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lumbosacral hemivertebra,LSHV)行后路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长节段固定远端是否需要骨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8月接受后路HV切除长节段固定的成人LSHV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32.9±8.8)岁(范围21~44岁)。根据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分型:A型(术前CBD≤ 30 mm)15例,B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凹侧偏移)1例,C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凸侧偏移)16例。根据远端内固定模式分为骨盆固定(pelvic fixation,PF)组(PF组),即远端固定至髂骨或骶髂骨;非骨盆固定(non-pelvic fixation,NPF)组(NPF组),即远端固定至L5或S1。主要观察指标为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CBD改善,同时评估术后CBD分型的转变。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2.6)年(范围2~11年)。术前PF组和NPF组原发弯Cobb角分别为42.6°±13.5°和41.3°±10.9°,术后矫正至13.1°±5.4°和17.7°±5.8°,末次随访时13.4°±5.1°和18.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32.58,FNPF组=28.64,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9.3%±11.8%和57.6%±10.3%(t=2.14,P=0.012)。两组代偿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54.9°±14.8°和46.8°±13.6°,术后矫正至17.3°±9.6°和15.4°±8.4°,末次随访时18.5°±8.8°和17.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42.97,FNPF组=38.56,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8.4%±16.7%和67.2%±14.9%(t=0.17,P=0.849)。PF组患者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矫正率类似(69.3%±11.8% vs. 68.4%±16.7%,t=0.15,P=0.837),而NPF组患者代偿弯Cobb角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原发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14.9% vs. 57.6±10.3%,t=2.13,P=0.013)。PF组和NPF组CBD分别由术前(33.3±11.2)mm和(28.8±8.1)mm,术后矫正至(18.5±3.5)mm和(27.1±6.8)mm,而末次随访时CBD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FPF组=41.61,P< 0.001;FNPF组=0.38,P=0.896);术后和末次随访时PF组CBD均优于N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术后=3.23,P=0.002;t末次=2.94,P=0.008)。术后12例患者出现冠状面失代偿(12/32,37.5%),均为NPF组患者。两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0 vs. 50%,χ2=6.40,P=0.014)。PF组6例术前C型患者术后CBD均恢复正常(100%),而NFP组10例C型患者中4例(40%)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34)。结论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LSHV)行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术后具有较高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12/32,37.5%),注重原发弯与代偿弯矫正率的匹配度对重建冠状面平衡有重要意义,骨盆固定有助于C型患者重建冠状面平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还未实施综合护理的44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对照组,本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选择实施综合护理之后的44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对比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Bathel指数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VAS评分和Bathel指数分别为(5.83±0.71)分、(5.83±0.71)分、(62.52±3.72)分、(5.83±0.71)分、(3.03±0.49)分、(79.95±2.69)分,两组对比可以构成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应用价值极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予以围术期护理。结果:观察组NRS评分、OPI指数更,椎体高度更高,椎体压缩率及伤椎 Cobb角较对照组更低,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犬椎体内置入骨水泥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联合放疗后,局部椎体和脊髓组织的分布剂量和病理学改变。方法 实验动物分组:将16只比格犬分为2组: 空白对照组8只、 PMMA组8只。每只比格犬于术后对胸10椎体实施精确放疗,总剂量为50Gy。放疗后一个月处死试验犬,取椎体和脊髓,进行组织学的光镜和电镜观察,应用TUNEL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结果 HE染色观察到对照组骨陷窝内骨细胞大部分坏死,偶见正常细胞,空骨陷窝增多。PMMA组骨陷窝内骨细胞部分坏死,骨小梁纹理排列紊乱。透射电镜提示对照组可见大部分细胞完全崩解,细胞膜形态消失,细胞核及细胞器完全崩消失。PMMA组见细胞质疏松,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TUNEL结果显示对照组可见很多凋亡神经细胞,主要集中于脊髓灰质前角及白质。 PMMA组犬脊髓可见少量凋亡神经细胞。结论 犬椎体植入骨水泥PMMA后,对局部的射线形成了一定的遮挡和散射效应,椎体骨组织和脊髓组织的损伤较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 、ODI 评分,椎体前柱高度等指标。结果:患者VAS 评分由术前的(8.43±1.07)分降低至(2.67 ±0.47)分,ODI 评分由术前的(34.81±1.23)分降低至(15.25±1.34)分,伤椎前柱高度百分比由术前的(57.07±7.64)%改善为(78.51±4.17)%,Cobb角由术前的(21.5±2.78)°改善为(9.67±1.89)°。 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06——2022.05期间临床收诊的66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为研究主体,借用信封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即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33名。接受常规保守治疗者纳入常规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者纳入实验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Cobb角更低、椎体前缘高度更高,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通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手术时间短,止痛效果明显,对高龄患者全身干扰比较轻,安全性较高,术后早期下地恢复较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很短,建议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行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LBD)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通过PLIF和UBE-ULBD治疗的64例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手术术式的不同分为UBE组和PLIF组。UBE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9.8±6.8)岁;PLIF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69.3±6.3)岁。记录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引流量、是否输血、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手术成本情况。