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1945年11月,法国军事当局监管的柏林《信使报》刊登篇题为《奥尔珈·契诃娃的勋章》的简讯,报道说,斯大林元帅亲自授予第三帝国(译者按:指法西斯德国)著名影星奥尔珈·契诃娃勇敢勋章。与此同时,英国各家报刊也披露了这位女演员同俄国情报机关保持联系的消息,当时。上述报道的真伪没有得到完全证实,因而至今奥尔珈·契诃娃(1896—1980)的头上仍然罩有令人迷惑不解的光环。从事契诃夫专题研究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生善于臆造神话的奥尔珈·契诃娃是个喜欢铤而走险的女人。真是这样吗?女演员的堂弟弗拉基米尔·克尼贝尔最近撰写部家谱手稿,名为《俄罗斯史诗》,其中有关奥尔珈·契诃娃经历的叙述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作者引用前克格勃独家档案,女演员本人的回忆录《我的表与众不同》以及《家庭轶事》等材料,表述了对其堂姐离奇身世的看法。《星火》杂志准备刊登《俄罗斯史诗》中的些片断。各位读者可在“万尼亚舅舅”契诃夫研究会主办的《文学丛刊》第六期上读到奥尔珈·契诃娃故事的全文。

  • 标签: 希特勒 俄罗斯人 契诃夫 德国人 招待会 莫斯科
  • 简介:<正>苏联《涅瓦》杂志1988年第1期上,刊登了篇重新评价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书的文章,作者是列昂尼德·列兹尼柯夫。论者提出了些新的观点和看法,对于我们研究高尔基的思想和创作及艺术家不同于政治家的特点有定参考价值,现将主要内容译述如下。

  • 标签: 政治家 思想分歧 列宁 知识分子 高尔基 文化发展
  • 简介:隐喻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巴拉诺夫(А.Н.Баранов)在谈到关于对政治活动家进行隐喻刻画的问题时说,“你告诉我,你使用的是何种隐喻,而我会问你,你是谁……”[1]。隐喻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意思,而借助其他方法。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人名隐喻现象(антропонимическаяметафорика)。先验个体的个性及其专名构成了语言的个体领域,它是世界图景(картинамира)的主要部分,又是个特殊的坐标体系,我们经常参照它来评价其他个体的活动。通过与熟知的事物进行对比来评价新信息,或对旧信息进行再认识,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特点,阿鲁久诺娃(Н.Д.Арутюнова)指出,相似的直觉感“在人的实际思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隐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即在于此”[2]。通过研究大众传媒中的人名隐喻,可以看出由某社会生活领域内熟知主体组成的价值网络,在人民意识中是如何运作的。下面我们以彼得世(ПётрПервый,Пётр,ПётрВеликий)的名字为例来研究下现代俄罗斯政论话语中对个体价值进行描写和评价时专名隐喻(ономаст...

  • 标签: 中的彼得一世 价值思考 俄罗斯社会
  • 简介:<正>在法律事务中常常遇到未侦破的、“卡了壳的”案件。但这些案件并不总是注定该在故纸堆里积灰尘。有时,突如其来的事件、新的事实使它们得以恢复生机。于是,详细的考究又重新开始。这种情况不仅在刑事案件里可能发生,而且在重大文学事件中也可能出现。有些文学事件可以长久地、数十年如日地保守那隐藏在它自身中的秘密。但是,寻根究底的“探究者”出现了——于

  • 标签: 果戈理 俄罗斯帝国 科学院院士 文学 事件 喜剧
  • 简介:果戈理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乌克兰“乡村夜话”到俄罗斯“都市神话”的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显示了他本人生活轨迹的变化,也表现了资本主义文明在俄罗斯乡村与城市急徐悬殊的发展过程,暗示或明示出了俄罗斯国家在现代进程中的欠发达。最后,果戈理在基督教的救赎中找到了对俄国现代问题的解决途经。本文将通过对果戈理主要小说的梳理,追踪其创作的上述特质。

  • 标签: 果戈理 现代性叙事 乡村 城市 救赎
  • 简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俄罗斯诗歌由古典向现代转向的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史称“白银时代”。在整个“白银时代”的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些现代主义的思潮和流派,如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意象派,等等。这些思潮和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反传统的姿态出...

  • 标签: 俄罗斯 古典诗歌 “白银时代” 现代主义 未来主义 俄罗斯诗歌
  • 简介:《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3期刊登了张建华先生的文章《亚历山大二世和农奴制改革》,在肯定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历史功绩后,得出了如下结论:1861年的改革是项极其保守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与俄国农民及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扑灭革命烈火,走向绝对反动,死在革命者爆炸中。

