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西医常规基础上联合口服中药复方的中西医结合方案防治同期放化疗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TOM)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021年3月至10月四川省肿瘤医院100例鼻咽癌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常规组,每组50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Ⅲ级RTOM发生率,次要终点是RTOM严重程度、营养不良风险以及安全性。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常规组Ⅲ级RTOM发生率分别为18%和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07,P=0.003)。与中西医结合组相比,西医常规组的RTOM严重程度等级显著更高(OR=3.269,95%CI:1.627~6.567,P<0.001),且营养不良风险更高(OR=3.021,95%CI:1.786~5.109,P<0.001)。中西医结合组较西医常规组降低了放疗/化疗所致的口干发生率(48.97%和72.00%,χ2=5.493,P=0.019)、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2.24%和30.00%,χ2=4.668,P=0.031)。与中药复方相关轻/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8%(2/49),未观察到与其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与西医常规方案相比,中西医结合方案能更有效防治RTOM,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开展现状和已发表RCT研究的基本特征。方法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搜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注册的以“胃癌”为关键词的三期或四期RCT研究,记录其基本特征。搜索PubMed和Scopus数据库以确定计划在2016年6月前结束的RCT研究的最终发表状态。使用《医学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评估已发表RCT研究的报告充分性。根据存在的偏倚和(或)系统综述的引用情况,评估是否存在可避免的设计局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2项RCT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项升至2015年的30项)。干预措施为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RCT研究占比从2000—2004年的0升至2015—2019年的37.1%(36/97)。亚洲地区注册的RCT研究为191项,非亚洲地区为71项;非亚洲地区多中心RCT研究的比例高于亚洲地区[70.4%(50/71)比50.3%(96/191),χ²=8.527,P=0.003]。分析137项RCT研究的成果发表状态,81项(59.1%)已发表;其中65项(80.2%)判定为报告充分,63项(77.8%)判定为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结论靶向和免疫治疗相关RCT研究正在成为胃癌研究热点。目前亚洲地区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较少,已开展RCT研究的成果发表比例较低。已发表的RCT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报告不充分,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款干眼理疗仪治疗干眼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7—11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苏州九龙医院和江南大学附属医院3家符合条件的轻、中度干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滴0.1%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每次1滴,持续治疗4周[(28±5)d]。试验组使用干眼理疗仪1次/d,每次持续时间至少15 min,持续治疗4周[(28±5)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和4周对患者的眼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其有效性;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对患者的干眼主观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Ⅰ试验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进行评估后计算症征总积分,分析有效率。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构成比及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非劣效验证,设定非劣效界值为Δ=10%,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之差的95%可信区间下限大于-Δ(-10%),则推断试验组的疗效非劣于对照组。结果:共11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41例,女71例;每组各56例;112例中109例患者完成随访。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前右眼与左眼的主观症状总分(右眼:t=0.15,P=0.880;左眼:t=0.19,P=0.850)及症征总积分(右眼:t=0.20,P=0.840;左眼:t=0.43,P=0.6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症征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4.8%,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72.7%,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1例不良事件,试验组出现2例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眼理疗仪治疗干眼有效率达72.7%,非劣于0.1%玻璃酸钠滴眼液,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脓毒症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然而目前临床上针对发热的脓毒症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降温治疗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通过随机临床研究评估外部物理降温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标签、随机临床试验,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体温大于38.3℃成人脓毒症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控温组与对照组。控温组患者在入组4 h内将核心体温降至正常范围(36.5~37.5℃)并维持48 h,对照组行标准护理,不采用退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72 h-Δ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定义为入组时SOFA评分减去72 h SOFA评分)、总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其中控温组26例,对照组27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感染来源、入组时SOFA评分及体温等基线数据特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温组28 d病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8, 95% CI: 0.62~3.07, P=0.430)。控温组72 h-ΔSOF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均数差值为1.90(95% CI: 0.09~3.71, P=0.040)。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和28 d生存率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部物理降温不能显著降低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但能明显降低脓毒症患者72 h SOFA评分,改善患者器官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12岁青少年近视患者280例280眼,等效球镜度(SE)为-1.25~-6.0 D。试验前受试者均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0.01%阿托品组(142例142眼)和0.02%阿托品组(138例138眼),受试者于睡前用相应质量分数阿托品滴眼液点眼1滴,均将右眼研究资料纳入分析。分别于用药后第1、4、8和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电脑验光仪测定受试者用药前后SE以评估屈光度变化;采用IOLMaster测量受试者用药前后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采用问卷调查记录受试者用药后不适症状。结果0.01%阿托品组23例失访,0.02%阿托品组21例失访,随访完成率分别为83.8%和84.8%。