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超声诊断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5月到2021年4月间我新生儿科院收治的早产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早产儿均接受超声诊断及动态监测,回顾分析早产儿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并对其出血程度进行分级。结果:200例接受超声诊断的早产儿中,共检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119例,检出率为59.50%。其中,Ⅰ度患儿67例(占比56.30%)、Ⅱ度患儿37例(占比31.09%)、Ⅲ度患儿13例(占比10.92%)、Ⅱ度患儿2例(占比16.81%),以Ⅰ度和Ⅱ度患儿占比最多。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进行诊断,不仅可以定位出血位置,而且能够对其颅内出血量的变化进行监测,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s,PIVH)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不同程度的PIVH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PIVH的病因复杂多样,多数PIVH发生在生后第1天,预防PIVH依赖于母源性因素与非母源性因素(如环境因素、发育因素、机械因素等)的综合管理。影响PIVH的母源性因素包括产前体重指数、维生素D水平、绒毛膜羊膜炎、产前皮质激素、分娩方式及产前用药等,本文就影响PIVH的母源性因素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超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PIVH发生情况及相关临床指标,按是否发生PIVH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早产儿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结果304例超早产儿中共发生PIVH 101例(33.2%),其中重度(Ⅲ~Ⅳ级)PIVH 44例(14.5%)。出生体重<750 g超早产儿PIVH发生率为50.6%,重度PIVH发生率31.0%;胎龄<26周超早产儿PIVH发生率为51.4%,重度PIVH发生率27.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增加(OR=0.697,95%CI 0.543~0.895,P=0.005)是超早产儿PIVH的保护因素,生后第1周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增加(OR=1.121,95%CI 1.007~1.249,P=0.037)、生后第1周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OR=1.373,95%CI 1.040~1.812,P=0.025)是超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早产儿PIVH及重度PIVH发生率高,胎龄小、生后第1周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长、生后第1周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增加发生PIVH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室镜辅助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作者选择的10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8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样本选择完毕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由50例患者组成,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脑室镜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MMSE评分;预后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MMSE评分分别为:(7.80±2.37)分、(26.84±2.81)分优于对照组患者(13.65±2.67)分、(21.30±2.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整体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脑室镜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神经功能以及智力水平,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该研究旨在调查极早产儿的钠供应量、液体量及钠失衡与严重脑室内出血(IVH)之间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瑞典极早产儿研究(EXPRESS)队列,包含2004至2007年间出生的所有22~26周极早产儿,并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将严重IVH(3级或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患儿作为病例组,选择出生日期与病例组患儿最为接近且医院、性别、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的未患IVH早产儿作为对照组(n=70病例-对照配对)。结果与未患IVH的早产儿相比,严重IVH患儿的总钠供应和液体量更高[生后第2天的总钠供应量:Mean±SD,mmol/(kg·d):5.49 ± 2.53 vs.3.95 ± 1.91,P=0.009],此差异是由血液制品中的钠和液体所致。高血钠或血钠的大范围波动与严重IVH无关。结论输注含钠丰富的血液制品与极早产儿严重IVH存在关联,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相关性是由钠过量、液体潴留还是其他输血相关因素所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头正中位护理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脑室内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出生的80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扑克牌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非头正中位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头正中位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患儿临床结局、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实施头正中位护理干预可降低患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改善患儿临床结局,并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铁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对老年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选择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15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5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脑卒中量表对观察组进行划分,分为60例轻度损伤、95例中度损伤。按照患者rankin评分将患者分为133例预后良好及22例预后不良。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不同损伤、不同预后患者之间血清铁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铁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高于对照组,叶酸、维生素B12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股骨头内滋养动脉的分布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例带髋周血管的新鲜猪股骨头标本,制备成股骨头内滋养动脉铸型标本。肉眼及显微镜下观察股骨头骨内动脉的来源、数量、走行特点及分布情况,显微镜下测量股骨头内滋养动脉中最粗骺动脉主干起始点的外径。结果在猪股骨头内,动脉依其分支走行分布可分为骺动脉区、骺动脉网区和骺上动脉区共3个区。骺动脉起源于支持带动脉,其总数量为5~13(8.7±2.2)支;骺动脉区分为上骺动脉、下骺动脉、前骺动脉3组,分别为(3.2±1.4)、(3.2±1.3)、(2.3±0.8)支,各组中最粗支起始点外径分别为(0.43±0.16)、(0.50±0.08)、(0.34±0.12)mm。3组骺动脉沿皮质下走行,跨越骺板后直接吻合交通形成骺动脉网区。3组骺动脉及骺动脉网向上发出的呈辐射状分支组成骺上动脉区,分布于股骨头软骨下,近中央致密,近周边稀疏。结论在猪股骨头内,动脉根据其分支、走行及分布分为3个区,其中骺动脉区动脉的走行特点和口径大小为显微吻合提供了解剖学基础,骺动脉网的存在可能为股骨头整体供血理论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的效果。方法: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中抽选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20例,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例数为20例,接受常规分流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室周水肿改善时间、认知障碍改善时间、步态障碍改善时间、排尿障碍改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了解颅脑手术后脑室引流管患者采取全面护理对其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本次所施行的研究中纳入的研究对象为颅脑手术后脑室引流管患者,其纳入时间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共计48例。按照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为全面护理干预,每组各24例。对上述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GCS以及ADL评分可见,实验组均相比较对照组要高(P<0.05)。 结论:在颅脑手术后脑室引流管患者采取全面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情况,提升其自理能力,从而促进其术后康复。由此可见,该方法在颅脑手术后脑室引流管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