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转移患者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脊柱转移患者中,随机抽选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例数均为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椎体成形术,实验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术后,实验组在VAS评分方面小于对照组,在椎体前缘高度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在ODI评分方面,术后3d、术后30d、术后90d,实验组的O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骨水泥渗漏情况方面,实验组总发生率17.30%,对照组总发生率34.61%,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转移的治疗中,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其治疗效果显著,同时,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效果更优,能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情况的发生,改善患者机体功能障碍的情况,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骨水泥椎体成形术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的疗效。方法:研究人员在选择脊柱转移研究对象时,将时间范围规定为2020年6月-2022年8月,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例数时,将56例作为总例数,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分组方式时,将电脑随机法作为主要方式,28例为两组平均例数,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为两组患者需要接受的治疗方式,观察手术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各时间段的指标明显较优,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具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射频消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转移瘤
  • 作者: 罗国艺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1-16
  • 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广东省广州市  51006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转移病患术后接受快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病患共计60例,时间纳入段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随机电脑抽签分组处理,参照组执行常规护理模式,纳入30例,实验组执行快速康复护理,纳入30例,对两组不同干预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疼痛评估方面,实验组与参照组相互比较,前者干预后的疼痛评估水平较低,差异对比P<0.05;在临床护理满意度调查方面,实验组与参照组相互比较,前者临床护理满意度96.67%(29/30)更加突出,差异对比P<0.05。结论:脊柱转移护理干预中,运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可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减轻病患的术后疼痛感。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脊柱转移瘤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肺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肺转移病人共4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肺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相关肿瘤的原发位置主要为妇科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分布位置主要为左肺位置。肿瘤数目常见单发转移灶。结论:肺转移的原发位置较为多样,而妇科生殖系统、下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最为常见,且病人的病灶分布位置也主要集中于左肺。

  • 标签: 肺转移瘤 临床病理特点 肺部
  • 简介:摘要报道1例椎管内室管膜转移至心脏的病例。患者男,65岁。入院后发现右心房占位性病变,以“黏液”行肿块切除。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可见室管膜腔隙,肿瘤细胞立方形或多角形,细胞核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患者3年后再次入院,CT发现全身多处静脉内栓及骨质多发转移。行髂骨穿刺活检见大量血管周围假菊形团。两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核旁点状阳性,N-MYC基因未见扩增。患者第二次入院穿刺确诊后行化疗1个周期,出院后4个月死亡。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为提高骨转移的检出率,对骨转移放射和CT诊断的临床价值作进一步探究,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按接收诊治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比观察采用CT诊断的观察组与采用放射X线诊断的对照组的原发肿瘤及骨转移位置、骨转移检出率。结果:统计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诊断方法后,通过CT诊断的观察组骨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原发肿瘤中,以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最高,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CT诊断对骨转移的诊断检出率相比于放射诊断更高,在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于放射诊断,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准确可靠依据,有利于后期的对症治疗,应用价值良好,对此方法建议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放射诊断 CT诊断 骨转移瘤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肿瘤患者中约有60%存在骨转移转移灶中脊柱最为常见。骨转移是继肺部、肝脏后的恶性肿瘤多发转移灶,是由肿瘤原发部位经血液或淋巴系统向骨迁移而来,侵犯造成的脊椎及附件骨病变可能会引起病理性骨折,引发神经系统压迫从而造成严重的活动障碍和四肢麻痹,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威胁患者生存。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某医院收治的共52例脊柱转移癌患者,进行疼痛控制护理干预与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疼痛控制护理 转移癌患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论著胃肠道间质单发肝转移的MR影像特点。方法:将2022年覆盖范围内院内行胃肠道间质治疗的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对象,随机遴选12名单发肝转移的患者(n=12),对入组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肿瘤扩散加权成像中显示晕环与结节状高信号的构成比为83.33%(n=10),边缘清晰有包膜的构成比为100.00%(n=12),囊边与坏死的构成比为75.00%(n=9),出血的构成比为66.67%(n=12),多血供的构成比为83.33%(n=10),门静脉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与持续强化的构成比依次为75.00%(n=9)与33.33%(n=4),动脉期中度强化构成比为83.33%(n=10)。结论:胃肠道间质单发肝转移的磁共振征象特点明显,在用以判断患者疾病发展阶段与治疗方案的制定中意义明显。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肝转移 磁共振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脑转移是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但由于锥形线束CT(CBCT)等图像引导技术无法较好地实时显示颅内肿瘤体积、形状及周水肿变化,影响了自适应放疗的精准性,限制了大剂量低分次放疗在脑转移中的应用。磁共振(MR)图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对比度,且无额外辐射损伤,较CBCT具有明显优势。MR引导的自适应放疗可以实时影像跟踪治疗过程中颅内肿瘤解剖形变及位置变动,并据此进行在线剂量重建,从而保证肿瘤组织得到足量照射、减少周围重要危及器官受量,达到动态的精准放疗。本文就MR引导自适应放疗在脑转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转移,脑 放射疗法 自适应放射疗法 磁共振引导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脊柱转移癌在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时的影响。方法:在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期间,选取71例于我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治疗组(36例)和参照组(35例),分别采取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有差异,P

