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断为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30例,在患者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后,有手术指征者给予开颅手术;对病情稳定者给予脱水、止血化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保守治疗。对比患者入院时和出院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3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的死亡率。结果患者入院时和出院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5.1±5.2)d,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10%。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后,需要尽快早期诊断,从而接受规范化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简介:目的总结急诊开颅脑外伤早期前颅底重建处理脑脊液鼻漏经验,评估前颅底重建对脑脊液鼻漏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1例存在前颅底骨折鼻漏并符合急诊开颅指征患者,如开放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下血肿、脑内血肿等,术前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重建颅底骨性结构,指导开颅手术,在手术治疗血肿、破碎脑组织及碎骨片的同时一并行前颅底骨性及膜性重建。结果经前颅底重建21例患者脑脊液鼻漏均治愈。讨论前颅底重建合并处理成为急诊开颅患者减少脑脊液鼻漏及逆行感染最佳时机,完整的骨性重建及膜性重建结合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挂号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自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4d血肿周围水肿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研究组血肿量及血肿周围水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研究组患者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14d的IL-6、TNF-α显著低于治疗7d后,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研究组患者在治疗14d后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在临床治疗时,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清除患者颅内各种病灶,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临床综合护理路径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9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式治疗,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9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47例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47例患者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临床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经临床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预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定向于患者术后实施临床综合护理模式,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率,强化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共收治的60例抑郁症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研究组给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参照组给予舍曲林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实施高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颅内肿瘤也被人们称为“脑瘤”。从名称我们就可得知,这种瘤跟人的脑有关系,在人的脑中。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颅内肿瘤有两种情况一是原发性颅内肿瘤;一是继发性颅内肿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颅内肿瘤常发源于颅内中的各组织中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它是身体自身就有的,和其他的身体部位没有关系。而继发性颅内肿瘤的来源就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常常是由身体中的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或者身体中相邻近的组织肿瘤的转移或侵入。这种颅内肿瘤常发生在男性的身体上,女性的发生率小于男性。不过,发病的年龄是随意的,任何年龄都有可能患上这种病,但一般的情况下,20~50岁发病率居多。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讲的是产生颅内肿瘤的原因。第二部分是在颅内肿瘤动手术之前或者之后,怎样进行护理。该部分是该文的重点。第三部分是在护理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总结。
简介:目的:探讨SWI技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cavernousangioma,I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及SWI扫描。结果:SWI序列发现15例患者共67个病灶;T2WI发现8例共30个病灶;T1WI发现5例共14个病灶。SWI显示病灶数目明显多于常规序列(P〈0.05)。SWI与常规序列同时显示32个病灶,SWI序列显示病灶范围平均为(2.3723±4.6361)cm2,大于常规序列的(1.8827±3.0813)cm2(P=0.000)。ICA在SWI序列上及常规序列上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爆米花样”或“桑葚状”高低混杂信号、周围包绕低信号的“铁环征”。结论:SWI序列对ICA十分敏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明确的符合急诊去骨瓣减压手术指征的24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组)进行术中全程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并与同期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的25例患者(对照组),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有助于术中精确控制性减压,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中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对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病变部位与患者颈动脉狭窄及程度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通过颅脑部CT及MRI检查结果确诊的患有皮质或皮质下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皮质组和皮质下组,两组各60例,采用HDI2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的情况,确定其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程度。结果经超声检查后,皮质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人数明显多于皮质下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皮质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皮质下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容易造成患者皮质脑梗死,而且狭窄程度越深,脑梗死的发病率越高,更易引发危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实行颅脑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加强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原因,并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后的颅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后均发生由开放性伤口、脑脊液漏、脑外引流、伴发高血糖、中枢神经系统外合并等因素引发的感染现象,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各项颅脑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颅脑术后颅内感染主要由开放性伤口、脑脊液漏、脑外引流、伴发高血糖等因素引发,对患儿实施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各种颅内感染的发生,加快患儿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