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 d、1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和术后6个月MRI下硬膜囊横截面积(DSCA)及Schizas标准分级。结果UBE组手术时间为(69.2±8.0)min,低于PLIF组的(139.0±15.3)min(P<0.05);UBE组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为(19.5±5.6)和(15.0±10.8)ml,低于PILF组的(212.4±34.1)和(169.6±43.8)ml(均P<0.05);UBE组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为(1.8±0.7)和(3.0±0.9)d,低于PLIF组的(4.5±1.4)和(7.1±1.7)d(均P<0.05);UBE组手术费用也低于PLIF组[人民币(1.84±0.10)万元比(3.39±0.24)万元,P<0.05],且UBE组无输血病例;UBE组2例发生硬膜囊破裂,PLIF组3例出现硬膜囊破裂、1例神经根损伤和1例感染。UBE组术后的腰疼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而PLIF组术后1 d腰疼VAS评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但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UBE组术后1 d腰疼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ODI优于PLIF组(均P<0.05),而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疼VAS评分和术后6个月和1年的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DSCA均较术前扩大(均P<0.05),PLIF组术后DSCA较UBE组更大(P<0.05);Schizas标准分级上,UBE组术后25例恢复至A级,5例至B级,PLIF组术后30例恢复至A级,4例恢复至B级,两组术后椎管狭窄程度均较术前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ULBD在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时能够实现全椎管减压,与PLIF相比,医源性创伤更小,是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8例,女32例;年龄为(60±9)岁。90例患者中,60例行经盆腔入路腹腔镜辅助ISR,30例行混合入路(经腹和经肛门)腹腔镜辅助ISR。观察指标:(1)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3)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术后3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3~5年每半年随访1次,术后5年后每年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性别(男、女)分别为34、26例和24、6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分别为(4.5±0.5)cm和(3.5±0.5)cm,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75,t=8.35,P<0.05)。(2)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分别为(187±9)min、50(20~200)mL、(3.4±0.7)cm和(256±12)min、100(20~200)mL、(2.6±0.7)cm;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9,Z=-2.48,t=4.67,P<0.05)。两者均无远切缘阳性患者。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造口还纳率分别为93.3%(56/60)和90.0%(27/30)。60例经盆腔入路患者中,3例因吻合口并发症未行造口还纳,1例未到造口还纳时间;30例混合入路患者中,2例因吻合口并发症未行造口还纳,1例未到造口还纳时间。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行造口还纳后1个月、3个月Wexner评分分别为15(12~17)分、12(10~14)分和16(14~18)分、14(12~16)分;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97,-5.49,P<0.05)。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行造口还纳后6个月Wexner评分分别为10(9~12)分和11(8~12)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9,P>0.05)。(3)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分别为16例和9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1,P>0.05);两种入路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肠梗阻、切口感染、尿潴留、盆腔感染、肺部感染、切口疝、乳糜瘘、腹盆腔脓肿分别为5、2、1、7、0、1、5、3、1、1、1例和6、3、2、2、2、1、2、3、1、1、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例患者可合并多种术后并发症。(4)随访情况。9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7(6~62)个月。60例经盆腔入路患者随访时间为27(8~62)个月;30例经混合入路患者随访时间为28(6~53)个月。60例经盆腔入路患者中,3例局部复发、4例肝转移、3例肺转移,均带瘤生存;30例混合入路患者中,1例局部复发、2例肝转移、1例肺转移,均带瘤生存;均无死亡患者。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7%和87.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9,P>0.05)。结论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行腹腔镜辅助ISR治疗低位直肠癌均安全、可行。与混合入路比较,经盆腔入路腹腔镜辅助ISR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更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Kamikawa吻合术与间置空肠双通道吻合术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国内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68例(长治医学院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63例、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5例)食管胃结合部和胃上部肿瘤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7例,女11例;年龄为62(39~78)岁。68例患者中,35例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Kamikawa吻合术设为Kamikawa组,33例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置空肠双通道吻合术设为双通道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chew-wun wu特殊症状量表评分、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术中情况。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近端胃切除联合D1+淋巴结清扫术。Kamikawa组和双通道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15±0.31)h、(89±11)mL和(4.21±0.11)h、(142±20)mL,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2.34,P<0.05);消化道重建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95±0.13)h、(30.4±2.4)枚和(1.69±0.76)h、(28.0±2.4)枚,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9,0.73,P>0.05)。(2)术后情况。Kamikawa组和双通道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03±0.12)d、(5.46±0.22)d、(13.00±0.50)d和(4.42±0.21)d、(9.97±0.76)d、(16.46±0.92)d,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0,-5.58,3.40,P<0.05);引流管放置(有、无)分别为32、3例和33、0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1级、2级、3级、4级)分别为31、0、4、0例和27、3、1、2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8,P<0.05);Kamikawa组和双通道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反流症状、吻合口瘘、胰瘘、肺部感染分别为4、2、0、0、0例和0、1、3、1、2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腹腔出血、淋巴瘘、胃瘫并发症。