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68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粉针剂0.8g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10~14天。结果:治疗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分别由用药前(6.68±0.56)、(13.76±2.01)、(1.87±0.11)mPa·s和(22.15±0.56)s,降至用药后(6.18±0.43)、(12.23±1.86)、(1.64±0.09)mPa·s和·(20.18

  • 标签: 丹参粉针剂 肺源性心脏病 急性发作 全血低切 红细胞电泳 中静
  • 简介:<正>治疗6例。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用激动顺序,射频消融均获成功,成功靶点均位于左室间隔中后部,在靶点处均记录到较QRS波提前(28.6±10.8)msP电位消融成功后P电位仍存在。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用起搏,在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处起搏,起搏12导联心电图QRS图形与自发性室速

  • 标签: 射频消融 特发性室速 右室流出道 游离壁 导联心电图 室间隔
  • 简介:<正>18例患者给予优思弗每天10mg/kg,每日3次口服。结果:总有效率在治疗后1月、3月分别为71.4%、87.5%。治疗1月、3月时与治疗前比较ALT、T-BIL、GGT、ALP有显著差异(P<0.01、0.05),而CHE、球蛋白、IgM、AMA-M2与治疗前比无显著差异(P>0.05)。示优思弗在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某些

  • 标签: 优思弗 临床症状 有显著性差异 无显著性差异 生化指标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急伴后背痛5个月"于2016年8月18日再次收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闷、气急,伴右侧后背痛,休息后症状好转,无发热,无咳嗽、咳痰。于3月3日来我院门诊查胸部CT示右侧胸腔积液并右肺下叶膨胀不全,左肺下叶纤维增殖灶。于3月10日收入我中心。

  • 标签: 胸腔积液 胸膜炎 结核 恶性胸膜间皮瘤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发现基因组中单核苷酸多态与房颤发生有一定关系。现就与房颤发生有关单核苷酸多态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心律失常
  • 简介:病例:男.59岁.因咳嗽、咳痰1月余.于2006年12月入院患者自2006年11月无口月显诱因出现咳嗽,有时咳暗灰色、黄色痰,无胸闷、气急,无胸痛,无发热、盗汗,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抗感染治疗后.痰色变白,但咳嗽无明显好转。

  • 标签: 鳞状细胞癌 炎性假瘤 癌症TNM分期
  • 简介:目的:分析并总结我院收治自身免疫胰腺炎(AIP)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13例AIP临床资料。结果13例AIP中,中位年龄4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疼痛不适,梗阻黄疸及体重下降。胰腺弥漫增大及局限性增大各6例,胰体尾假性囊肿及胰腺结石各1例,胰管扩张4例。胰腺外器官受累9例(胆管病变8例、胆囊病变7例、腹膜后纤维化1例、腹腔淋巴结肿大6例、脾静脉变细4例、干燥综合征及溃疡结肠炎各1例)。7例行血免疫标志物检查,IgG升高5例,类风湿因子(RF)及抗核抗体(ANA)升高各3例。8例被误诊而行手术治疗。经激素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AIP是一种少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无特异临床表现,易与胰腺癌及胆管癌混淆,误诊率高。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AlP诊治,避免因误诊而行不必要手术治疗。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胰腺癌 胆管癌
  • 简介:患者,男性,28岁,因间断乏力、尿黄半年,加重1周,神志不清9小时于2003—9—3022:30入院,既往史:4月3日因“乏力、纳差、尿黄1月”住院以“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给予“强力宁、促肝、复方茵陈、思美泰等”静滴,期间检查T3、T4升高,诊断“甲

  • 标签: 重型肝炎 合并症 肝性脑病 甲状腺危象 病毒性肝炎
  • 简介:目的研究Toll受体4(tollreceptor-4,TLR4)在急性胰腺炎(AP)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中作用。方法将64只SD大鼠分为8组:对照组;急性水肿胰腺炎(AEP)2、6h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2、6、12、24、48h组,每组8只。测定血-脑脊液屏障(BBB)通透、胰腺病理损伤程度、组织TLR4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对照组,AEP2、6h组,ANP2、6、12、24、48h组BBB通透分别为1.55±0.29、1.64±0.17、1.69±0.24、1.89±0.12、2.66±0.32、2.91±0.29、2.89±0.69和1.84±0.07;胰腺病理分值分别为0、2.38±0.92、3.13±0.64、8.50±1.07、9.75±0.71、10.25±1.28、11.13±1.25和10.13±1.13。AE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NP各组较AEP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BBB通透与胰腺损伤呈正相关(r=0.626,P〈0.01)。对照组和AEP组无TLR-dmRNA和蛋白表达,而ANP各组明显表达,其表达水平与BBB通透水平呈正相关(r=0.208,P=0.027)。结论ANP时存在BBB通透升高,CNS内TLR4信号途径激活可能参与了ANP所引起血-脑脊液屏障通透升高。

