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使用羟氯喹的主要疾病谱,初步评价儿童使用该药物的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或出院后随访期间使用羟氯喹的52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药使用疾病谱,对其中持续使用羟氯喹超过3个月且随访超过6个月的患儿进行药物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收集人口学信息、诊断、羟氯喹使用初始剂量、持续使用时间、累积使用剂量、相关不良反应报告,眼科检查项目与结果等资料进行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其他病种间持续使用时间和累积使用剂量的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12年共计528例患儿使用羟氯喹,其中男156例、女372例,初次用药年龄为(10.5±3.2)岁。其中风湿性疾病514例(97.4%),肺间质病变5例(0.9%)和其他系统疾病9例(1.7%)。风湿性疾病中前3位依次为SLE(316/514,61.5%),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69/514,13.4%),幼年型皮肌炎(56/514,10.9%)。同期SLE诊断397例,羟氯喹使用比例最高(316/397, 79.6%),且逐年增多。肺间质病变包括4例SFTPC基因缺陷相关间质性肺病。528例使用羟氯喹的患儿中397例纳入药物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初始剂量为(4.2±1.0)mg/kg,持续使用时间为29.6(14.9,48.8)个月,最长者127个月,最大累积使用剂量为566.8 g。SLE患儿的持续使用时间(Z=-3.191,P=0.001)和累积使用剂量(Z=-5.355,P=0.001)均显著高于其他病种。所有随访患儿用药前均进行全面眼科检查,354例(89.2%)在本院眼科随访,其中65.5%(232/354)可达到每年1次及以上的定期随访。随访期间1例患儿在用药32.7个月时发生皮肤严重不良反应,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无羟氯喹相关视网膜病发生,5例自行停药。结论羟氯喹主要用于SLE为主的儿童风湿性疾病中。长期使用安全性好,严重不良反应少;用药及眼科随访依从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过对羟氯喹的药理学作用机制及安全性风险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翻阅查找。结果:患者在服用该药物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较多,其中又以女性患者居多,其中男女占比约为1∶4左右,并且其中患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5-64岁之间,其人员占比约为34%左右,而年龄在65岁之上的患者人数占比约为20%左右,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的患者人数占比为18%左右。结论:在临床治疗是也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主要是对神经系统、视觉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等。因而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用药时需注意嘱咐患者对使用说明书进行仔细阅读,并且将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告知,在用药前询问患者是否是否有药物过敏史以及心脏病史等。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风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硫酸羟氯喹进行治疗,分析不良反应。方法: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对常规组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硫酸羟氯喹进行治疗,分析不良反应。结果:常规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方案实施、症状消失为17.45±1.21、13.60±1.51d,实验组中症状消失、方案实施时间为14.50±1.68、8.51±2.30d,经比较,实验组效果相对较优(t=9.355、8.456,P均<0.001)。常规组风湿病患者中出现恶心、皮疹、头痛的发生率分别为6(15.0)、5(12.5)、3(7.5),实验组风湿病患者中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1(2.5)、2(5.0),其中t=4.653、3.975、2.643,p均<0.05。结论:在风湿病患者治疗中采用硫酸羟氯喹进行治疗,整体不良反应相对较低,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实践中硫酸羟氯喹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长期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的调查方法,设计调查问卷,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对风湿免疫科门诊或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入选明确诊断并持续服用羟氯喹超过3个月的风湿性疾病患者,详细记录羟氯喹的累积剂量及持续时间,同时记录其相关长期不良反应,并分析比较口服羟氯喹治疗超过3个月的患者用药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变化。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86例风湿免疫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SLE 505例(57.0%)、RA 210例(23.7%)、SS 80例(9.0%),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57例(6.4%)、系统性血管炎12例(1.4%)、MCTD 10例(1.1%)、炎性肌病7例(0.8%)及SSc 5例(0.6%)。在886例患者中181例(20.4%)发生过1种或1种以上不良反应,其中以皮肤黏膜(110例,12.4%)和眼部病变(71例,8.0%)最常见,其他不良反应依次涉及消化系统(27例,3.0%)、神经系统(19例,2.1%)、肌肉骨骼系统(10例,1.1%)及心血管系统(8例,0.9%),但仅有54例(6.1%)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其中24例患者因症状缓解再次加用羟氯喹。886例患者中140例(15.8%)在治疗过程中曾停用羟氯喹,除了因不良反应停药外,还有12例(1.4%)因病情缓解停药,74例(8.4%)患者为自行停药;按照服用羟氯喹的累积剂量分为3组,分别为<500 g、500~1 000 g、>1 000 g,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82,P=0.041),以>1000 g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37.1%)。