Kamikawa组4例围手术期发生吻合口狭窄患者中,2例经1次胃镜球囊扩张治疗后病情好转;2例经4次胃镜球囊扩张治疗后病情好转。(3)随访情况。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6、12个月。Kamikawa组和双通道组患者术后12个月chew-wun wu特殊症状量表评分分别为(16.8±0.7)分和(14.6±0.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5);发生≥Grade B级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为2例和1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吻合口狭窄。结论腹腔镜近端胃切除Kamikawa吻合术与间置空肠双通道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和胃上部肿瘤安全、可行,前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更短,术后生命质量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脐单孔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疗效及对免疫学指标、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20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孔组和三孔组,每组60例。单孔组采用经脐单孔法LC,三孔组采用经脐三孔法LC。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及镇痛药使用情况,手术指标,治疗前后的免疫学指标,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前IgG、IgA、IgM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gG、IgA、IgM水平显著降低;单孔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镇痛药使用率、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排便时间分别为(4.65±0.61)分、11.67%(7/60)、(2.52±0.47) d、(13.65±3.72) h、(11.64±3.25) h、(20.31±4.12) h,三孔组分别为(6.87±0.58)分、23.33%(14/60)、(4.58±0.37) d、(17.36±4.12) h、(15.47±4.12) h、(26.48±4.25) h,单孔组明显低于三孔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手术时间、腹壁美容度评分、治疗后IgG、IgA、IgM水平分别为(76.36±4.58) min、(4.72±0.13)分、(1 108.48±42.65) mg/dL、(208.12±10.86) mg/dL、(154.65±8.72) mg/dL,三孔组分别为(51.37±5.25) min、(3.25±0.35)分、(1 072.39±28.42) mg/dL、(193.08±10.35) mg/dL、(145.28±8.42) mg/dL,单孔组明显高于三孔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术的前提下,单孔法疼痛程度减轻,镇痛药使用率降低,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较小,胃肠功能恢复快,且术后腹壁美容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终止于腰弯顶椎(apical vertebra of lumbar curve,L-AV)患者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73例Lenke C型AIS患者接受后路脊柱融合手术治疗,选择L-AV作为LIV,且术后随访超过2年。根据远端AO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AO组和非AO组。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弯、腰弯Cobb角及侧弯柔韧性,胸弯、腰弯顶椎偏移,L-AV旋转及倾斜角度,冠状面平衡,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凸侧bending位X线片L-AV去旋转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等,采用脊柱侧凸研究会-22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AIS患者中AO组23例,非AO组50例。与非AO组相比,AO组患者术前L-AV位置较高,胸弯柔韧性较小,冠状面失平衡并向腰弯凸侧偏移,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小,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好的患者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是发生远端AO与否的重要预测因素。即选择L-AV作为LIV的最佳参数是胸弯柔韧性>40.0%,冠状面平衡<19.6 mm,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77.8%。末次随访时AO组患者的腰弯明显增大,侧凸矫正率降低。但两组患者的SRS-2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ke C型AIS患者如具有良好的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且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大,则LIV可以止于L-AV。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弯角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C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60~89岁[(73.0±8.7)岁]。20例采用PCKP治疗(PCKP组),50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PV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 d骨水泥分布优良率及骨水泥渗漏率,以及术前、术后1 d及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上部及下部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4个月[(3.0±0.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 PCKP组骨水泥分布优良率为100%,其中优13例,良7例,差0例;PVP组骨水泥分布优良率为82%,其中优21例,良20例,差9例(P<0.05)。PCK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10/50)(P<0.05)。两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上部Cobb角、下部Cobb角、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 PCKP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显著高于PVP组,上部Cobb角、下部Cobb角、VAS及ODI均显著低于PVP组(P<0.05或0.01)。术后3个月PCKP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仍显著高于PVP组,上部Cobb角、下部Cobb角仍显著低于PVP组(P<0.05或0.01),但两组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CKP组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显著升高,而上部Cobb角、下部Cobb角、VAS及ODI较术前显著降低(P均<0.05)。PVP组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上部Cobb角、下部Cobb角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VAS及ODI较术前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与PVP相比,PCKP治疗OVCF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效果好,骨水泥渗漏率低,同时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早期缓解疼痛,明显改善脊柱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两种治疗方法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分析风险情况。方法:实验选取了我市某三甲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n=40)与实验组(n=40)。常规组采取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实验组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等。