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器对机械通气患者主动吹气或咳嗽所致气道高峰压的泄压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7—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二区的15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通气回路连接呼吸训练器前后患者主动用力吹气、轻轻咳嗽、用力咳嗽对气道峰压的影响。结果机械通气呼吸回路连接呼吸训练器后,5例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深吸气末用力吹气、平静吸气末轻轻咳嗽、深吸气末用力咳嗽时的气道峰压分别从(30.0±4.5)、(31.4±5.0)和(34.9±5.0)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26.3±2.9)、(26.7±3.5)和(29.0±4.1)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10例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分别从(17.7±1.9)、(16.6±2.5)和(18.9±2.5)cmH2O变为(18.9±2.5)、(16.3±1.9)和(18.8±2.0)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呼吸训练器应用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回路中,可明显降低用力呼气和咳嗽所致的气道峰压,是机械通气患者预防气道高压的主动咳嗽辅助装置。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揿针联合ACBT(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23.03.1月-2024.03,1年内收治的9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45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观察组(45例,接受揿针联合ACBT(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常规消毒后将0.2mm×1.5mm皮内针(掀针型)埋入患侧足临泣、中渚、下关,并轻轻按揉,使之有轻度酸胀感。按揉足临泣、中渚时配合运动针法,令患者小幅度张口训练。每周治疗2次,每次留针24小时,共治疗6次。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CAT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65例,占72.22%;显效:17例,占18.47%;无效:8例,占8.88%。总有效率为90.69%。结论:揿针联合ACBT(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康复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应用本体觉训练和前庭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本体觉训练与前庭功能训练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实施本体觉训练和前庭功能训练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眩晕障碍量表(DHI-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本体觉训练与前庭功能训练干预应用于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中,可显著降低患者眩晕症状程度,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肺部手术患儿围手术期进行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后对其术后并发症及肺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科行肺部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儿童胸科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及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系统性呼吸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儿的肺部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喉间痰鸣音、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少、术后住院日短(P<0.05)。结论 肺部手术患儿进行围手术系统性呼吸功能训练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能促进肺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22年12月到2023年12月间开展本次对比实验。纳入实验样本均是我院收治的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共计100例),所有参与者进行双盲随机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纳入50例患者,将相关数据予以统计分析作为此次研究价值的参考依据。结果:观察组效果较为理想且可实施性能较高,考察各项指标评分均显优,较另一组(P<0.05)实验数据有价值体现。结论: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在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中的有效实施,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食道癌术后患者开展呼吸训练器+呼吸功能锻炼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食道癌术后患者58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选取时段:2024.01-2024.06,并将随机法作为分组依据,一组设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呼吸功能锻炼),一组设为观察组(呼吸训练器+呼吸功能锻炼),对比两组不同的干预价值。结果 肺功能指标,干预前两组对比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更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食道癌术后患者实施呼吸训练器+呼吸功能锻炼的价值显著,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功能强化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从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中,随机抽选7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呼吸功能强化训练联合心理护理,两组各35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的FEV1、FEV1/FVC、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中,联合应用呼吸功能强化训练与心理护理,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呼吸功能强化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23年4月至2024年5月之间收治的84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呼吸功能强化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FEV1、FVC、FEV1/FVC)以及不良情绪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FEV1、FVC、FEV1/FVC等呼吸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呼吸功能强化训练结合心理护理,能有效帮助患者缓解呼吸问题,降低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功能强化训练结合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在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22年6月到2024年8月期间收治到的38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信封法,将其分成两个干预小组。对照组19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19例接受呼吸功能强化训练+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肺功能、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进行评价,对比分析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心态更好,SAS评分和SDS评分更低(P<0.05);经护理,观察组FVC、FEV1、FEV1/FVC三项肺功能指标均强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都比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达100.00%,相比于对照组的68.42%更高(x =7.125,P<0.05)。结论: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呼吸功能强化训练+优质护理干预,会显著改善患者心态,强化患者肺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更加满意护理工作。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膀胱功能训练预防剖宫产术后尿路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剖宫产且留置导尿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被动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主动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路感染、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及排尿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较对照组短、首次排尿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腹肌锻炼联合提肛运动对剖宫产产妇留置导尿期间进行主动性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潴留,降低术后尿路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加用呼吸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的肺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训练后FEV1、FEV1/预计值以及FEV1/FVC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好转(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研究组训练后FEV1、FEV1/预计值以及FEV1/FVC改善更加明显(P<0.05)。训练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均明显的改善,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偏瘫患者的肺功能以及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早期唇肌功能训练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习惯性口呼吸儿童牙颌面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5~13岁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后接受唇肌功能训练的患儿106例(男性58例、女性48例),进行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的头影测量。根据训练强度分组,分为训练不足和训练达标两组,其中训练不足组共44例[男性21例,(8.06±2.18)岁;女性23例,(8.64±2.70)岁],训练达标组共62例[男性37例,(9.27±1.61)岁;女性25例,(9.06±1.20)岁];对于训练达标组,进一步根据治疗时间分为3~6个月(17例)、6~9个月(21例)和9个月以上(24例)3组,根据年龄分组分为5~9岁(29例)和10~13岁(33例)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唇肌功能训练治疗后,U1-SN从107.40°±6.64°减小至106.64°±6.08°(P=0.008),L1-MP从93.92°±6.68°减小至93.53°±5.97°(P=0.145)。按照训练强度分组,U1-SN(训练不足组1.37°±2.37°,训练达标组-2.27°±2.20°,P<0.001)和L1-MP(训练不足组1.19°±2.52°,训练达标组-1.50°±2.20°,P<0.001)的变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达标组上、下前牙内收显著,治疗前后U1-SN变化量为2.27°±2.20°(P<0.001)、L1-MP变化量为1.50°±2.20°(P<0.001)。所有纳入评价指标,包括U1-SN、L1-MP、OP-FH、SNA、SNB、ANB、MP-FH、后前面高比按照不同治疗总时长、年龄分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唇肌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改善上、下前牙前突,同时对下颌的生长发育方向也有一定的良性引导作用,但随访期内尚未观察到对上、下颌骨相对位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