性骨巨细胞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女患因左乳腺癌术后9年,左膝关节痛一个月,发现左腓骨肿物一周为主诉入院,行胫腓骨平片正侧位及18F-FDGPETCT检查。由于可见骨质破坏及FDG代谢增高改变,结合恶性肿瘤病史,误诊为乳腺癌术后单发骨转移。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左腓骨)富于破骨巨细胞肿瘤性病变,结合免疫组化,符合骨巨细胞(侵袭性骨巨细胞,易复发)。术后恢复良好并出院。结论骨巨细胞可分三级,其中二级为侵袭性骨巨细胞,具有一定侵袭性及代谢活性。特别当患者具有原发肿瘤病史时易误诊为骨转移。在临床上及影像学上应注意与原发骨肿瘤及肿瘤样变的鉴别。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误诊 18F-FDG PETCT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脊椎多发骨髓的X线、CT改变,分析期特征性的表现。方法选择脊椎多发性骨髓有X线、CT检查记录者。结果脊椎多发性骨髓出现骨质疏松、虫蚀状或穿凿状骨质破坏。结论典型骨质破坏结合临床能够做出诊断。

  • 标签: 骨髓瘤 X线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转移性肿瘤与多发性骨髓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对我院一例特殊白血病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最终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结论对于临床特征和骨髓形态学特征容易混淆的多发性骨髓和骨髓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要以骨髓形态为基础,综合免疫分型、骨髓病理、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再结合临床,综合进行诊断。

  • 标签: 骨髓转移性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病理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CT联合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全身骨显像阳性并同期行同部位CT检查且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资料,根据全身显像核素增浓灶的数目分为单发及多发(具有2个及其以上的病灶),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诊断为标准,分别对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这三种不同检查方式在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利用配对χ2(或校正χ2)检验比较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在单发及多发骨转移诊断中的正确诊断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利用统计学软件绘制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中的ROC曲线。结果:经病理或随访临床证实的212例患者纳入此研究,其中单发核素增浓灶患者91例,多发核素增浓灶患者121例。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相比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联合诊断单发及多发核素增浓灶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全身骨显像或CT,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信息。结论:CT联合全身骨显像可以为骨转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能有效提高骨转移、尤其是单发骨转移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CT 全身骨显像 骨转移瘤 诊断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消化道肿瘤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择于 2014年 2月至 2015年 3月于我院就医的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病患 82例,所有病患均通过血管造影检测,同时按照检测结果分为富血供组与乏血供组两个小组。各组病患为 41例,所以病患均采用介入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在介入治疗完成后则采取化疗手段,同时对比各组病患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计算介入治疗 6个月、 1年、 2年的生存率,并且展开组间对比。结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效果对比方面,富血供组的长期生存率要远远高于乏血供组,以上组间对比显著差异(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针对未经手术切除的消化道肿瘤肝转移或切除原发病灶后出现肝转移的病患,应当选择介入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治疗效果,延长病患生存期,存在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CT、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6例副节患者,所选病例病灶位置均在腹部肾上腺外、脊柱上,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CT、MRI诊断情况。结果①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肿瘤呈圆形、类圆形,16例患者肿瘤表面均可见纤维性包膜,2例包膜不完整,质地较硬,且可见囊变及坏死表现,12例大片出血;②CT表现10例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6例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延迟强化,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表现,腹膜后病例均可见囊变及坏死表现;③MRI表现平扫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表现,且均匀强化,病灶内见均点、条状流空血管影,增强后均匀、明显强化。结论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比较少见,诊断比较困难,CT、MRI表现均具有一定特性,增强扫描可进一步反映体结构,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腹部肾上腺 脊柱 副节瘤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转移再次放疗与替莫唑胺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转移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之中35例患者,对照组予以单纯放疗方法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患者予以替莫唑胺,将2组患者的自然资料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组CR、PR、SD、PD分别为3例、25例、5例、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CR、PR、SD、PD分别为1例、18例、10例、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4.3%。在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对照组与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451,P=0.0220)。结论由此可见,脑转移再次放疗与替莫唑胺化疗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临床可将其作为理想治疗方案积极推广使用。

  • 标签: 替莫唑胺 脑转移瘤 再次放疗 化疗
  • 简介:目的评价核磁共振成像(MRI)在早期鉴别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与转移性椎体骨折(MVCF)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OVCF和22例MVCF患者骨折早期(≤2月)的MRI资料,观察记录MRI资料中出现椎旁软组织肿块、出现其他椎体转移灶、椎体后缘皮质后凸、椎弓根累及、出现硬膜外肿块、骨折椎体存留正常骨髓信号、椎体后部骨碎块后移、伴随多处椎体骨折这8种征象,所得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VCF的MRI征象多骨折椎体后缘皮质后凸、椎弓根受累及、出现硬膜外肿块、出现椎旁软组织肿块及出现其他椎体转移灶;OVCF的MRI征象中多有骨折椎体存留正常骨髓信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椎体后部骨碎块的后移及伴随多处椎体骨折两种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影像技术有助于早期鉴别OVCF与MVCF,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骨转移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60例骨转移患者给予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89Sr治疗结束后患者随访1年,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结果60例患者经89Sr治疗后,23例患者显效,29例患者有效,8例患者无效,显效患者与无效患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89Sr内照射治疗用于骨转移患者临床疗效较好,止痛效果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放射性核素89Sr 骨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采用放射治疗联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度本院7例先后做过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骨转移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联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率可高达85.71%,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且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要高于治疗前,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采用放射治疗联合介入治疗的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 放射治疗 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1病例资料病人,男性,41岁。因头晕、头痛伴左下肢间断抽搐2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左下肢肌力Ⅳ级,其余肢体肌力正常。头颅CT(外院)示:右顶叶见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最大2.0cm×1.5cm,密度不均匀,周围见明显的低密度水肿区,右侧侧脑室后角轻度受压,中线结构居中。

  • 标签: 颅内血吸虫病 影像学表现 误诊 转移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