  • 标签: 胰腺炎 血脑屏障 通透性 TOLL样受体4
  • 简介:<正>39例患者已用氯丙嗪≥300mg/d治疗8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SNSS)评分>60分,随机分两组:研究组18例在氯丙嗪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氮平2.5mg/d,视病情可加至5mg/d,4周后渐减氯丙嗪量。对照组21例,奥氮平5mg/d始,视病情惭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0mg/d;氯丙嗪在第1周内渐减至完全停用。治疗8周。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PS)减分率分别为51.7%和55.1%,有效率50.0%和57.1%,肝功异常率11.1%和

  • 标签: 奥氮平 减分率 临床观察 肝功异常
  • 简介:<正>治疗8例,置换液流量2500~3200ml/h,每日置换液量20~30L。结果:接受连续肾替代治疗(CRRT)时间早、衰竭器官少4例均治愈,而接受CRRT时间晚、衰竭器官多4例均死亡。示CRRT能纠正危重病人液体失衡,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部分替代肾脏功能,还能清除炎症介质,阻止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向纵深发展,可早期应用提高存活率。表1参5

  • 标签: CRRT 置换液 危重病人 炎症介质 电解质紊乱
  • 简介:益生菌是一类能使其宿主获益活体微生物,应用广泛,但目前并没有大数据支持其临床应用。很多临床研究证实了不同益生菌防治抗生素相关腹泻(AAD)有效,但基于近年数据,回答益生菌是否可降低老年人AAD发生率科学依据尚显薄弱。总的来说,益生菌有着非常好安全记录,特定人群包括AAD患者使用益生菌将会获益,但需要个体化。

  • 标签: 老年人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益生菌
  • 简介:目的:比较慢性阻赛件肺疾病(COPD)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和(或)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其BODE指数及其分项、急性发作次数、运动耐力、H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疗效。方法:根据是否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将329例COPD患者(其中Ⅲ级211例、Ⅳ级118例)分成无创呼吸机+康复训练组和康复训练组。再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高、中及低强度亚组,完成无创机械通气和(或)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共20周,观察其对BODE指数及其分项[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预计值(FEV1%)、6min步行距离(6MWD)、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体质址指数(BMI)]、急性发作次数、运动耐力[主观用力计分(RPE)]、ADL疗效。结果:Ⅲ级COPD患者在康复干预20周后,不同强度组BODE指数、急性发作次数、RPE、ADL自身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高强度组在FEV1%、MMRC、BODE、急性发作次数、RPE、ADL,中强度组在MMRC、BODE、急性发作次数、RPE、ADL,低强度组在BODE、RPE,无创通气亚组较非无创通气亚组明显好转(均P<0.05)。Ⅳ级COPD患者在康复干预20周后,不同强度组急性发作次数、RPE、ADL自身比较有明显改善(均P<0.05)。高强度组在FEV1%、6MWD、MMRC、BODE、RPE、ADL,中强度组在RPE、ADL,低强度组在FEV1%、MMRC、BODE、RPE、ADL方面,无创通气亚组较非无创通气亚组明显好转(均P<0.05)。结论:采用无创机械通气和高强度有氧训练对COPD患者BODE指数、运动耐力、ADL疗效最佳。对于非无创机械通气Ⅲ级COPD患者高强度训练疗效最佳;Ⅳ级则低强度训练最佳。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无创机械通气 康复 强度
  • 简介:目的观察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切除肠系膜根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累及肠系膜根部胰腺钩突癌手术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为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30—72岁)累及肠系膜根部胰腺钩突癌患者施行了合并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切除肠系膜根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手术方法、手术安全及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施行了肠系膜根部切除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同时施行了肠系膜上静脉切除和重建。平均手术时间(4.2±1.1)h,术中出血量(1635±1362)ml,术中输血量(1609±1462)ml。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6例出现轻至重度腹泻,术后住院天数9—30d。病理示,肿瘤直径3~8cm,合并淋巴结转移13例(57%),神经浸润20例(87%),22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11例血管切除患者中有10例血管内膜浸润。随访5—42个月,4例发生肝转移,3例局部复发,1年、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2%和42.5%。结论通过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对肠系膜根部组织、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以及广泛后腹膜组织切除可以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钩突癌手术彻底,有效降低肿瘤残留,减少局部复发。手术方法是安全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肠系膜上动脉
  • 简介:目的:研究重叠综合征(OS)患者血浆内皮肽1(ET-1)水平,探讨其与OS合并肺动脉高压(PH)相关以及OS合并PH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吸烟男性患者155例,其中正常对照组30例。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组45例,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组40例,OS组40例。记录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参数,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预计值百分比(FEV,%)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0%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百分比(TS90%)、夜间最低spO2、觉醒SpO,等多导睡眠图(PSG)参数。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压.检测血浆ET-1水平。比较4组间ET-1水平,分析0S组ET.1与PSG指标相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0S合并PH危险因素。结果:①OS组ET-1水平高于OSAHS组及COPD组。②0S组PH发生率显著高于OSAHS及COPD组。③OS合并PH者较未合并PH者ET-1水平升高。④0S组ET.1水平与AHI、TS90%呈正相关,与夜间最低SpO,呈负相关。⑤夜间最低SpO2[比值比(OR)=1.683,P〈0.051和TS90%(OR=3.425,P〈0.05)是OS合并PH危险因素:ET-1浓度〉120ng/L者合并PH相对危险度是〈120ng/L者2.546倍。结论:OS患者血浆ET.1显著升高,合并PH者尤其明显,血浆ET-1水平与夜间缺氧程度有关。夜间最低SpO2、TS90%与高ET-1水平(〉120ng/L)可能是OS合并PH危险因素。