本研究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实践中羟氯喹已经在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但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仅为6.1%,并与累积剂量有关,持续应用过程中应及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采取小剂量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羟氯喹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RA患者展开分析,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20年3月到2021年6月,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实验组(n=34,实施小剂量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羟氯喹治疗)和参照组(n=34,实施美洛昔康联合甲氨蝶呤、羟氯喹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DAS28指标显著低于参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采取小剂量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羟氯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羟氯喹联合来氟米特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效果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RA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4例)与常规组(43例)。研究组给予羟氯喹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常规组给予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脂水平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8-关节活动度评分(DAS28)、晨僵时间及类风湿因子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眼反应、皮肤反应、脱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6.81%)低于常规组(25.58%,P<0.05)。结论老年RA患者采用羟氯喹联合来氟米特治疗,能有效改善机体血脂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大剂量羟氯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均予以两组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B组添加大剂量羟氯喹治疗,并对比临床效果。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盐酸羟考酮的药理学及其在手术治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20例入组研究对象用乱数表法分成对照组(60例,地佐辛超前镇痛)与观察组(60例,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对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应激反应因子(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疼痛评分(VAS)、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诱导前、插管时、切片时、术毕、拔管时心率、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12h、24h、36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前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术后12h、术后24h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以超前镇痛形式应用于手术患者疼痛管理中,利于患者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术后应激反应抑制、术后疼痛改善,同时具有较高应用安全性。
简介:摘要:羟考酮是一种阿片u和κ双受体激动剂,在缓解围术期疼痛及晚期癌痛具有显著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羟考酮对机体免疫机制较轻,可以缓解再灌注的心肌损伤,有利于术后恢复。同时,羟考酮还适用于于消化内镜的麻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羟考酮用于胃癌手术全身麻醉诱导、维持与苏醒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羟考酮组(O组)和芬太尼组(F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3 mg/kg(O组)或芬太尼3 μg/kg(F组)、丙泊酚2 mg/kg与顺式阿曲库铵0.25 mg/kg行全身麻醉诱导。术中采用羟考酮(O组)或芬太尼(F组)、七氟醚与顺式阿曲库铵行全身麻醉维持。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切皮时(T4)、手术进行1 h(T5)、手术结束时(T6)、拔管后1 min(T7)、拔管后5 min(T8)的平均动脉压(MAP)和HR。测定T0、T2、T4、T5、T7各时点血糖(Glu)、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同时记录拔管时间和拔管后即刻、入麻醉后复苏室(PACU)后30 min VAS评分。观察诱导时呛咳发生率、拔管时躁动发生率及PACU期间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T0~T8各时点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2、T4、T5、T7各时点Glu、Cor、E及NE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的拔管时间及入PACU后30 min VAS评分明显小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比较,O组的诱导时呛咳发生率、拔管时躁动发生率及PACU期间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胃癌手术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抑制术中应激反应,提高苏醒期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羟考酮用于胃癌手术全身麻醉诱导、维持与苏醒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羟考酮组(O组)和芬太尼组(F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3 mg/kg(O组)或芬太尼3 μg/kg(F组)、丙泊酚2 mg/kg与顺式阿曲库铵0.25 mg/kg行全身麻醉诱导。术中采用羟考酮(O组)或芬太尼(F组)、七氟醚与顺式阿曲库铵行全身麻醉维持。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切皮时(T4)、手术进行1 h(T5)、手术结束时(T6)、拔管后1 min(T7)、拔管后5 min(T8)的平均动脉压(MAP)和HR。测定T0、T2、T4、T5、T7各时点血糖(Glu)、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同时记录拔管时间和拔管后即刻、入麻醉后复苏室(PACU)后30 min VAS评分。观察诱导时呛咳发生率、拔管时躁动发生率及PACU期间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T0~T8各时点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2、T4、T5、T7各时点Glu、Cor、E及NE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的拔管时间及入PACU后30 min VAS评分明显小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比较,O组的诱导时呛咳发生率、拔管时躁动发生率及PACU期间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胃癌手术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抑制术中应激反应,提高苏醒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