用药1年内,SE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1年SE分别进展(-0.47±0.32)D和(-0.38±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矫正影响SE增加量的混杂因素,如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基线SE后,经重复测量数据的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析,2个组SE增加率分别为-0.039 D/月和-0.032 D/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交互作用=0.041)。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的眼轴长度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1年眼轴长度分别增加(0.37±0.20)mm和(0.30±0.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矫正影响眼轴长度增加量的混杂因素,如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线眼轴长度后,经重复测量数据的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析,2个组的眼轴长度增加率分别为0.031 mm/月和0.025 mm/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交互作用=0.032)。用药1~4周内,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分别有26.9%(32/119)和28.2%(33/117)受试者出现畏光症状;用药后2~4周,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均有7例受试者出现视近模糊,分别占5.9%(7/119)和6.0%(7/117);用药后1个月,0.01%阿托品组有1例出现局部药物变态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青少年连续局部应用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1年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0.02%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较0.01%阿托品好。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颈心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颈心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给予针刀整体松解术和针灸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VAS)、颈心综合征症状评分、比较两组腰椎生理曲度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颈心综合征症状评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腰椎生理曲度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颈心综合征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方案对肠道准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拟行结肠镜检查的2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以1∶1的比例分成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和单纯聚乙二醇组各120例,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患者服用580 μg利那洛肽+2 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单纯聚乙二醇组患者服用3 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比较两组患者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分、息肉或腺瘤检出率、进镜时间、退镜时间、首次排便间隔时间、排便次数、盲肠插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统计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共235例患者完成肠道准备并接受结肠镜检查。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BBPS评分、息肉或腺瘤检出率、进镜时间、退镜时间、盲肠插管成功率、排便次数与单纯聚乙二醇组比较[(7.3±1.1)分比(7.0±1.2)分、58.1%(68/117)比60.2%(71/118)、38.5%(45/117)比39.8%(47/118)、(4.2±1.9) min比(4.3±1.6) min、(5.9±2.7) min比(6.2±2.4) min、100.0%(117/117)比100.0%(118/118)、(5.3±2.3)次比(5.1±2.7)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聚乙二醇组[25.6%(30/117)比39.8%(47/118)],且患者满意度高于单纯聚乙二醇组[93.2%(109/117)比76.3%(90/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24、0.64,P=0.018、0.031)。结论与3 L聚乙二醇方案相比,580 μg利那洛肽联合2 L聚乙二醇方案能够取得同等的肠道准备效果,且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硫酸盐溶液(oral sulfate solution,OSS)与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电解质散用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疗效。方法全国9家中心纳入283例受试者随机应用OSS(143例)和PEG(140例)2 d分次方案进行肠道准备,进行了结肠镜检查并接受评估。主要研究终点为肠道准备成功率[独立评审中心评估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评分≥6分],次要研究终点包括BBPS总分和分肠段评分、研究者对肠道准备的满意度(5分制Likert量表评估),以及通过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满意度,采用Sharma量表评估患者耐受性并比较两组的依从性和安全性。结果OSS组和PEG组肠道准备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99.3%[校正后差异0.7%(95%CI:-5.3%~6.7%),非劣效检验,P<0.001]。OSS组BBP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PEG组(8.1分比7.7分,P<0.001),所有分肠段BBPS也高于PEG组(右半结肠:2.4分比2.3分,P=0.002;横结肠:2.8分比2.7分,P=0.018;左半结肠:2.8分比2.7分,P=0.007)。OSS组研究者Likert评分明显高于PEG组(2.6分比2.3分,P<0.001)。OSS组总体依从性和PEG相当,但第2次给药依从性显著高于PEG(90.9%比82.6%,P=0.039)。两组患者满意度、Sharma量表评分以及出现耐受性相关症状受试者比例未见明显差异。两组安全性相当,不良事件均为轻中度。结论OSS用于肠道准备效果和PEG相当,其具有较高的全肠段BBPS评分和研究者满意度,分次给药时患者依从性较PEG更好,耐受性和安全性与PEG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126例于2019年1月至6月初次来我院治疗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开展研究,利用随机分配法均匀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2HRZE/4HR化疗方案开展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痰涂片转阴率和肺部病灶吸收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60%,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χ2=12.70;P<0.05);研究组患者痰涂片转阴率、肺部病灶吸收率分别为95.23%、96.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31%、65.07%,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χ2=22.22、χ2=20.58;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在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应用中效果显著,痰涂片转阴率更高,有助于病灶吸收,有效减少化学药物对自身造成的伤害,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126例于2019年1月至6月初次来我院治疗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开展研究,利用随机分配法均匀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2HRZE/4HR化疗方案开展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痰涂片转阴率和肺部病灶吸收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60%,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χ2=12.70;P<0.05);研究组患者痰涂片转阴率、肺部病灶吸收率分别为95.23%、96.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31%、65.07%,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χ2=22.22、χ2=20.58;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在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应用中效果显著,痰涂片转阴率更高,有助于病灶吸收,有效减少化学药物对自身造成的伤害,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