  • 标签: 重叠综合征 肺动脉高压 内皮肽1 夜间低氧
  • 简介:过敏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immunotherapy)是用逐渐增加剂量变应原提取物对过敏患者进行反复接触,提高患者对此类变应原耐受,从而控制或减轻过敏哮喘症状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特异性免疫治疗在结束后数年仍能够发挥其免疫耐受临床疗效,这也是其有别于传统药物治疗之处,所以患者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经济负担明显低于传统药物治疗[1-2]。

  • 标签: 特异性免疫治疗 过敏性哮喘 脱敏治疗
  • 简介:慢性阻塞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逐年降低相比,其死亡率在近年来反而有所增加。COPD出现不完全可逆、呈进行发展气流受限,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不良效应,是患者反复入院主要原因。近一半COPD急性加重是由于呼吸系统细菌感染导致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流感嗜血杆菌 急性 PULMONARY DISEASES 疾病死亡率
  • 简介:目的研究白介素10基因-592A/C多态与颈动脉斑块关系及吸烟-基因交互作用。方法2005年,在北京社区整群随机抽样人群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病史及吸烟等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白介素10基因启动子区域-592A/C位点基因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共1296例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者进行分析,-592A/A、-592A/C和-592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1.9%、46.5%和11.7%,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417)。单因素、多因素及分层分析发现-592A/C与作为连续变量IMT及作为分类变量IMT增厚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单因素分析显示,-592A/C在显性、共显性和隐性模型中与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均无显著,但调整年龄和性别后,-592C/C基因型在隐性模型中对颈动脉斑块起显著保护作用(OR=0.7,95%可信限:0.45-0.98),分层分析发现吸烟与-592A/C对斑块危险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48),-592C/C保护作用仅出现在从未吸烟人群中(OR,0.5,95%可信区间:0.3-0.8),戒烟及现吸烟人群中关联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结论白介素10基因-592C/C基因型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这种保护作用与吸烟状况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 标签: -592A/C 白介素10 颈动脉斑块 吸烟 交互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hemer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大量白蛋白尿组(CA组)3个亚组,另选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血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尿ACR、hs-CRP、IL-6、chemerin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结果:NA组54例,MA组66例,CA组6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hemerin、CRP、IL-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chemerin、hs-CRP、IL-6水平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组、MA组与NA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显示:ACR与chemerin、hs-CRP、IL-6、HbA1c、HOMA-IR、TG、Cr、收缩压(SBP)、病程呈正相关(r=0.62、0.58、0.59、0.47、0.45、0.52、0.54、0.53、0.56)(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44,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r、hs-CRP、IL-6、chemerin以及病程是影响ACR主要因素。结论:血清chemerin、CRP、IL-6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并与ACR密切相关。chemerin、hs-CRP、IL-6可能通过调节脂肪细胞生成、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参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C反应蛋白 CHEMERIN 白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