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阿托品滴眼在预防和治疗小儿青少年近视方面的效果。方法: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资料中收集关于阿托品滴眼液的 RCT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研究[1]。根据《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中的中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对所纳入的研究资料进行了质量评估;进而对其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2-3]。结果:本试验共有10个 RCT试验项目,共计2996名幼儿和青年被试Meta分析表明:阿托品滴眼液在一定的剂量下,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迟近视的发生发展。1%,0.5%,0.05%,0.02%,0.0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后,各治疗组的眼轴线生长速度较正常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0.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轴生长速度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但两组之间的差别没有显著性。结论:阿托品浓度为0.01%的阿托品滴眼液能明显延迟青少年近视的发展,但其副作用的发生概率为最小。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视觉训练对伴调节不足的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效果。方法 伴调节不足的青少年近视患者72例, 随机分成视觉训练组与观察对照组各 36例。视觉训练组给予规范配镜外联合视觉训练。对照组仅给予规范配镜。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视力、屈光度、调节参数。 结果 视觉训练组干预后的视力、正相对调节、调节幅度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对照组的视力、正相对调节、调节幅度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视觉训练组干预后的视力、正相对调节、调节幅度高于观察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伴调节不足的青少年的近视患者,采取视觉训练与光学手段相联合方式,可改善患者视力及调节能力, 从而控制眼轴长度增长、减缓近视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探究医学验光及配镜对防控青少年近视的影响,评估配镜在减缓近视进展和改善视力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医学验光但不配戴眼镜,观察组接受医学验光并根据结果配戴合适的眼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6个月内的视力改善情况和近视进展速度,评估医学验光及配镜的近视防控效果。结果:经过6个月的干预,观察组的视力得到显著改善,平均视力提升明显;而对照组的视力改善不明显。同时,观察组的近视进展速度明显减缓,平均近视度数增加较少;而对照组的近视度数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医学验光及配镜在防控青少年近视中具有积极作用。配戴合适的眼镜能够显著改善视力,减缓近视进展速度。因此,建议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积极推广医学验光及配镜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揿针与耳穴压豆联合应用在青少年低度近视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在2022年至2024年间,本研究通过随机抽取了85例低度近视患者,分成两组进行研究:42人的治疗组和43人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了揿针和耳穴压豆的联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未接受任何干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接受了视力等方面的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在视力、屈光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的屈光度也较对照组为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眼轴长度有显著缩短(P<0.05)。结论:揿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可有效改善青少年低度近视患者的视力,降低屈光度,并缓解眼轴的进一步增长。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采取配戴OK镜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入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本院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共计58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OK镜组,其中OK镜组配戴OK镜(29例),参考组佩戴常规框架眼镜(29例)。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结果:两组佩戴前裸眼视力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经佩戴后,OK镜组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两组佩戴前角膜屈光度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经佩戴后,OK镜组角膜屈光度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采取配戴OK镜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提升患者的裸眼视力,降低角膜屈光度。此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青少年近视的发展趋势及其背后的多重影响因素。文章首先概述了青少年近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随后分析了导致近视率上升的各种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行为习惯等。最后,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干预策略,旨在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速度,保护青少年的视力健康。
简介:摘要:“我的孩子眼睛视力是好的、正常的”,“我的孩子没有近视,干嘛要预防”,“我们视力正常,我们在看看”,在现实的近视预防科普宣传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说这样的话。实际上由于智能电子产品普及为主要至近视眼因素等多位点原因,幼儿、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高发生率、低龄化、重度化问题越发严重,已经受到权威组织的关注,并出台各种《办法》而实际作用不大。当然本文所指的“作用不大”不是指一人、一班、一校或一个区域的“作用不大”,指的是全社会关于幼儿、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作用不大”。导致这种作用不大的主要因素是家长意识不强,对近视这种隐形病患感觉不强,也对“近视只可预防、不可治愈”没有感觉。未来用眼环境和用眼要求会越来越强,本文以裸眼视力、屈光度及光学生物学测量数据分析幼儿、儿童青少年近视眼发生进行科学预测,希望通过预测唤醒更多家长对孩子眼睛健康的关注、增强预防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近视教育模式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7—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就诊日期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72例患儿及其272名家长。试验组对象采用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近视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就诊模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儿家长的近视相关知识水平、用眼习惯知识水平、依从性以及两组患儿的用眼行为评分。每组分别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28例患儿,以右眼为研究眼,观察基线和半年后的屈光度及眼轴发展变化。结果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家长的近视相关知识、用眼习惯知识以及防控方法的依从性指标评分、患儿的用眼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等效球镜增加-0.13(-0.34,0.13)D、眼轴增长0.16(0.09,0.24)mm,对照组分别为-0.25(-0.50,-0.25)D、0.23(0.18,0.26)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近视教育模式应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可以有效提高家长的近视防控认知水平,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用眼行为,对延缓近视发展有良好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青少年近视眼轴增长与近视度数增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1 011例1 011眼,均取右眼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收集的所有患者相关参数用于训练机器学习算法模型,构建模型时输入的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中央角膜厚度(CCT)、平均角膜曲率(K-mean)、可见虹膜直径(HIVD)、晶状体屈光度和眼轴长度(AL),输出的参数为等效球镜度(SER)。采用5折交叉验证的方法把所有收集的数据随机分为5个组,其中4个组用于训练模型,1个组用于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整个过程重复5次。根据不同模型训练后的R值和R2值的大小评估各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采用预测准确性最好的模型讨论眼轴增长与SER增加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基于5折交叉验证的6种机器学习运算方法的预测准确性R值和R2值比较表明,模型以立方支持向量机(Quadratic SVM)回归模型预测准确性最好,R值为0.99,R2值为0.98。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晶状体屈光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1,P<0.01)。经Bennett-Rabbetts公式计算表明,6岁近视群体较18岁近视群体的平均晶状体屈光力大。该机器学习的模型表明,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变化并非恒定值,为0~-3.00 D,这主要取决于AL增加1 mm所需要的时间跨度,AL增加1 mm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其所对应的近视增长度数越小。当AL增加1 mm时间跨度为1年时,如6~7岁或12~13岁,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分别增加-2.50 D和-2.33 D;当时间跨度为3年时,如6~9岁,所对应SER约增加-1.77 D。结论对于学龄期近视者而言,AL增加1 mm所需时间越长或年龄跨度越大,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增加量越小。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在临床上较为准确地预测AL增加与近视度数增加之间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角膜塑形术矫治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观察价值。方法在本研究中选取2017年2月-2018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36例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并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框架眼镜进行治疗,而实验组则采用角膜塑形术进行治疗,比较角膜塑形术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和两组患者两年后近视进展情况,观察其变化。结果进行角膜塑形术治疗的患者眼压、裸眼视力、屈光度和角膜曲率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经比较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两年后的角膜塑形术矫治近视发生率明显低于框架眼镜治疗方式,两组数据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角膜塑形术矫治对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发展程度有明显的效果,可以改善青少年患者的近视病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