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术后几乎无并发症发生,两组差异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价值(P<0.05)。结论: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夹层椎体发生骨折风险较小,传统PVP治疗效果明显低于实验组,因此,PKP治疗该疾病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介入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19年12月46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随机表法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保守疗法,研究组实施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介入治疗。分析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治疗优良率、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椎体高度、Cobb角优于对照组,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实施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减轻疼痛和有效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减少保守治疗并发症,缩短住院的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3月-2022年5月收入的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40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为(4.16±1.02)ml,手术时间为(82.19±20.03)min,住院天数为(9.02±1.24)d;术后7d40例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7d40例患者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低于术前(P<0.05)。 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肢体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介入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19年12月46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随机表法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保守疗法,研究组实施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介入治疗。分析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治疗优良率、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椎体高度、Cobb角优于对照组,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实施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减轻疼痛和有效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减少保守治疗并发症,缩短住院的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镇痛合剂(TXAA)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行PLIF的105例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54.8±14.3)岁;男性患者为69例,女性为3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60例,腰椎管狭窄者为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TXAA组(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深筋膜关闭前切口局部注射TXAA 50 mL),TXA组(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和对照组(n=35,围手术期不应用TXA),分别记录3组患者出血相关指标: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术后疼痛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前列腺素(PGE)2水平、缓激肽水平,以及血栓发生风险相关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力图(TEG)-血栓最大幅度(MA)值、D-二聚体水平等。并且于手术后3个月内对患者进行不良事件随访。对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如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VAS疼痛评分等,3组及各组中不同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性别构成比、输血率等计数资料的3组整体比较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校正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3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人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Hb)值、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lfsyll-2016-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研究TXAA组、TXA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异体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XAA组患者的上述5项指标分别为(599.6±67.3)、(379.9±38.8)、(169.9±56.9)、(272.8±83.1)、(217.0±64.1)mL,均低于TX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t=5.397、3.987、3.561、4.156、3.451,P=0.008、0.023、0.029、0.021、0.031;TXAA组比对照组:LSD-t=6.901、4.563、5.967、9.321、6.045,P<0.001、=0.019、=0.006、<0.001、=0.003)。② 3组患者术后12、24及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1、3 d时的PGE2和缓激肽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XAA组患者术后12、24、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1±0.9)、(2.4±1.0)和(1.9±0.9)分,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t=6.063、10.736、29.654,P=0.011、<0.001、<0.001;TXAA组比对照组:t=6.239、11.079、31.078,P=0.007、<0.001、<0.001)。TXAA组术后1、3 d时的PGE2水平分别为(154.4±23.1)和(195.4±30.8)pg/mL,缓激肽水平分别为(167.8±15.4)和(217.1±14.9)ng/mL,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TXAA组患者术后1 d时的TEG-MA值为(67.4±6.0)mm,分别高于术前、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t=5.693、0.383、8.963,P=0.021、=0.046、<0.001)。3组患者术后1、3 d时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XAA组术后1、3 d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98.3±73.2)和(283.7±49.6)mmol/L,分别低于TXA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INR的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获良好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愈合延迟及血肿压迫神经等情况。术后超声随访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结论对接受PLIF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在术前静脉滴注TXA的基础上,切口内局部注射TXAA,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并且不增加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