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尿激酶对于2h以内心肌梗死为ST段急性抬高型患者的医治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至2015年期间心内科诊治的114例2h以内心肌梗死为ST段急性抬高型的患者实行回顾性研究,并将他们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选取常规医治,研究组则选取尿激酶实行医治。结果医治结束的2h以内,对照组再通率是15.79%;研究组再通率是52.63%;医治结束6h以后,对照组再次开通率为3.51%;研究组再次开通率为24.56%,可见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h以内心肌梗死为ST段急性抬高型的患者使用尿激酶实行医治,不但能将死亡率降低,将再次开通率升高,而且发生的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溶栓 尿激酶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前血尿素氮/肌酐(BUN/Cr)比值及尿比重,探讨其与静脉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9月急性脑梗死静脉患者121例,根据静脉治疗后第90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72例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49例。以BUN/Cr≥15和尿比重〉1.010同时作为脱水指标,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有: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尿素氮、尿比重、BUN/Cr比值、脱水状态、房颤病史、甘油三酯、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总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脱水状态、房颤病史和白蛋白水平均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以BUN/Cr≥15和尿比重〉1.010作为脱水状态指标可预测急性脑梗死静脉临床预后,尽快纠正脱水状态可能会改变其远期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血尿素氮/肌酐 尿比重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早期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例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在动脉瘤破裂发病24h,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栓塞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1-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例,术后偏瘫1例,术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复发1例行再次栓塞后2个月,DSA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结论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破裂动脉瘤方法可行,可提高破裂动脉瘤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支架辅助栓塞 超早期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并在术前7d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率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术中行球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率.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内支架成形术 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颅动脉狭窄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蜂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与脉动指数(PI),并重点观察患者血管反应性情况。结果(1)3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其中26例颅动脉狭窄,轻度11例、中度10例、轻度5例,另有11例患者无颅动脉狭窄或闭塞;(2)颅动脉狭窄轻、中度患者血管反应性低于无颅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速度指标Vs、Vm、Vd与RI、PI与无颅动脉狭窄患者基本相近,不过颅动脉狭窄重度患者血管反应性、Vs、Vm、PI等与无颅动脉狭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为颅动脉狭窄的有效诊断手段,与MRA相关性较好,二者彼此取长补短,可增强颅动脉狭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诊断结果
  • 简介:患者,女,64岁。因"腰椎减压+融合术后腹痛伴血压下降2天"于2015年8月11日入院。患者曾于2015年8月9日在外院行腰椎减压+融合术,术中出血2000ml并输血抢救,后转入本院。入院后低血压,发生两次呼吸心跳骤停,查体:明显腹膨,腹部张力高。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提示腹主动脉下段后方明显造影剂外泄,判断为主动脉破裂出血(见图1)。入院诊断:(1)腹主动脉破裂;(2)失血性休克;

  • 标签: 腹主动脉破裂 减压融合术 腔内治疗 呼吸心跳骤停 失血性休克 下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讨论急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介入护理干预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96例行急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介入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经过各自护理后的临床不良情绪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比较得知,采取介入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在不良情绪比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急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介入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护理价值,可降低术中并发症,有助于患者更快康复,增进护患关系,值得加大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 内支架置入术 护理干预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主动脉血肿MRI和CT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寻找准确的诊断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主动脉血肿和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和分析的患者68例,在病人安全的情况下先做磁共振平扫,再做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主要分析患者的CT和MRI特点,同时,对比二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68例患者中主动脉血肿4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26例,主动脉血肿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增厚、新月形增厚,或二者同时存在,部分患者主动脉壁溃疡形成;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内膜移位、真假腔形成及内膜的破口;由此可见内膜片和真假腔形成、内膜的破口是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血肿鉴别诊断的依据。增强CT和MRI对于主动脉血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100%和78.57%。两种方法的准确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快速有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患者主动脉血肿和主动脉夹层,有利于患者的确诊和治疗;磁共振平扫容易漏诊较小的壁血肿及小的内膜破口;磁共振检查较慢,也不适宜在危重的患者中使用。但磁共振检查无毒、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对于孕妇、碘造影剂过敏者、肾功能不全者,磁共振检查也是最最佳的选择。

