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应用宫腔镜下电刀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门诊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收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8例,随机分组,电刀组34例患者行宫腔镜下电刀切除术,刮宫组34例患者行刮宫术,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两组不良事件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电刀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刮宫组(P<0.05);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刮宫组(P<0.05);且感染、子宫穿孔、术后出血、宫腔粘连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刮宫组(P<0.05);以上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应用宫腔镜下电刀切除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发症少,疗效好。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白蛋白紫杉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的人数共有9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随机将患者分为4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两组分别采用普通紫杉醇注射液治疗、白蛋白紫杉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白蛋白紫杉醇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具有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期间常规凝血检验项目对不良反应监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患者,收集其常规凝血检验数据,并分析其与输血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23例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共3例(13.04%)。这3例患者均有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降低等凝血功能异常。而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只有1例(4.17%)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统计分析显示,输血不良反应与PT、APTT、血小板计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分析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选取100例,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痰液检验,实验组患者则在其操作上加以质量控制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病原性细菌经验准确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病原性细菌临床检验阳性率,在实验组患者中,巧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90.0%、84.0%、80.0%、82.0%;对照组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0.0%、64.0%、62.0%、74.0%;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得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检测中,从患者检验依从性、送检时间把控等方面加强质量控制,可提高检测准确率。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医护一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感染防控工作的32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本院于2020年1月来时实施医护一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模式,以对比实施前后的医院感染管理效果。结果 实施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以后,本院医院感染中手卫生执行正确率、多重耐药菌感染正确率、消毒隔离知识掌握程度、医疗废物处理正确率等多方面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8例作为资料,随机分组各44例,对照组行框架眼镜佩戴治疗,观察组行角膜塑形镜佩戴治疗,测定佩戴前、佩戴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变化,观察两组并发症率。结果:佩戴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逐渐改善,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屈光度维持稳定,对照组异常升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角膜曲率维持稳定,对照组异常升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佩戴3个月、6个月,观察组眼轴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3.41%,对照组为0.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少年近视发展控制治疗中采取角膜塑形镜佩戴治疗可使患者裸眼视力逐渐提高,改善屈光度、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且并发症少,与框架眼镜相比,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院内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出生的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给予新生儿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新生儿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家属护理服务质量。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预防感染、控制感染、专业护理操作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采取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