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报告1例泛发性炎症型表皮痣。患者女,21岁,全身泛发角化过度性丘疹和斑块20年。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亢进及部分角化不全,颗粒细胞层明显增厚,棘层上部和颗粒层细胞核周围出现空泡及许多大而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基底细胞层未见明显异常,真皮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散在灶状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疣状痣,予以阿维A胶囊口服,已取得一定疗效。
简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分泌型钙结合磷酸化糖蛋白,又称为早期T淋巴细胞活化因子1(earlyTlymphocyteactivation1,Eta-1)或分泌型磷酸蛋白。1979年Senger等首次报道一种转化特异性分泌蛋白与肿瘤的关系.称之为转化相关性磷酸蛋白。后来Franzen等从骨组织中分离出一种磷酸蛋白,其特性与Senger等发现的磷酸蛋白相似.因其介导骨基质矿化和重吸收过程而被命名为骨桥蛋白。以后相继在多种组织细胞中均发现OPN的表达和分泌,并参与多种生命现象。现在认为,在局部炎症中,它是免疫细胞募集及启动Th1细胞免疫的关键细胞因子。
简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近十年来IBD患者逐年增加,尤以CD为甚。其中10%~30%的UC患者和70%的CD患者一生中至少需进行一次手术治疗。UC与CD虽同属IBD范畴,但其病理、病程演变存在诸多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即在于:UC通常是连续性病变,多数情况下为求根治可选择切除全部结直肠,因而认为是可经外科根治的;而CD呈节段性、多部位发生,且具有难以避免的术后复发等特点,主流意见倾向于有并发症的CD才需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时要求保留尽可能多的肉眼所见正常肠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对我院2011年-2014年经病理确诊的9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UC患者主要表现为浅溃疡(63.8%),病变部位以乙状结肠(56.3%)及直肠(73.8%)为主。CD患者主要表现为非对称节段性黏膜炎症与肠腔狭窄、僵硬(72.2%),病变部位以回盲部(66.7%)为主。经规范治疗,患者出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其缺乏长期随访。结论诊断IBD应规规范化及综合检测,以减少漏诊及误诊。治疗应从患者实际角度出发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以达到较好维持缓解病情的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及创伤的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肺炎症假瘤的临床表现、X线征象、病理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肺炎症假瘤患者胸片、CT、肺穿刺活检、支纤镜检查。采取手术治疗、并予标本行HE染色,病理分型。结果31例肺炎症假瘤占同期支气管肺肿瘤的2.67%,占肺良性肿瘤的20.89%。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多见,占41.92%。胸片及CT检查,病变在两肺上叶占55%,边缘清晰19例;模糊12例,其中4例有放射性毛刺,4例有分叶,3例有空气支气管征。病理分型浆细胞肉芽肿型13例,硬化性血管瘤型9例,纤维组织细胞型7例,假性淋巴瘤型2例。结论肺炎症假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片检查易与肺癌、肺结核相混淆,误诊率高,提倡在术前行CT检查,发现肺炎症假瘤应及时手术切除,并在术中冷冻切片,以决定术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