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回盲部抗反流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50只,均为雄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和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1)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2)实验组细菌学检测:可见末端回肠管扩张、浆膜颜色灰暗、粘膜光滑、结构不清。(3)实验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间淋巴细胞浸润具有特征性。(4)电镜下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回盲部抗反流作用主要是回盲瓣的功能和回肠末端的清除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 2016 年 8 月 -2017 年 2 月收治的 90 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分别为两组患者提供常规 埃索美拉唑 治疗和 埃索美拉唑 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观察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呕吐和头晕)差异。 结果: 观察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简介:摘要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目前对该病的西医药物治疗存在长期疗效欠佳,停药后易复发及毒副作用等缺点,而中医药在该病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情况及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持续呼吸道症状与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reflux,GER)的关系。方法对20例持续呼吸道症状(包括12例反复支气管肺炎和8例慢性咳嗽)患儿和25例对照组儿童进行24h食管pH监测。结果①观察组各项反流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理性GER检出率为70%(14/20),对照组为4.0%(1/25),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年龄组≤1岁的GER发病率明显高于>1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14例病理性GER(GER+)患儿治疗2个月后复查食管pH值,各项反流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④GER+并持续呼吸道症状的患儿通过抗反流治疗在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结论GER与小儿持续呼吸道症状关系密切,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