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分析8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CU住院患者行可能发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针对周围环境消毒、患者呼吸道管理、加强呼吸机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果本组研究中,先后发生VAP15例,发生率为18.75%,在15例患者中,检出大肠埃希氏杆菌4例,肺炎克雷白杆菌6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因VAP死亡2例,占发生VAP人数13.33%。结论掌握机械通气危险和易感染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重中之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感染情况及相关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0月于我院应用呼吸机治疗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检出病原菌6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0株,占66.7%;革兰阳性球菌14例,占23.3%;真菌6例,占10%。病例均在机械通气实施后3-20d发病,其中3-5d早发病占13.3%,>5d晚发病占86.7%,表明通气时间越长,呼吸机相关肺炎越易发生。本组均行药敏试验,确定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并行营养支持和原发病治疗。26例好转并成功脱机,占68.5%,机械通气为(9.2±2.7)d;死亡12例,占31.5%,机械通气(16.2±2.5)d,其中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7例,因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5例。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密切相关,通气时间越长,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越大。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治疗应确保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尽可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简介:【摘要】重症监护室(ICU)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对其各项生理功能进行监测。为了为危重症患者提供呼吸支持,临床上通常会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但是应用呼吸机后,患者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并发症,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便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它主要指的是没有肺部感染现象存在的患者,切开气管或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治疗48h后出现的肺部感染现象,属于院内感染常见的一种形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ICE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时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结果: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提搞护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对于腹部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在自主呼吸试验结束时记录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并应用M超声测量评估右侧膈肌移动度,记录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和ICU死亡率及撤机是否成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浅快呼吸指数(RSBI)及D-RSBI对撤机失败预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纳入58例患者,其中撤机成功组为40例(69.0%),撤机失败组为18例(31.0%)。撤机失败组的RSBI高于撤机成功组(Z=-4.45,P<0.01),撤机失败组的D-RSBI高于撤机成功组(Z=-5.50,P<0.01)。RSB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0.73~0.94),临界值为69次·min-1·L-1,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65%;D-RSB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5%CI:0.90~1.00),临界值为1.8次·min-1·L-1,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90%。结论D-RSBI预测撤机失败比传统指标RSBI更准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机械通气患者提供撤机拔出气管插管序贯性护理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2年 2月到 2017年 12月期间收治的 300 例患者,使用单盲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15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撤机拔出气管序贯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痰液粘稠度、气血指标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二氧化碳分压( PaCO2)、血氧分压( PaO2)。结果: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气血指标 PaO2分别是( 94.31 2.68) mmHg、( 76.29 2.64) mmHg, PaCO2分别是( 55.97 2.58) mmHg、( 75.64 2.87) mmHg, SaO2分别是( 95.68 2.97) %、( 90.12 2.67) %,研究组的痰液粘稠度和气血分析指标显著好于对照组,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分析针对机械通气患者提供撤机拔出气管插管序贯性护理的实际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评估膈肌功能、肺部通气,并结合呼吸力学参数气道闭合压P0.1和呼吸浅快指数(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 RSBI)在呼吸衰竭患者撤机结局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2月上海东方医院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治疗患者45例,所有患者拔管前均符合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 SBT)的指征,通过30 min SBT后且在撤机前采用超声评估患者膈肌功能和肺部通气,同时记录呼吸力学参数。根据48 h内是否再插管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患者肺部超声评分、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分数、P0.1与RSBI预测拔管的准确性。结果45例患者中,25例患者撤机成功。失败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分数低于成功组患者(P<0.05),失败组患者肺部超声评分、P0.1与RSBI均高于成功组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肺部超声评分、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分数、P0.1与RSBI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分别为85%、80%、96%、70%和90%,特异性分别为72%、80%、60%、76%和68%。以肺部超声评分、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分数、P0.1与RSBI ROC曲线的临界值作为预判值,预判失败拔管的数值记1分,预判成功拔管的数值记0分,以上5个预判值得分相加得出预判值总分,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09,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90%,特异性76%。结论撤机时结合超声评估肺部通气、膈肌功能及呼吸力学参数能减少呼吸衰竭患者再次插管的风险,在指导撤机方面提供优化方案,以改善撤机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接收治疗的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由有创机械通气持续到无创机械通气的序贯撤机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在机械通气完成后直接撤机的治疗方法,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撤机的成功率为97.1%,明显比对照组的88.6%高,两组撤机成功率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中应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时,有创-无创机械通气的方法撤机率比较高,能够实现良好的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不同模式对RDS(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撤机成功率、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RDS患者86例,研究时段从2015年8月—2018年8月,分组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主,分试验组(43例,采纳nSIMV-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对照组(43例,采纳nCPAP-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动脉血气指标、撤机成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PaO2、OI指数以及撤机成功率显著较对照组高,治疗后PaCO2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无创正压通气采用nSIMV模式,可有效提高RDS患者撤机成功率,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对于患AECOPD撤机后序贯的治疗效果。