  • 标签: 亚历山大二世 农奴制改革 俄罗斯 君主立宪 基层民主制度
  • 简介:评论家普遍认为,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布罗茨基传播最广、更受推崇的不是他的俄语诗歌,而是他的英语散文。作为布罗茨基唯单独成书的散文作品——《水印:魂系威尼斯》,可堪称“20世纪所有有关威尼斯的记述中最为优美而又经典的部书”,尤其拓展了布罗茨基俄罗斯域外散文写作的地理和时空。诗人用印象主义的散文讲述着他与威尼斯城的17年长恋,开启作家给自己心爱之城书写情书的旅行随笔模式。本文以解读布罗茨基情书的钥匙打开《水印:魂系威尼斯》的经典创作空间,呈现这封“匿名情书”所系的布罗茨基与威尼斯城的情之所起、痴迷、忠贞到所终的世爱恋,聆听和理解布罗茨基缘何倾情这座有着“时间之城”、“目光之城”、“水上之城”以及“命运之城”称谓的威尼斯城。

  • 标签: 《水印:魂系威尼斯》约瑟夫·布罗茨基 威尼斯城 情书
  • 简介:苏联的文化符号学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的渊源,都有共同的语言观和符号学观,谈及文化符号学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的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的反思和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学的开放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符号学发展的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 文化符号学 开放性
  • 简介:在俄语教学中,阅读课,不仅是学生获取俄语语言知识,了解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俄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尤其在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爆炸、信息化的今天,阅读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而如何使学生通过阅读课学会阅读,直是俄语阅读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俄语阅读教学多年,本文将从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就俄语阅读教学进行下探讨。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读,人人都会,但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正确理解、快速阅读的能力却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外文资料阅读)。这种能力需要培养,这也恰恰是我们今天俄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不是夕、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结果。我们的每堂阅读课都是这循序渐进过程中的部分,因此,每篇文章的阅读,我们要做到既要让学生从中掌握俄语语言(语法、词汇、修辞等)及国情(俄罗斯社会、历史、文化、习俗等)知识,又要让他们学习正确、快速的阅读方法(后者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阅读能力,阅...

  • 标签: 俄语阅读教学 谈俄语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俄罗斯诗歌史上有过三次发展高潮,第次高潮以普希金为代表,被后人誉为“黄金时代”;第二次高潮般指“白银时代”;最近次,“即第三次,当代研究家称之为‘诗歌时代’(B.B.科瑞诺夫),发生在上个世纪中叶,即六十年代,尽管这里所说的‘六十年代’诗歌按年历在五十年代初期便已显露”。显然,俄罗斯诗歌的第三次发展高潮与赫鲁晓夫掌权时的“解冻”不无关联。

  • 标签: 俄罗斯 行吟诗歌 生活体验 艺术风格 语言
  • 简介:大多数跟俄罗斯人有过接触的人都有这样个认识:同俄罗斯友人聊天时,他们表现出的对本国文学的熟悉程度和文学修养远远高出我们很多,也许只有真正搞俄罗斯文学的中国学者才可能跟他们聊得来。然而他们并不是专门搞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即便是普通人,他们的俄罗斯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知识也是很丰富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曾对此思考过,也曾试图寻找答案。有人说这是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长盛不衰的结果;也有人说这是他们的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几乎没有文盲的原因。这些都是事实。然而我们还会有这样的疑问:他们是如何使这优良传统得以长盛不衰的?他们对文学的特有的偏爱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下俄罗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授课情况,或许在这里我们才能发现答案的准确源头。俄罗斯中小学文学课程的授课情况文学的审美和教育功能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的,但是文学与教育应该处在什么契合点上才能相得益彰呢?在这方面俄罗斯的实践是很有成效的。他们在中小学中的基础教育阶段直加强文学课的教学,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把文学课作为主要课程来授课的。在俄罗斯中小学的课程表里,文学总是作为门单独的课程来安排,由语文...

  • 标签: 中小学文学 俄罗斯中小学 文学教学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和《人的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正>李晓明同学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授课老师与听课学生不协调”、有“感情上的隔阂”,这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认为,这问题的症结是教师未能把坚持“教学大纲”和兼顾学生的“欣赏情绪”有机地统起来,而这两个方面是可以结合好的。

  • 标签: 教学大纲 教师 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 欣赏
  • 简介:“对话”是巴赫金理论的个核心术语,其理论意义并不局限于小说,在很多戏剧作品中也有体现。本文以2011年度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目《克莱伯恩公园》为例,对其中所包含的剧本、时空、角色三个层面的“对话”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该剧所表现的当下美国种族问题的真相。

  • 标签: 对话性 剧本 时空 角色 种族主义
  • 简介:俄罗斯是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的民族,而这种传统的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代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大批堪称泰斗的流作家和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生从小熟谙的必读书目。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的位同样优秀的俄罗斯作家伊万·布宁,与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_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也比较坎坷的位。伊万·布宁在俄国内文学界的命运确可谓波三折。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布宁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席之地。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统文艺政策的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的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为种话语独霸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教育界的情形也大致相同,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

  • 标签: 中学文学 伊万·布宁作品 作品俄罗斯
  • 简介:<正>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1985年6月17日至22日在南京召开成立大会暨第届学术讨论会.该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大、北京师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南京大学、南京师大十所院校发起.成立大会暨第届学术讨论会由南京大学主办.来自全国80多所高等院校和出版部门的130余名代表和参加第届外国文学讲习班学习的100余名同志参加了大会.北京大学杨周翰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研究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学术讨论会 师院 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