  • 标签: 微创手术 传统开放式手术 脊柱转移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均表观传播扩散MRI(mean apparent propagator-MRI, MAP-MRI)与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 DCE-MRI)在鉴别胶质母细胞(glioblastoma, GBM)与脑转移(brain metastases, BM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BM[异柠檬酸脱氢酶野生型(isocitrate dehydrogenase-wildtype, IDH-wt)]患者27例及经手术病理确诊或临床随访证实的BMs患者24例行常规MRI序列及扩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 DSI)与DCE-MRI检查,DSI经解析得到MAP-MRI的各参数图,DCE-MRI经西门子工作站处理后得到多个参数图。在各参数图上分别测量两组患者肿瘤实质区、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的参数值。为了最小化个体差异,将各参数值除以对侧正常脑组织的值,得到各参数的相对值。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性别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患者的年龄、MAP-MRI及DCE-MRI各参数值及其相对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以评估各参数值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GBM(IDH-wt)组与BMs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7和P=0.247)。GBM(IDH-wt)组患者肿瘤实质区的非高斯轴向(non-Gaussianity axial, NGAx)、非高斯垂直(non-Gaussianity vertical, NGRad)、返回轴概率(return to the axis probability, RTAP)、返回平面概率(return to the plane probability, RTPP)均高于BMs组,均方位移(mean square displacement, MSD)低于BM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M(IDH-wt)组患者周水肿区的相对转运常数(relative volume transfer constant, rKtrans)高于BMs,而相对渗出速率常数(relative the rate constant, rKep)低于BM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区RTPP与NGAx是鉴别GBM(IDH-wt)与BMs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较高的单一参数,AUC分别为0.985、0.937,敏感度分别为0.963、0.926,特异度分别为0.917、0.833。结论MAP-MRI与DCE-MRI在鉴别GBM(IDH-wt)与BMs时表现出了较好的诊断价值,且肿瘤实质区的RTPP与NGAx可作为较好的影像学标记。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脑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平均表观传播扩散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对肺癌脑转移的效果以及安全性,评价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进行研究,在该时段将我院中资料登记有效的肺癌脑转移患者50名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计算机随机分组,按要求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内设置25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对照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由医务人员单纯应用放射治疗方案,而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分析疗效。结果:在治疗完成后,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治疗ORR明显更高,实验组ORR为23(92.00%),对照组患者治疗ORR为18(72.00%),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显著(X =9.1645;P=0.0000)。而在治疗结果中发现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实验组患者的发生率为13(52.00%),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12(48.00%),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X =2.2620,P=0.2364)。结论: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对肺癌脑转移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同时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可接受的水平。

  • 标签: 脑转移瘤 同步替莫唑胺治疗 放射治疗 治疗方法 安全性分析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52岁,因“腰背部疼痛伴右腿下肢抽痛1周”入院。既往于2019年6月因“(左侧额颞岛叶)上皮样胶质母细胞”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侧额颞岛叶)上皮样胶质母细胞(IDH野生型 WHO Ⅳ级)。术后常规行放疗及长期化疗。

  • 标签:
  • 作者: 蓝东媚 黄小准 冉义洪 徐林 陈栋 殷鑫 车旭 赵建军 毕新宇 王树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汕头 51504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肝胆外科,深圳 518116,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北京 100021,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深圳市胃肠肿瘤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肿瘤研究所,深圳 518036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探究结肠癌肝转移(CRLM)局部消融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以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22日。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比较微波消融(WMA)和射频消融(RFA)治疗CRLM的文献。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围手术期结局和生存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及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回顾性研究,总样本量648例,其中WMA组316例(48.8%),RFA组332例(51.2%)。荟萃分析结果显示,WMA组的局部复发率低于RF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MA组患者的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优于RF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P=0.04,HR=1.77,95%CI:1.04~3.02;2年:P=0.02,HR=1.60,95%CI:1.09~2.35)。结论对于CRLM的治疗,WMA在局部控制率和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RFA。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瘤 微波消融 射频消融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颅内转移(brain metastases)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5%, 转移灶主要出现在脑实质、硬脑膜、颅骨等部位,以脑实质转移最常见。其中颅内转移的常见来源是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结直肠癌及肾癌。尽管现如今的全脑放射治疗以及靶向治疗已经相当成熟,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仍是颅内转移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术切除不仅可以帮助明确颅内转移的来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这有利于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例如,肾细胞癌和黑色素对全脑放射治疗(WBRT)较为不敏感,而小细胞肺癌则相反。对于边界不清楚的转移,术中如果能够辨识转移边界,势必会降低完整切除转移的手术难度,同时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也会下降。荧光素钠辅助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术者判断肿瘤的边界问题,提高肿瘤的安全切除程度,本文就荧光素钠引导下的颅内转移切除的临床应用、应用效果、局限性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颅内转移瘤 荧光素钠 肿瘤边界 显影效果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了1例右肾透明细胞癌切除术后12年咬肌转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患者男,65岁,颈部CT表现为右侧咬肌团块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内见片状囊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颈部MRI表现为实性部分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ADC呈低信号。病理诊断:肾透明细胞癌咬肌转移

  • 标签: 咬肌 转移瘤 肾透明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