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与物理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的效应比较。方法选择并纳入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第Ⅱ组(34例)行针灸治疗,第Ⅰ组(34例)行物理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1个月优良率、3个月优良率、6个月复发率、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VAS评分、Oswestry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1个月优良率相似,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第Ⅱ组3个月优良率明显高于第Ⅰ组,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第Ⅰ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swestry评分相似,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第Ⅱ组患者VAS评分、Oswestry评分明显优于第Ⅰ组,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与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的效果优于物理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下腰背疼痛功能障碍,且可预防复发,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右美托咪定(Dex)不同给药方式对下肢骨科术后镇痛效应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硬膜外镇痛。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M组吗啡5mg+0.2%罗哌卡因+生理盐水至100mL;D1组在手术结束前缓慢静注(10min)Dex0.8μg/kg,硬膜外配泵,吗啡2mg+0.2%罗哌卡因+生理盐水至100mL;D2组Dex0.8μg/kg+吗啡2mg+0.2%罗哌卡因+生理盐水至100mL;3组均为4mL/h的背景输入量。记录PCEA开始后6、12、24h的VAS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并观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硬膜外镇痛(PCEA)各时点3组的VAS评分和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MAP明显低于D2组、M组(P<0.05);D1组在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低于D2组、M组(P<0.05);D1组、D2组在24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Dex用于硬膜外配泵方式给药术后镇痛、镇静效果确切,可以减少吗啡用量,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较少。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麻醉复苏室 (PACU)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FMEA)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84例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数字标注法分成两组,在 PACU安全管理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试验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 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入室时、恢复室观察时、离室时 麻醉恢复期风险危险值( RP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麻醉复苏室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前瞻性评估风险,做好预防护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手术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的效果 。方法:我院眼科收治的94例青光眼手术患者均采用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接受医护一体化护理,对两组研究对象各项术后恢复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研究对象的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要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手术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术后康复速度,该措施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缩短,还能够降低患者的住院花费,有助于患者经济压力的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干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在本院接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患者,研究时间从2022年3月开始并且在2023年3月结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5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①观察组→手术当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6.52±0.84)d,对照组→手术当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6.73±0.71)d,上述指标比较:P>0.05.②观察组→术后第一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13.24±0.52)d,对照组→术后第一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8.81±1.13)d,上述指标比较:P<0.05。③观察组→术后第二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15.25±1.02)d,对照组→术后第二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9.91±0.87)d,上述指标比较:P<0.05。④观察组→术后第三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15.63±0.48)d,对照组组→术后第三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9.93±0.71)d,上述指标比较:P<0.05。⑤观察组→术后第四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16.16±1.18)d,对照组组→术后第四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10.23±0.89)d,上述指标比较:P<0.05。⑥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对照组=24.00%,上述结果显示:P<0.05。⑦观察组不适症状发生率=14.00%,对照组=56.00%,上述结果显示:P<0.05。⑧观察组满意率=96.00%,对照组满意率=76.00%,上述结果显示:P<0.05。结论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体位依从性以及对护士满意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特殊体位出现局部不适症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对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应用安全性。方法 先回顾性分析妇科患者资料,如年龄、病情等,依据合理性原则筛选研究对象,例数共400例,均诊断为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然后分组,分组方式为随机,200例实施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编为α2b组,200例实施ATP-红外生物效应治疗,编为ATP组,分析效果。结果 ATP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α2b组(p<0.05);ATP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α2b组(p<0.05)。结论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是一种先进、高效的医学治疗技术,对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干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在本院接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患者,研究时间从2022年3月开始并且在2023年3月结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5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①观察组→手术当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6.52±0.84)d,对照组→手术当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6.73±0.71)d,上述指标比较:P>0.05.②观察组→术后第一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13.24±0.52)d,对照组→术后第一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8.81±1.13)d,上述指标比较:P<0.05。③观察组→术后第二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15.25±1.02)d,对照组→术后第二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9.91±0.87)d,上述指标比较:P<0.05。④观察组→术后第三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15.63±0.48)d,对照组组→术后第三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9.93±0.71)d,上述指标比较:P<0.05。⑤观察组→术后第四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16.16±1.18)d,对照组组→术后第四天特殊体位持续时间=(10.23±0.89)d,上述指标比较:P<0.05。⑥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对照组=24.00%,上述结果显示:P<0.05。⑦观察组不适症状发生率=14.00%,对照组=56.00%,上述结果显示:P<0.05。⑧观察组满意率=96.00%,对照组满意率=76.00%,上述结果显示:P<0.05。结论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体位依从性以及对护士满意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特殊体位出现局部不适症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护理在膝关节退行性病变(K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TKA治疗的87名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病案号的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FMEA护理。比较两组在膝关节活动度、运动障碍及HSS评分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运动障碍程度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MEA护理能够改善接受TKA治疗的KOA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减轻其运动障碍,并提升其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