方法所选的研究对象是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的40人采用常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撤机后的治疗方法,予以普通氧疗;研究组的40人,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治疗)。结果治疗一段时间后,有检测结果可知,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后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的疗效确切,缓解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和鼻式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应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撤机后呼吸支持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有创呼吸机通气59例NRDS患儿分为对照组31例和试验组28例。撤离有创呼吸机后,对照组采用nCPAP治疗,试验组采用nBiPAP治疗。比较两组撤机后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无创通气和氧疗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撤机后PaCO2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败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颅内感染、机械辅助通气大于7 d是两组患儿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2、3.78、5.17、5.26,均P<0.05)。两组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总时间、病死率以及鼻损伤、颅内出血、气胸、肺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BiPAP可作为NRDS早产儿撤机后提供更好的呼吸支持模式,能有效控制PaCO2水平,提高撤机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膈肌增厚分数与最大吸气压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24 h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符合临床撤机筛查条件后应用低水平PSV法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30 min,对符合临床撤机标准者进行撤机。撤机前测量患者最大吸气压(MIP),使用超声测量右侧膈肌位移(DE)、吸气末和呼气末膈肌厚度,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统计分析DTF、膈肌位移和MIP与撤机结果之间的关系,采用AUCROC分别评价DTF、膈肌位移和MIP对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撤机成功57例,撤机失败16例。撤机成功组的DTF(35%±8%)明显高于撤机失败组的DTF(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1,P<0.01)。撤机成功组的MIP[(34±9)cmH2O,1 cmH2O=0.098 kPa]明显高于撤机失败组的MIP[(23±3)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6,P<0.01)。DTF、MIP和膈肌位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是0.907、0.896和0.749。以DTF≥27.78%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敏感度92.98%,特异度81.25%,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95% CI:0.816~0.963)。以MIP>26.5 cmH2O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敏感度80.7%,特异度93.75%,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95% CI:0.803~0.955)。以DTF≥27.78%且MIP≥26.5 cmH2O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95% CI: 0.832~0.971),特异度提高到87.7%,但敏感度略降低到87.5%。结论DTF及MIP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机选择和撤机结果预测具有指导作用,与DTF及MIP相比,DTF结合MIP提高了对成功撤机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Pierre Robin序列征婴儿撤机后低氧血症的预测评分系统,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6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择期全麻下行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148例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撤离呼吸机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分为低氧组和非低氧组。随机抽取2/3研究对象作为建模人群(n=100),其余作为验证人群(n=48)。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与低氧血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根据模型中各变量的β值赋予分值,建立撤机后低氧血症评分系统,通过验证人群进行评分系统的内部验证。选取2019年7至11月期间在本院行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患儿26例,前瞻性地评价评分系统的临床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时年龄、撤机时肺部感染和撤机时牵引装置牵引长度<5 mm为撤机后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848,并据此建立评分系统。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最佳临界值为53分,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8.6%(11/14)、86.1%(74/86)、85.0%(85/100)。评分系统在回顾性验证人群中的预测效能与建模人群中的结果相似。前瞻性分析中,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0.0%(5/6)、95.0%(20/21)、96.1%(25/26)。结论建立的评分系统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撤机后低氧血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护理干预与预防ICU呼吸机相关肺炎之间的关系,分析护理干预对预防ICU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100例机械通气的患者为基准,采用抽签的形式,将其随机的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人员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ICU住院天数、痰培养结果、胸片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借此探究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及死亡数据。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ICU住院天数、痰培养结果、胸片结果的数据均优于观察组,其中的差异值P<0.05,符合统计学数据要求。对照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24.0%(12/50),死亡率为16.0%(8/50),观察组的数据为10%(5/50),4.0%(2/50)。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其中2=4.8714、3.7430,P=0.0265、0.0482<0.05,对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对ICU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防治具有极为有效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发生率的有效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1月开始在我院接诊入住ICU并使用呼吸机>48h的184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措施,不采取实地干预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跟班督导的方式,在分析了VAP高发原因后,按照VAP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结果采用了一系列如跟班督导的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VAP发生率(3.19%)明显低于对照组(12.12%),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感染率相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干预控制教育培训,严格执行药物的使用原则,加强设备和人员的管理,缩短呼吸机的应用实践,降低VAP的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