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l~~汉《袁博碑》(部分)
简介:1986年生于浙江温州2001年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2006年首届世纪之星油画大展佳作奖中国杭州2007年获马利艺术创作奖一等奖中国杭州
简介:明代书法家项穆,把书法鉴赏划分为耳鉴、目鉴、心鉴三个层次。并对三鉴范围分别作了界定.提出了批评.这在古典书论中是不可多得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项穆对三鉴的划分是含糊不清的,持论亦失之偏颇。本文对项氏的论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以期有助于当今书法鉴赏问题的研究。
简介:黼~~北魏《始平公造像》(部分)
简介:
简介:粼~~唐·颜真卿《竹山堂连句》(部分)
简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书法家的空间分布体现着书法家与经济、历史及地理环境之间的某种关联。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选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491位书法家,详细分析了他们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差异。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对书法发达区域的划分。
简介:任仁发的传世作品较多,其中《二马图》卷,绢本设色,纵28.8cm,横107.3cm,现藏北京故宫,是一幅具有讽世意味的作品。画肥,瘠二马比喻人世的贪、廉形象,乃托物言志,讽喻现实之作品。画中线条柔婉细腻,设色明丽爽洁,瘦马一匹与龚开那幅传世名作《瘦马图》于形态上还有几分相似。
简介:辎糕~~唐·褚遂良《倪宽传赞》(部分)
简介:在我看来,当今所谓的"当代艺术",大部分不是艺术。至少其主要形式,把日常物品直接拿来陈列"装置",不能算艺术。
简介:项金国在做了系列之后,对石头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近几年完成的好几件引目的作品,都是石头的雕刻.他的这些石雕,题材既有、这样的历史出典,也有、这样的象征讽喻,还有、这样的抽象理念.手法看上去也各有不同,写实和抽象的都有.所有这些,似乎都不是作者的着意之外.看他的石雕,能感受到一种"挣脱"的欲望,甚或可以戏称为"变性"的意味.
简介:以年代来划分艺术家的方式也是一种时尚。“90后”艺术家,目前年龄肯定是在25岁以下,他们首先是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而他们的价值观大概形成于21世纪头十年。这十年,是中国大陆经济急速增长的十年,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中闭市场化程度日益增加,并快步走向信息时代。网络和信息充斥存城市里,只要不是偏远闭塞的山区,大都非常熟悉电恼、iPad、智能手机等一系列的信息化设备。信息全球化,使得世界变的“很小”,空间已经不再是阻隔信息传递的因素。
简介: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2009年3月2日下午在台北故宫举行座谈会,就双方进行实质性合作达成8项共识。双方约定台北故宫今年举办的雍正特展,将通过第三机构,以借展的方式向北京故宫借文物27组件(共37件)。
简介:一禾1929年春,过完年,我从红安来到武汉,住武昌路,就读于湖北省立第四小学.由此机缘,我遇上了一禾先生.唐先生其时是"四小"图画老师,黄冈人,家行中医,其兄唐义精,是武昌艺专创办人之一.
简介:近40年来,历史让中国具备了艺术突破的经济条件,但中国书画却陷入了困境。有人说,20世纪80代后期,陈丹青在纽约时,后现代都已结束,他还在听木心讲1920年代前的文学史,知识明显落后两个时代,至今后殖民主义思潮都结束了,美术界仍有大批青年将木心文学讲课笔记当文学教科书看,可见美术界的知识落后状况未有改观,还说85%的美院人不懂先锋文学、音乐、电影。
简介:在现代生活中,平面广告的存在方式已呈更加多样化的趋势,说得夸张点儿,或许在你不经意地放眼一瞥之间,就能触碰到广告人精心设计的“陷阱”。在繁华的商业区最级显露出这种被平面广告作品“包围”的痕迹,大到街边缤纷的霓虹灯、品牌广告,小到实场内外悦目的招贴和POP广告,更不用说那些随处可见的商品包装、宣传折贡。
简介:学者们对一些作品的归属存在争议,他们一直在翻译文献,并利用科学手段,以期寻求对列奥纳多·达·芬奇实验性绘画技巧的更多了解。
简介:实用易学──部分读者关于《美术爱好者之友》丛书的来信摘编杜辛编者按:江苏美术出版社适应图书市场和广大美术爱好者需要,在一年时间里出版了《美术爱好者之友》丛书,全书共30个分册,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中国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技法。由于物美价廉,出版后购者踊跃,...
图版部分
汉《袁博碑》(部分)
项双洁作品展
项穆书法“三鉴”论辩
北魏《始平公造像》(部分)
项金国 封系列之二
学生文艺活动与部分奖项
唐·颜真卿《竹山堂连句》(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区的划分
江苏绘画史元代部分(连载之四)
唐·褚遂良《倪宽传赞》(部分)
大部分“当代艺术”不是艺术
石头的意味——项金国的石雕近作
浪花与暗涌——以年代划分艺术家群体的内在联系
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达成8项实质性合作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部分人和事
非不欲,不能也——画家要四项全能还是单打冠军
版式空间设计分析——“整体”应大于各部分之和
一项进展中的工作——列奥纳多·达·芬奇研究的新成果
实用易学──部分读者关于《美术爱好者之友》丛书的来信摘编