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园美术活动主要通过集中教学活动和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活动来进行。通过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对美工区的环境、材料、创设、指导方式做了一系列的调整。摘要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活动既是游戏又是学习,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并体现多方面教育功能的特征。鉴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特征,教师应把美工区创设成有着本土气息的能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为他们的游戏、学习与创作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幼儿自由地观察,欣赏各种不同的艺术品,任意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与同伴友好地合作,有条理地进行各种美术活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从而塑造幼儿的审美能力。
简介:中篇小说《憩园》是巴金后期的代表作,是巴金小说创作发生转变,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作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然而在很长的时期内,它都无法得到评论界较为一致的肯定和关注,与《家》、《寒夜》众多的研究文章相比,针对《憩园》的评论文可谓寥寥无几。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还包括了一直以来存在的对杨家小孩寒儿的误读。巴金在1960年的检讨里说:“然而我凭空捏造了一个早熟的、沉溺在病态的个人感情里面的‘杨家小孩’,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写得更复杂、更曲折了。我写了《憩园》的旧主人的必然的灭亡和新主人的必然的没落,可是我并没有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那些腐朽的东西,在我的叙述中却常常流露出叹息甚至惋惜的调子。”从这些话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时评论界对寒儿所持的态度。但这并不是作者自己一贯的态度。在之后的《谈(憩园)》一文中,巴金明确地表示自己对寒儿的偏爱之情:“我动了感情,我爱上了小说中的人物,我替姚太太和杨家小孩想得太多。我更偏袒杨家小孩,由于他我对他父亲也很宽大了。最初的杨老三故事并不是这样,可是我写出来的却不周了”;甚至指出小说第一叙述人黎先生是“为了迁就心地单纯的杨家小孩”,“居然心甘情愿把拯救那个无可救药的寄生虫的担子挑到自己肩上”。遗憾的是,这些肺腑之言显然也没能为新时期的巴金研究者所重视。纵观历年来关于《憩园》的评论文章或巴金的研究专著,绝大多数人都把目光投向杨梦痴、姚国栋、万昭华、黎德瑞这四个人物,而对于杨家小孩不过三言两语带过,种种误解、不理解尚且无法澄清,极左时期背负的污名自然也无从洗刷。本文就从巴金的偏爱入手,探求杨家小孩寒儿这一形象所具有的特殊�
简介:摘要本文作者根据所在园开展国学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总结了在推行《弟子规》特色课程教学中与家庭亲子教育的结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一些问题,分享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以期为促进幼儿园、家庭共同学习力行国学教育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