  • 标签: 主动脉壁内血肿 主动脉夹层 影像学诊断 CT MRI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对桡侧反动脉瘘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对湖南某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实施的桡侧反动脉瘘手术的治疗效果、通畅率以及并发症加以回顾性的分析。结果:2010年至2015年一共有66例利用桡侧返动脉与正中静脉、头建脉建立起来的瘘病例,其中男性为35例,女性为31例。患者平均年龄在71岁,手术全部成功,且没有感染、血肿或心力衰竭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出现。术后1至2个月之后均开始穿刺行血液透析。根据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术后第1年、第二年患者的通畅率分别为91.1%和87.5%,没有发生明显的心力衰竭以及窃血综合症。结论具有手术创伤小、血液透析路长、手术成功率与通畅率高等优势的桡侧返动脉瘘术可以代替肘窝高位动静瘘,从而成为血管通路手术的第二选择。

  • 标签: 桡侧返动脉 老年患者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对策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取术后的诊治经验,探讨持续性静脉滤过(CVVHD)治疗在此类患者动脉栓塞取术后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5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7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按照患者或家属意愿,根据是否采用CVVHD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m=21)和对照组(Ⅳ=26)。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情况,重点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术前出现肢体发绀、僵硬症状的比例更多(P〈0.05);治疗组患者血钾、肌酐及尿素氮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3.5±1.6)vs(18.2±2.1)d,P=0.043]、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降低(9.5%vs19.2%,P=0.027)。结论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术后积极进行CVVHD治疗可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减少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动脉栓塞 连续性静脉滤过
  • 简介: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性(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科收治的30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置管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计算血栓溶解率评价手术早期疗效;通过6~24个月的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综合随访,分析患肢深静脉通畅率及Villalta评分测定PTS发生率及严重度,评价DVT经CDT治疗后与PT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300例患者有效溶解率(≥50%)为88.3%。术后3、6、12及24个月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5.0%、90.0%、85.0%及82.3%,术后12个月PTS发生率为15.0%。影响PTS发生的因素为DVT分型和分期:DVT中央型(OR=2.98)、混合型(OR=4.13);3天(OR=3.05)、3天至2周(OR=2.72)。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可以显著提高深静脉通畅率并降低PTS发生率;3天的中央型DVT经CDT治疗疗效最好,基本上能够完全避免PTS发生。

  • 标签: 急性深静脉血栓 下肢 Villalta评分 导管接触溶栓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颅巨大动脉瘤患者67例,对其显微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了血管旁路移植合并动脉瘤切除术2例,动脉瘤孤立术4例,瘤颈夹闭术61例。术后采用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的方法,对手术结果进行监测,观察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患者术后GOS评分达到良好的患者58例(86.57%),评分为差的患者7例(10.45%),死亡的患者2例(2.99%)。治疗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51例患者Hunt-Hess分级中,0~Ⅲ级46例患者中,达到良好的患者40例(86.96%),Ⅳ级5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达到良好(20.00%)。大脑中动脉瘤、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良好率均超过90%,椎基底动脉瘤、床突旁动脉瘤治疗良好率达到60%~70%,5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患者中,手术时机在3d以下,治疗良好率高于3d以上。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治疗颅巨大动脉瘤,整体效果较为理想。手术结果与手术时机、Hunt-Hess分级相关。

  • 标签: 颅内 巨大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复杂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复杂颅动脉瘤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本组的35例患者中,7例不完全栓塞,占20%,8例次全栓塞,占22.86%,20例完全栓塞,占57.14%;手术的过程中,5例发生并发症,占14.29%,其中1例为弹簧圈脱逸、2例为血管痉挛、1例为脑栓塞、1例为支架轻微移位;随访5个月-1年,GOS评分2例为3分,占5.71%,9例为4分,占25.71%,24例为5分,占68.57%。结论临床上运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复杂颅动脉瘤,具有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特点,值得推广。

  • 标签: 复杂颅内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