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到那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但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7%。这就意味着“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目标提前实现。有学者预测,根据现有发展态势,2018—2020年之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50%,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未来国家发展的远景路线图: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简介: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区别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更加强调分科学习和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在理性视角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有利于推动精英化教育,促进社会的分层和分工更加合理,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本文拟从提高高等教育的开放度、建设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入学体系标准以及开展分层化等方面出发,讨论从理性视角下开展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讨论采用专项评估、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建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质量保障机制,根据社会用人需求,进行培养目标的分层控制,保障各类型各阶层的社会人才得到对应的高等教育培养,实现人尽其才的社会化用人制度,通过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简介:教育结构是教育体系的骨骼框架。新一轮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源自于高等教育普及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市群建设。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新一轮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空间,地方政府包括省级政府成为新一轮教育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跨区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是教育结构调整的突出特点,网络要素参与、实现各种教育结构之间互联互通是本轮教育结构调整的典型特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以"完善体系、提升水平、汇聚动力、培育动能"为基本思路,推进教育结构调整与教育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体系结构基本稳定、制度框架成熟定型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构建与21世纪教育强国相适应的更加开放、更加协调、更加成熟、更有质量的现代化教育,从而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