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护理标识卡在减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 。 方法: 在本院 2017 年 3 月至 2020 年 3 月收治的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抽取 20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100 例,对照组患者(不予以 护理标识卡),观察组患者(予以 护理标识卡)。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出现率、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 结论: 护理标识卡在减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明显,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出现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共计心内科住院120例患者,研究年限在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全部患者被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PDCA循环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护理质量得分显著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因分析法在心内科CCU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心内科CCU2020年期间发生的 23 起护理不良事件(218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使用根因分析法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另选取 2021年发生的 12 起护理不良事件(236 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根因分析法分析所有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对应的整改措施,比较整改前、整改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上报率。结果 实施根因分析前,218 例患者中发生护理不 良事件 23 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10.55%,上报 14 例,上报率为 60.87%;实施根因分析后,236 例患者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12 起,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5.08%,上报 11 例,上报率为 91.67%;经χ 2 检验,实施根因分析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根因分析前, 且上报率显著高于实施根因分析前,均有 P < 0.05。结论 应用根因分析法找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采取相关措施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上报率,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因素的预防护理对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于本院收治的 126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63)。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防护理措施,对比患者清醒情况、生命体征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恢复室留置时间、清醒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更短,生命体征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护理不仅可降低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还能有效缩短患者留置、清醒和气管插管拔出时间,尽快恢复患者生命体征。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静脉输液港植入的150例恶性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和恶性肿瘤类型等),以及静脉输液港植入相关资料(如置管位置和手术时间等),并统计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的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究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50例恶性肿瘤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16例发生静脉输液港植入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67%,其中局部感染5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药物外渗4例、导管堵塞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儿在年龄、肿瘤类型和血白蛋白水平上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白蛋白水平<35 g/L均是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发生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发生相关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偏小、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血白蛋白水平偏低,临床应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静脉输液港植入的150例恶性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和恶性肿瘤类型等),以及静脉输液港植入相关资料(如置管位置和手术时间等),并统计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的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究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50例恶性肿瘤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16例发生静脉输液港植入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67%,其中局部感染5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药物外渗4例、导管堵塞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儿在年龄、肿瘤类型和血白蛋白水平上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白蛋白水平<35 g/L均是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发生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发生相关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偏小、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血白蛋白水平偏低,临床应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静脉输液港植入的150例恶性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和恶性肿瘤类型等),以及静脉输液港植入相关资料(如置管位置和手术时间等),并统计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的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究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50例恶性肿瘤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16例发生静脉输液港植入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67%,其中局部感染5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药物外渗4例、导管堵塞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儿在年龄、肿瘤类型和血白蛋白水平上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白蛋白水平<35 g/L均是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发生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儿行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发生相关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偏小、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血白蛋白水平偏低,临床应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中重点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比两组中患者转运时间和不良事件出现率。结果 对照组转运时间长于观察组,组别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对照组中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组别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 在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时,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措施可显著缩短患者转运时间,降低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出现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与护士认知行为的相关性等相关情况。方法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意识和安全管理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使其认知行为得到有效改善,真正意义上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使护理不良事件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规避,消除不安全因素。结果在所有100例研究对象中,发现有3例不良事件发生,其发生率达到了3%,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发现,不同年龄阶段、护龄、职称和学历等相关因素影响下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评分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一些差异,(P<0.05),而不同护龄、职称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评分上也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据此,通过与之相对应的更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发现,近两年来所接收的心血管内科患者没有出现护理方面的任何问题而导致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也没有相对应的医患纠纷事件,护患关系更和谐良好,该方法意义重大。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指标,对护理质量的高低造成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要进一步提升护士的安全防范行为和认知行为,为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切实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它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护理的基础所在,对于促进医院各项工作正常推进,维护社会治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与护士认知行为的相关性等相关情况。方法: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意识和安全管理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使其认知行为得到有效改善,真正意义上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使护理不良事件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规避,消除不安全因素。结果:在所有 100例研究对象中,发现有 3例不良事件发生,其发生率达到了 3%,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发现,不同年龄阶段、护龄、职称和学历等相关因素影响下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评分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一些差异, (P<0. 05),而不同护龄、职称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评分上也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 05)。据此,通过与之相对应的更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发现,近两年来所接收的心血管内科患者没有出现护理方面的任何问题而导致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也没有相对应的医患纠纷事件,护患关系更和谐良好,该方法意义重大。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指标,对护理质量的高低造成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要进一步提升护士的安全防范行为和认知行为,为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切实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它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护理的基础所在,对于促进医院各项工作正常推进,维护社会治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与护士认知行为的相关性等相关情况。方法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意识和安全管理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使其认知行为得到有效改善,真正意义上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使护理不良事件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规避,消除不安全因素。结果在所有100例研究对象中,发现有3例不良事件发生,其发生率达到了3%,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发现,不同年龄阶段、护龄、职称和学历等相关因素影响下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评分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一些差异,(P<0.05),而不同护龄、职称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评分上也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据此,通过与之相对应的更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发现,近两年来所接收的心血管内科患者没有出现护理方面的任何问题而导致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也没有相对应的医患纠纷事件,护患关系更和谐良好,该方法意义重大。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指标,对护理质量的高低造成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要进一步提升护士的安全防范行为和认知行为,为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切实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它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护理的基础所在,对于促进医院各项工作正常推进,维护社会治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痴呆患者中,探究老年综合评估的具体内容、应用效果及在生活自理能力、护理不良事件方面的评价。方法:本次研究中,抽取患者86例,分为2组后,具体组别为:对照组、实验组,指导依据为:随机抽签法,且2组患者临床检查后发现,与“老年痴呆”诊断标准符合,其入院时间开始于2020年9月,结束于2022年4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将常规护理为对照组提供,老年综合评估为实验组提供,每组中收纳老年痴呆患者43例,就2组临床指标(MMSE评分、ADL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压疮、跌倒、坠床)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1)常规护理、老年综合评估后,老年痴呆患者对比数据差异明显,关于MMSE评分,ADL评分,对2组数据测定后,相较对照组,实验组居更高水平,P<0.05;(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中,实验组(4.65%,2/43)VS对照组(20.93%,9/43),数据表现更低,P<0.05。结论:老年综合评估,在临床上作用显著;不仅对其认知功能有较好改善,可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尽早恢复,而且能够有效预防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不良事件,降低发生率,其安全价值高,可推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体化延续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不良事件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并对比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血压值情况对比数据。结果:研究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和血压值变化情况均优于参考组,同时,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考组。且经数据软件分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