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思连康在预防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新生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预先服用思连康0.25g/次,每天3次;对照组组给予维生素C片。观察两组AAD发生率、两组AAD患儿在第1、4、7天大便次数和腹泻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AAD发生率为9.6%,低于对照组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观察组12例AAD患儿和对照组28例AAD患儿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AAD持续腹泻时间短于对照组(3.1±1.17)天vs(4.0±1.1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治疗第1、4、7天平均排便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均<0.05)。结论思连康可以减少新生儿AAD发生率,减轻新生儿AAD的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及临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国产16导脑电图仪描记80例足月HIE患儿生后1周内的EEG变化,并探讨其与患儿病情之间的关系。结果80例HIE患儿4例EEG正常(5%),76例EEG异常(95%),其中,轻度异常56例(70%),重度异常20例(25%),变化程度与HIE临床分型具有相关性。结论EEG可做为HIE急性期观察脑功能的敏感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判定病情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新生儿院内感染是当前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易感性和潜在隐患的特点,现对456例住院新生儿采取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生潜在隐患原因,为预防院内感染提供必要的防控措施结果20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医院感染率为4.38%,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脐部、消化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结论医院感染必须强化重点环节管理、综合监控、消除隐患、措施到位。坚持无菌技术原则,落实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手卫生及环境清洁卫生工作,控制外源性感染。规范运用抗生素,增加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缩短住院天数。
简介:摘要目的改良式脐带结扎方法在新生儿脐带结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结扎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式结扎法。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对第48小时残脐干燥情况,第72小时修剪残脐出血情况,第15-20天脐带小窝完全愈合情况、残脐血肿以及脐带扎断的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第48小时残脐干燥的例数,第72小时残脐出血的例数,第15-20天脐窝愈合以及残脐血肿例数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效果较好;而两组脐带扎断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脐带结扎方法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阐述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数字随机法则从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新生儿科档案内抽取80份,经统计可知其中40例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列为对照组;另40例预先接受不安全性因素分析后再接受护理干预,列为观察组。从腕带脱落、医院感染、药物配发失误、护患纠纷等四个维度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效果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0.5%;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7.5%。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X2=6.24)。结论新生儿属于特殊群体,理应受到特殊对待。建议在临床护理前进行必要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以便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病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66例诊断为HIE的新生儿发病相关因素、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羊水污染占53%、胎膜早破占44%、脐带绕颈占40%、母亲妊高征及糖尿病占30%、母贫血占11%。全部病例中CT检查161例有异常表现,阳性率占97%,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占64%,合并脑室出血占17%,羊水三度污染占55%,重度窒息占65%,分析颅内出血的发病因素,其中两种异常因素占62%,早产儿有75%存在脑室内出血。结论羊水污染是HIE发生的首要因素,脑室出血与羊水三度污染及重度窒息关系密切,早产儿易合并脑室出血。要加强围产期预防,对孕妇疾病、胎盘异常、脐带异常及分娩因素有异常,并出现临床症状的新生儿应常规检查头颅CT。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脐部护理法对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一2013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25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20例,分别使用0.5%碘伏和安尔碘护理新生儿脐部,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新生儿脐部潮红、渗血及分泌物炎症情况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0.5%碘伏,使用安尔碘消毒液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护理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降低了感染发生几率,提高了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分布,为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NCHD)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国家NCHD筛查项目数据库,描述0~100 m、600~700 m、900~1 100 m、1 400~1 600 m、1 900~2 100 m和2 200~2 500 m海拔地区26 766名新生儿SpO2的分布,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SpO2的差异。结果0~100 m、600~700 m、900~1 100 m、1 400~1 600 m、1 900~2 100 m和2 200~2 500 m海拔地区新生儿右手的SpO2分别为97.7%±1.4%、97.1%±1.1%、96.1%±1.3%、96.0%±1.7%、95.9%±1.7%和95.5%±2.4%,任意一足的均SpO2分别为97.7%±1.4%、96.9%±1.1%、96.3%±1.4%、96.0%±1.7%、95.6%±1.8%和95.2%±2.7%。不同海拔地区间新生儿的平均SpO2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右手:F=1 248.35,P<0.001;任意一足:F= 1 280.45,P<0.00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新生儿右手和任意一足的SpO2呈线性降低趋势(均P-trend<0.001)。结论随着海拔的升高,新生儿SpO2呈降低趋势,提示目前基于海平面地区SpO2的NCHD筛查阈值范围可能不适用于更高海拔地区的新生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12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鼻塞式CPAP给氧治疗,对照组采用头罩给氧,观察治疗后ih血气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